《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以優(yōu)美的歌詞被中國大眾接受并深愛,其譯配者——中國著名翻譯家薛范9月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
從學生時代起,薛范就非常喜歡古典文學、中外戲劇、電影與歷史。他也熱愛詩歌與音樂,在他的少年時代,《喀秋莎》《伏爾加船夫曲》《祖國進行曲》是當時校園中的“流行歌曲”,自然產生了向往之情。
高中畢業(yè)時,熱愛音樂、懷揣蘇聯(lián)情結的薛范考上了上海俄語??茖W校(今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卻因腿疾而沒被錄取。但他并未氣餒,開始通過廣播自學俄語,后畢業(yè)于上海俄語??茖W校進修班。正是廣播和俄語,為他打開了通向未來的一扇門,而文藝與音樂更成為他推開大門后最精彩的風光。19歲時,薛范發(fā)表了第一篇歌曲翻譯,在《廣播歌選》上刊登了他配譯的蘇聯(lián)歌曲《和平戰(zhàn)士之歌》。
談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曾透露,當時一開始好幾處譯文不盡如人意,有天晚上觀摩歌劇演出散場后,他走在淮海西路上,不知從哪幢樓飄來了悅耳的鋼琴聲,于是凝神諦聽。
“是肖邦的《降E大調夜曲》。我少年時也曾練過,不知怎的,我竟想象那位彈奏者一定是位少女,在那個靜靜的夏夜,悠悠揚揚飄忽的琴音,自有一種神秘的、甜蜜的意蘊?!彼郊乙盐缫挂稽c,依然毫無睡意,拿起攤在桌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未完成稿,忽然靈感如涌,只一小時就把歌曲譯成謄清。
薛范是世界上第一個把這首蘇聯(lián)歌曲譯成俄文以外文字的人,還有人統(tǒng)計過,在世界上,用漢語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遠比用俄語唱的人多,它早已成為一首中國人自己的歌曲。
除俄語外,薛范還自學了英、意、西、法、日等多種語言。讓人們無法忘懷的《雪絨花》《草帽歌》也是薛范的翻譯作品。據(jù)統(tǒng)計,薛范翻譯了100多個國家的大量歌曲,譯配發(fā)表歌曲近2000首,其中俄語歌曲就有800多首,編譯出版的外國歌曲集有30多種。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