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快到了,“紅紅”的小編們也沉浸在“買買買”的熱潮中。這天午飯過后,小編們聊起了各自的購物計劃。
我經(jīng)常光顧的那家貓糧店正在搞“大促”,我準備給芋圓囤下半年的口糧!
我原本什么都不打算買,但是禁不住商家的花式促銷,還是把“購物車”裝得滿滿的。
一看到各種優(yōu)惠活動,我就心動了?,F(xiàn)在的商家都是促銷能手。
特色廣告博眼球
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以敲鑼、打鼓、搖鈴等方式進行叫賣的“聲響廣告”。然而,最簡單、最直接的叫賣方式還是吆喝。清末的蔡省吾編了一本名為《一歲貨聲》的書,書中記錄了晚清時期北京街市上的各種吆喝。
杏兒來,熟又爛來,酸來還又管換來呀,爛杏兒巴達來,小蔥兒來,萵苣菜呀,嫩水蘿葡來,白菜呀,蒿子桿來,蒜苗來,豌豆角兒來,黃瓜來,勾蔥辣秦椒來,賣粉皮兒一大錢。
噯……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來,一個大錢十五朵。
栗子味的白糖來,是栗子味的白薯來……燙手來,蒸化了,鍋底兒,賽過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熱活呀!
除了各具特色的聲響廣告,在店外懸掛招牌、幌子,散發(fā)宣傳單等,也是古代商家最重要的一種宣傳方式。招牌大多以文字為主,寫有店鋪的名稱、字號;而幌子最初特指酒家門外的酒旗,后來逐漸發(fā)展為展示店鋪所售物品或服務項目的標志。為了使店鋪在晚上也醒目,商家們還會給招牌配上燈箱和燈籠。
花式促銷攬顧客
古代商家的促銷手段同樣五花八門。為了招攬顧客,他們推出了賒銷(先取貨后付款)、削價(降價銷售)、紅票(贈送優(yōu)惠券)、撒暫(先嘗后買)、送力(送貨上門)等促銷方式。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關撲——以待售的商品作為賭注,買賣雙方按照約定的方式對賭,比如擲飛鏢、拋擲銅錢等,顧客若是擲中轉(zhuǎn)盤上的中獎圖案或者猜對了銅錢的正反面,便可以低價購買或者免費拿走商品;若是沒擲中或者沒猜對,則需要給商家付錢。其實,這是一種變相賭博,顧客為了贏到便宜商品,常常會押上兜里所有的錢。于是,官府對商家使用關撲促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只允許他們在元旦、寒食、冬至這三天使用。
名人“帶貨”效果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知道通過專家鑒定來提高商品的銷量和售價。后來,還有名人利用自己的專長為商品作推廣。比如,王羲之在竹扇上題字,讓扇子被眾人瘋搶;李白在《客中行》一詩中贊美蘭陵美酒,讓原本就在當?shù)匦∮忻麣獾木泼烂h揚;資深“吃貨”蘇軾為豬肉“代言”,寫下一篇《豬肉頌》,并打響了“東坡肉”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