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秋風(fēng)起。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他們會怎樣分享自己的秋季活動呢?
白居易
秋景引閑步,山游不知疲。
今日與好友再度相約平泉山莊,此番秋景真是讓人心曠神怡、沉醉不已!
元稹,韓愈,柳宗元
元?。呵飬怖@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樂天兄,我今日在園中賞菊,有感而發(fā)。還請兄臺多多指正。
白居易回復(fù)元?。何⒅?,此詩甚好!甚好!
朱熹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今日山中觀景,看白云任意飄逸、紅葉飄搖自得,老夫的心里也倍感悠閑、清凈。
趙汝愚,張栻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秋日出獵,策馬奔騰,大快人心!然,馳騁沙場,為國立功,才是老夫的最大心愿!
巢谷,陳季常,王閏之,蘇轍
巢谷:東坡兄在密州可好?
蘇軾回復(fù)巢谷:元修兄,一切都好,勿念。
蘇轍:兄長的雄心壯志,小弟佩服、佩服!
秋風(fēng)吹來了涼意,也吹響了古人外出郊游的號角!原來,古人不僅善于“貼秋膘”(請翻看2022年第9期《天涼好貼膘》),更懂得秋日游。其實,除了“朋友圈”里提到的游山、賞菊、圍獵、觀紅葉等,古人還熱衷于在秋天——
迎秋
早在先秦時期,朝廷就設(shè)立了迎秋典禮——立秋當天,天子會帶著眾臣舉行祭祀儀式。
西漢時期,迎秋的程序變得尤其繁雜——儀式上穿什么衣服、奏什么曲、跳什么舞都有嚴格的標準。在立秋前18天的五更(凌晨3點到5點),各位官員要統(tǒng)一穿上黃色的衣服,去郊外祭拜黃帝。立秋當天,官員需半夜起床,換上皂領(lǐng)(即黑色衣領(lǐng))白衣去西郊迎接第一縷秋風(fēng),并且要一直待到天亮。接著,再迅速換上絳色(即正紅色)朝服,趕到東郊的皇家宗廟參加祭祀活動。而且,這身絳色朝服要一直穿到冬至。
到了唐宋時期,迎秋儀式在民間流行開來。與朝廷的迎秋禮相比,百姓們的迎秋方式隨意多了,大伙兒像逛集市一樣,吃吃喝喝、玩玩看看,輕輕松松地就把秋天迎來了。
登高
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我們知道了古人最愛的一項秋季活動——登高。古時候,人們在秋季上山打獵,以便儲備食物過冬,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登高的習(xí)俗。此外,登高望遠,亦是文人墨客的最愛,可紓解心中的惆悵,取得神清氣爽的效果。
觀鳥
秋天,天空中除了藍天白云,還有一群群遷徙的鳥兒。南飛的鳥成了秋日的景色,被古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劉禹錫
誰說古人悲秋,他們才是玩轉(zhuǎn)秋天的高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