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自由撰稿人,文學與藝術史愛好者。
自古以來,舞蹈就是人類表情達意的方式之一。中國幾千年前的巖畫中就描繪過人類集體跳舞的場景。
和今天不太一樣的是,古人把舞蹈看得非常重要。
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當時的外邦青年來商學習音樂舞藝的記載。
周代的《周禮》明確提出“君子六藝”的說法:“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边@段話的意思是,培養(yǎng)人才,要教給他們六種技藝,其中有一項就是樂舞。
周代:跳舞,是禮儀必修課
周人認為音樂和舞蹈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內容。教授舞蹈的意義在于教導人儀節(jié)有度。因為在社會交往中,人的行為舉止是修養(yǎng)內涵的外在表現(xiàn)。學習禮樂是為了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
學習樂舞的學子們畢業(yè)時,要在樂官的帶領下,參加祭祀、國宴、國慶等各種大型國事場合的樂舞表演。
在周代,最高等級的樂舞叫作六代樂舞,也被稱為六樂。六樂是宗廟祭祀活動中用于祭天地、山川和祖先等跳的舞蹈。古人從事農業(yè)生產,要仰仗氣候,因此對天地自然非常敬畏。
文舞和武舞
六樂有文武之分。
文舞指的是禪讓得天下的時期的舞蹈,跳舞時左手執(zhí)龠(yuè,形狀像排簫的樂器),右手秉翟(dí,用野雞尾裝飾的道具)。動作徐徐,節(jié)奏緩慢,帶有禮儀性。
武舞則與文舞相對,是指用武力奪取天下的君主時期的舞蹈。商周的《大濩(huò)》和《大武》就是武舞,跳舞的人手拿盾和斧子,表現(xiàn)勇猛的將士們安定了國家。
周禮不光規(guī)定了什么時候跳什么舞,甚至連跳舞的人數(shù)也有要求。比如佾(yì)表示舞蹈演出時一列八個人。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我們熟知的一句話“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看到卿大夫季氏用八佾跳舞,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無視等級制度,因此說出的話。
漢代:歡迎參加“交際舞會”
在漢代,宮廷樂舞走向民間,跳舞成為漢代百姓豐富的娛樂活動之一。
漢代人交朋友,不是聊聊天,談得來就是朋友,“以舞相屬”是他們的日常社交。主人先跳,然后邀請客人跳,或者前一個人跳,再請下一個人跳??腿藗兗瓤梢月渥^舞,也可以一起跳。不過,這種“交際舞”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矩,姿態(tài)儀容都有講究,違反了規(guī)矩就是失禮。
談談情跳跳舞
漢代士大夫之間如果對對方有意見,會在“交際舞會”的場合表現(xiàn)出來。《后漢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大文學家蔡邕(yo?ng)被貶官,朋友們?yōu)樗托小_@時候有個大臣跳了一舞,接下來想請蔡邕跳舞,但蔡邕厭惡這位大臣的橫行霸道,便坐著一動不動完全不理睬。這個舉動讓這位大臣徹底下不了臺,丟盡了臉面。
漢代人在宴會上跳什么舞?舞種那叫一個五花八門,比如有我們熟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的劍舞,還有一種盤鼓舞,地上擺著木制的盤子或鼓,男女舞者在盤鼓上閃展騰挪,或下腰或倒立,矯健優(yōu)美。
唐代:如果唐朝有“春晚”
到了唐代,無論宮廷舞蹈還是民間舞蹈,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唐代的舞蹈兼容并包,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在中原樂舞的基礎上加入了異域特色,整體編舞復雜多變。
唐代有三部史詩型的大型樂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镀脐嚇贰窊?jù)說表演場面非常壯觀,有一百二十名舞者身穿盔甲、手持兵器,他們合著節(jié)拍,進退擊刺,表現(xiàn)了秦王李世民打敗叛軍的英勇場景。
跳舞達人李世民
如果唐朝有春晚,李世民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總編舞,《破陣樂》就是由他親自編排的。打仗勝利,要跳舞;孫子出生,要跳舞;爹爹彈琵琶,我來當伴舞;官員匯報工作,先跳一支舞再說話。別笑,這可是一種正式的禮節(jié),叫作“蹈舞禮”。其實不止李世民一人愛跳舞,唐朝人的血脈里流淌著跳舞因子,如果他們來到現(xiàn)代,廣場舞會更加風靡。
唐代還有一部被稱為歌舞頂峰的作品:《霓裳羽衣舞》。觀眾如白居易直白地說:“千歌萬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羽衣舞》描繪了一群仙女翩翩起舞的姿態(tài),編舞受到西域的影響,將西域特色與中原傳統(tǒng)融為一體,領舞者是貴妃楊玉環(huán)。雖然原舞已失傳,但我們今天仍能從流傳下來的詩文以及敦煌壁畫中捕捉仙女們的風姿。
對于古人來說,舞蹈是他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高興了要跳舞,悲傷了也要跳舞,孔子認為,舞蹈是美善相樂,用舞蹈外在的美,來表現(xiàn)內在的善。中國的舞蹈雖然隨著年代而發(fā)生改變,但重氣韻的精神內核一直沒有變。
插畫:Z'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