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明
日記,是最早的文學載體,最原始的歷史記錄,最古老的書寫形式,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我們知道,中國國學經(jīng)典書籍成千上萬、洋洋大觀,浩如煙海、堆積如山。那么,這些典籍是怎樣寫成的呢?以愚拙見,這些書卷應該說是由日記演變進化而來的。在遠古時代,在沒有筆墨和文字之前,原始部落的先民們即類人猿們是靠“結繩記事”或用堅石硬木在龜甲、獸皮上刻印記號的方法來記錄事情的,發(fā)明了毛筆和碳墨后,開始在樹皮上、竹片上刻刻畫畫,再后來發(fā)明了文字和紙張,開始在紙上記錄事情??梢哉f“結繩記事”是最早、最古老、最原始的日記,是在沒有文字之前的日記雛形,有了文字筆墨才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才有了日記的前生后世,才有了諸多的文章、書籍流傳于世??梢哉f有許多國學典籍是以日記形式或參考日記寫成的,也可以說是先寫日記記錄事情(事件)經(jīng)過(過程)再匯集編纂成書。如《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們回憶記錄老師的三言兩句、錦言良句而成;《徐霞客游記》是將每天的出行見聞記錄下來編輯成書;《曾國藩家書》是他從武30年來、150封書信(日記)隨想隨筆的真知良言。另外《齊民要術》是通過對農(nóng)作物、畜禽養(yǎng)殖的觀察,記錄它們的成長、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日期)匯集總結;《本草綱目》也是通過數(shù)百種植物、礦物、生物、動物的藥理作用,在反復實驗記錄下來后再編纂成藥典的;《針灸甲乙經(jīng)》是扎哪個穴位治什么病總結出來的針法等。這些也可以稱之為“實驗日記”。如果沒有一篇篇、一年年日積月累的日記和試驗記錄的筆記,哪有經(jīng)得起后世檢驗、頂事管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且流傳于世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呢?還有那些暫時沒有列為國學書籍的名人日記集(選),如《雷鋒日記》,魯迅的《狂人日記》等等,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珍貴史料。
去年恰逢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建黨百年的歷史就是由一篇篇日記(大事記)組成的。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28年間,在條件異常艱苦,環(huán)境極端惡劣,烽火硝煙不斷的情況下,無數(shù)革命前輩們卻能把每一個事件、每一次會議、每一次戰(zhàn)斗、每一天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保存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十分寶貴、彌足珍貴。如蕭鋒前輩的《長征日記》,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王林前輩的《抗戰(zhàn)日記》以及大家熟悉的十萬人書寫抗戰(zhàn)一天的《冀中一日》等等,這些日記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誕生前的最真實的歷史,還有去年6月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就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大事、要事和值得記的事。它是我們黨、軍隊、國家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的營養(yǎng)劑,是我們的民生國學新典。
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地方的志書,一個家族的譜系,都是靠日積月累發(fā)生的事件(事情)編纂而成的??梢哉f,國史、方志、家譜是日記的積累和沉淀,是日記的提煉和升華。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三大載體。自從有了人類、有了語言和文字,歷朝歷代都有專門寫史、寫志、記事的專職人員和專職機構。如封建社會叫什么師爺、史官、文吏,現(xiàn)在叫文案、文秘(書)、記錄員。由于日記不受任何組織機構、任何人的約束和限制,所以,哪個行業(yè)、哪個階層、哪個職業(yè),寫日記的大有人在,而且日記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它構成了人類社會更替變遷的最真實記錄,是時代發(fā)展變化的烙印和見證,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fā)達、繁榮昌盛、撫今追昔的“對比參照物”,是為后來人著書立說提供貨真價實的第一手史料。
說起日記、想起雷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日記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以及他的“傻子”精神、“螺絲釘”精神,“釘子”理論、“海綿”理論等日記至理名言??梢哉f雷鋒同志就是堅持寫日記、寫好日記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是與“日記”二字分不開的。雷鋒同志之所以成長為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是他長期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結果,是他堅持讀書寫日記的結果,是他善于思考勤于動筆的結果,是他學以致用、積極踐行的結果。雷鋒日記有很多篇都是讀書筆記。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和勵志教育意義。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記枉讀書”。說的就是寫(記)的重要性。
寫日記是一份喜愛、一種興趣;寫日記是一份自覺、一種情懷;寫日記是一份責任、一種擔當;寫日記是一份耕耘、一種毅力;寫日記是一份收獲、一種歷練。在學習國學經(jīng)典、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學習黨史、傳播紅色革命文化的道路上,不妨先從寫日記開始,把自己的經(jīng)歷、見證以及身邊的人和事;把看完一篇文章、讀完一本書的感想感悟、心得體會;把參加完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感受;把自己從事的職業(yè)、事業(yè)、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自己關注關心、喜歡喜愛、感興趣的事情,用紙和筆記錄下來,保存起來,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而且不難,提升自己、感動他人,豐富人生、受益終身,利國利民、惠及子孫。
與新中國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轟轟烈烈的事跡相比,雷鋒的故事略顯平凡,似乎樁樁件件都是小事。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小事在日記中的不斷積累,才真正體現(xiàn)雷鋒精神在本質上的升華。
雷鋒去世五個月后,雷鋒的日記再次被要求整理出來。1963年4月,《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fā)行。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鋒日記》。一共選輯了其中的121篇,約4.5萬字編輯成書。根據(jù)一個公開的數(shù)字表明,《雷鋒日記》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就印刷了160萬冊。
之后,《雷鋒日記》又不斷被再版了幾十次,甚至“漂洋過?!钡搅藝?。據(jù)1973年統(tǒng)計,當時就有28個國家,用外文翻譯出版的《雷鋒日記》《雷鋒詩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鮮文版、泰文版等32種。
“80后”“90后”們,更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長大的。對于雷鋒精神,他們開始有了更深刻的解讀。“盡管現(xiàn)在3月5日不再重現(xiàn)昔日掛條幅掃大街的熱鬧街景,但這也是一種進步?!畬W雷鋒’不能是一陣風一句口號,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當樂于助人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后,當我們每個人都心懷愛心后,那么每天都是‘學雷鋒日’。”雷鋒,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還成為一種象征、一個文化符號而走向世界。美國《時代周刊》介紹:“雷鋒品牌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p>
我非常贊成我的好朋友李明強的觀點:說雷鋒、寫雷鋒、傳承雷鋒精神,統(tǒng)統(tǒng)繞不開《雷鋒日記》。現(xiàn)代管理學有個著名的吉德林法則:把問題弄清楚準確寫下來就等于解決了一半。吉德林法則不僅僅適用于企業(yè)管理,也適合對人生和生活的管理。吉德林法則突出文字記錄的神奇。寫日記對于個人發(fā)展更是這樣,平凡人只要養(yǎng)成寫日記記錄平凡人生的習慣。寫日記和諸多好習慣一樣,無論多么渺小,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創(chuàng)造奇跡。雷鋒和眾多學習雷鋒寫日記的人都驗證了這一點。
輸出知識改變命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過于強調讀書學習,輸入知識。其實只有知識的灌輸而不消化吸收、也不創(chuàng)造新知識不輸出新知識是難以創(chuàng)造價值的,也不是人們學習的最終目的。雷鋒盡管沒有獲得高學歷,缺乏系統(tǒng)地輸入科學文化知識,但是他和毛澤東主席一樣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工作中善于學習輸入知識,同時用日記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實質是進行了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輸出。其兼輸出式學習的效果是超常的,對個人內(nèi)在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是倍增的。雷鋒的人生發(fā)展證明,寫日記是一種高效的、自主學習成長的人生發(fā)展方式??梢哉f雷鋒用6年時間堅持寫日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思維寫作能力,其內(nèi)在素質的諸多方面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關鍵是他給后世極為有益的精神財富。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顯著區(qū)別是可復制能倍增。
(責任編輯:仇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