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我最喜歡的一座城市,是最讓我有幸福感的城市。生于此,長于此,當然有私心在,但也是因為在這里,我可以有張弛有度的生活方式和品嘗各式各樣美食的機會。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無限發(fā)展?jié)撃艿某鞘?,怎么會不惹人喜愛呢?/p>
近年來,在北上廣深的城市排名中,廣州似乎要掉出一線城市了。它沒有北京的政治功能,經(jīng)濟上也比不過上海和深圳。廣州是低調(diào)、務實的城市,它沒有那股“狠勁”,沒有出風頭的野心,平時不太亮眼,但如果有需要,第一個就能想到它。在我眼里,它就像家里那個聽話乖巧的孩子,總是以為比不過別人家的小孩,卻也默默努力著。當你發(fā)現(xiàn)它身上的優(yōu)點,就會明白,原來自己的孩子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差。
要愛上一座城市,不僅要看它的繁華與發(fā)展,還要看它里面的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廣州市的低調(diào)與務實,在廣州人身上是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從小爸媽就教導我,“財不可露眼”“人不必攀比”“衫著得舒服最重要”。廣州人呈現(xiàn)的外在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衣著打扮是為了讓自己舒服,看起來得體即可,很少穿成一身名牌。廣州人是包容友愛、團結(jié)互助的一群人。來到這里,每天都能聽到別人稱呼你為“靚仔”或“靚女”,不必擔心不會說廣州話而招人歧視。即便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也會努力操著一口廣東普通話,去解答你的疑惑。2021年5月的“荔灣阿婆”事件讓廣州疫情防控形勢加重,但人們沒有指責阿婆,反而關(guān)心、鼓勵她,希望她早日康復。阿婆去過許多酒樓或茶餐廳,行動軌跡多本該是讓人感到害怕,人們反而打趣阿婆“揾食”眼光獨到,疫情過去后可以嘗試這些美食。
廣州人也是踏實苦干的。改革開放后,廣州因為靠近香港,以“前店后廠”的方式,依靠香港的訂單,開辦加工廠,促進了一批輕工業(yè)的發(fā)展。當時有許多紡織廠、制鞋廠,大家來到廣州,憑借自己的雙手勞動,在這里扎根,有了自己的家。我爸媽也是當年制造鞋子的工人,他們沒有高學歷,就只能付出勞動和汗水,在這里安家立業(yè)。我爸時常還會和我感慨當年:“以前我沒有讀什么書,當然比不過大學生,我不會畫鞋子的紙樣,只能靠多問、多翻書,一點一點地通宵去學?!?0世紀的廣州還沒有發(fā)展高新產(chǎn)業(yè)和金融商業(yè),正是靠那個年代的一批又一批工人,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才為以后廣州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峨u公仔>就有一句這樣的唱詞:“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獲,懶惰去做人呀又怎會有收成?!边@座城市沒有投機取巧,也沒有捷徑,每個廣州人要靠自己去打拼,去踏實耕耘,才能有所收獲。
要是沒來過廣州,但又想感受它的風土人情,我推薦你看一部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廣州的街頭,你唱一句“生仔未必就是?!?,可能就有人回你“要娶新抱要分屋”。這部電視劇在周末晚上7點準時開播,劇中發(fā)生的每一幕故事都是我們生活的再現(xiàn)。這部劇是廣州人生活的縮影,我們這里的每個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家里的長輩就像康伯、康嬸一樣,他們開明、慈祥,在家里沒有大家長的作風。他們像是家里的潤滑劑,協(xié)調(diào)孩子們解決矛盾,又讓生活多加幾分趣味。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也有像康天麻那樣調(diào)皮搗蛋的哥哥,有勤奮好學的枝子妹妹,也有聰明機靈的保羅弟弟。這部劇陪伴廣州人成長,劇中人物早已不是生活在劇本中,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這部劇從2000年開播,迄今超過20年,有一件事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xiàn),那就是吃飯。一頓飯可能是簡單的晚飯,也可能是在茶樓吃早點,又或許是晚宴和燒烤聚餐,從廣州的飲食文化也能看到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廣州人特別注重吃,但并不是吃本身,而是和誰吃。例如早茶文化除去關(guān)注美食之外,核心便是廣州人的人情社會。廣州的茶樓不是安靜的茶園,而是如同嘈雜的鬧市一般,大家都會放聲說話,可以是閑話家常,又或是聊社會百態(tài)。大家借著吃飯來交流,了解彼此之間的近況,飲食文化維系著人們之間的感情。又例如廣州人的飯桌上常年少不了一碗“老火靚湯”,在“以食養(yǎng)生”的飲食理念影響下,大家會根據(jù)時令氣節(jié)、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來煲湯。每次我回家,媽媽總會讓我先喝一碗湯。離家出門前,媽媽又會讓我喝一碗湯。其實是媽媽擔心我長期在學校沒能喝上有營養(yǎng)的湯,所以每次回家,都想讓我多喝幾口。廣州人對湯有一種執(zhí)念——自己煲的總比外面的好,畢竟只有自家人更了解你的飲食習慣和身體,也只有家里的湯才會有家人的愛?。V州就是這樣一座充滿生活煙火氣的城市,大家都在平凡的歲月中努力經(jīng)營好自己的小日子。
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的宜居指數(shù)最高。廣州很適合年輕人來打拼,生活壓力必然是有的,但相對而言,這里的性價比較高,在這座城市打拼,總會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我生于此,長于此,20年來與它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對廣州的熱愛與執(zhí)著已經(jīng)刻在骨髓里了。我可以到別的地方旅游,但會吃不慣那里的食物;我可以到外地去學習交流,但那里沒有廣州的風土人情。無論到哪兒,心中總會有“廣州”這一戒尺,默默將它和他鄉(xiāng)比較。暗自衡量一番,最后發(fā)現(xiàn),多年的相處,我已經(jīng)完全地依賴它,不能再離開它了。以前的我也因此而掙扎,就像一只永遠依偎在母雞翅膀下的小雞,不愿意脫離它的保護,害怕到外面獨自承擔風雨。現(xiàn)在的我堅定了許多,我沒有去更高的平臺開創(chuàng)一番大事業(yè)的野心,我愿成為家鄉(xiāng)的螺絲釘,為建設(shè)未來更好的廣州也出一份力。
以后的我會繼續(xù)努力在廣州扎根,延續(xù)我父母輩奮斗的故事。你呢?你要不要也來廣州喝茶吃早點,以一番勤勞苦干拼出自己的小天地呢?
作者簡介:
黃潔雯,女,漢族,籍貫廣東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