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曉
摘要:玉米在我國已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應用范圍極廣。如何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是玉米種植產業(yè)中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本文對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和蟲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對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列出了具體類型和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
引言:玉米的病蟲害發(fā)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目前,還沒有完全消除病蟲害的方法,因此,一般設立兩道屏障,一是,以前期預防為主,在病蟲害發(fā)生之前,通過選擇品種和后期種植管理的方法預防,二是,病蟲害發(fā)生之后,進一步采取防治措施,保障玉米的健康成長。
一、常見的玉米病蟲害
(一)常見病害分析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玉米銹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絲黑穗病、病毒病等。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病毒從受損的根系部分逐漸向上蔓延,最終導致整個玉米植株受其影響,表現(xiàn)為褐色的枯死斑;玉米小斑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從葉片發(fā)生,進而影響整個植株,在幼苗期到成熟期的整個生育期內都有可能發(fā)病,發(fā)病時葉片有許多褐色斑點;玉米病毒病是由昆蟲傳播引起的,分為粗縮病和矮花葉病兩種,大多數(shù)玉米產區(qū)都是混合發(fā)病,在玉米的整個生育周期都有發(fā)病可能,但幼苗期發(fā)病概率最高且防治難度極高,是國內外玉米種植中最難預防的病害之一;玉米黑穗病會影響玉米的果穗和雄花,使玉米逐漸枯萎,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玉米顆粒無收[1]。
(二)常見蟲害分析
玉米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常見蟲害包括玉米螟、黏蟲、玉米蚜和紅蜘蛛等。玉米螟是防治過程中的最主要蟲害,會在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造成玉米水分流失,無法授粉;黏蟲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蟲,產卵后如不加以防治,幼蟲會在三到五天之內,將整個玉米啃食光,對葉片危害極大;紅蜘蛛會寄生在玉米葉片中,啃食玉米葉和雄穗,與玉米爭奪營養(yǎng),進而導致玉米營養(yǎng)不良,使玉米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
二、病蟲害防治類型及措施
(一)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推廣耐抗性更強的品種、秸稈還田、改進農業(yè)技術、人工驅殺和手動摘除病葉等。
推廣如戶857、沈玉17等適栽性強、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的高產品種,提高玉米產量。做好秸稈還田,就是要及時清理殘留在田間地頭的秸稈,降低寄生蟲通過寄附在秸稈上過冬產卵,進而危害玉米的風險,徹底控制住病蟲的來源。與此同時,也可以采用人工摘除的方法殺滅幼蟲。改進農業(yè)技術就是要人為地改進玉米種植過程中的技藝和方法,選用抗逆性更強的品種,可以降低蟲害發(fā)生的規(guī)模和種子源感染的可能性,經常在陽光下晾曬種子以及對種子采取處理和浸泡的方法,提高種子的存活率,根據(jù)氣候和種植的實際情況,選定播種時間,建立及時觀察玉米生長情況的有效機制,改良土壤的品質,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提高空氣滲透性,以合理密度栽種玉米,改善肥料品質,調整水肥用料等等。人工驅殺就是人工殺蟲,在有些蟲害極為嚴重的地塊,通過撥快斷苗表土的方法殺死幼蟲,緩解田間缺苗的情況。摘除患病病葉,就是要在控制紋枯病的關鍵期內人工剝除病葉、病梢和病腳葉,從上到下去除菌素,再進行集中銷毀[2]。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生物對玉米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治的措施,利用害蟲的弱點,達到控制蟲害的目的,大多使用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目前,控病蟲害效果較好的防治措施有赤眼蜂、白僵菌和Bt乳劑。投放赤眼蜂的最佳時間點是玉米螟產卵高峰期,將赤眼蜂投放在玉米葉片上或者用紙條放置在田間;白僵菌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寄生在幼蟲體內起到驅殺蟲害的目的,其使用方法是與細沙土按照特定比例混拌后,制成顆粒型藥劑,投放在玉米心葉內;Bt乳劑的使用也應遵循科學的配比和用量,與清水和細干沙混合攪拌后,作用于玉米,驅殺蟲害。生物防治中要注意生物平衡性,要嚴格控制投放量,以防投放的生物與當?shù)匚锓N結構之間失去平衡。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種效果較好且對環(huán)境和作物危害較小的防控方法,因操作簡單而廣泛應用。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光線驅蟲、選擇性誘劑和色板誘殺等措施。光線誘殺是利用害蟲的不喜光性,設置黑光燈和誘蟲器等殺蟲設備進行燈光誘殺;選擇性誘劑是根據(jù)要防治的不同害蟲品種選擇不同的誘劑,在田間放置釋放器釋放誘劑,從而殺死害蟲;色板殺蟲是利用害蟲具有驅色的特性,例如:大部分害蟲對黃色比較敏感,因而可以通過懸掛黃色粘蟲板或其它黃色系的殺蟲器具以趨避害蟲,銀灰色在農業(yè)生產中同樣應用廣泛。捕殺害蟲之后,可以將蟲體作為家畜的飼料,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利用。物理防治技術同樣存在誘捕器難以布置導致成本提高的缺點,且誘殺器的作用范圍有限,無法覆蓋整個種植區(qū)域,因此,將物理防治方法用于輔助其他防治措施,可以將其優(yōu)點和特性發(fā)揮最大作用。
(四)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目前最廣泛應用的防治方法,在預防和控制蟲害方面十分有效,最常見的就是使用化學藥劑如噴灑農藥和殺蟲劑,同時,伴有拌種、毒餌、噴霧等方法。不同病害和蟲害遵循不同的用藥原則,用法也不盡相同?;瘜W防治雖簡單有效,但缺點同時十分突出,會對自然環(huán)境,如土地和水資源造成損害,尤其是長期使用固定的化學藥劑,還會增加害蟲的抗藥性,使殺蟲效果大打折扣,同時,農藥和殺蟲劑還包含對人體的有害的化學成分,危害農民的健康,因此,如何在少用藥的情況下,還能做到有效防治成為了新的難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新型農藥地普及,苦參堿、阿維菌素等毒性較低、效果良好的新型殺蟲劑成為農民的新選擇。總而言之,不論是哪種化學藥劑,科學用藥和合理用藥是防治蟲害的關鍵。
(五)新技術防治
新技術防治是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前提下,根據(jù)防治要求應運而生的最佳輔助力量,為增收增產進一步提供堅實保障。可以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不同氣候條件、土壤環(huán)境,研制因地制宜的新品種。隨著我國農業(yè)生產進入機械化時代,可以通過大型機械對土壤進行深耕,清理可能攜帶病蟲害的殘留物,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病幾率,做到了以往通過人力無法實現(xiàn)的深層防治,大大提高了玉米的成活幾率。
結束語:總而言之,玉米作為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其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yè)經濟的效益。要重視玉米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新技術防治多種防治措施相互作用,協(xié)同配合,采取因地制宜的科學防治方法,最大程度發(fā)揮防治作用,防止細菌滋生,提高玉米產量,將病蟲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姜彥濤.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1(10):2.
[2]武紅梅.常見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18,No.583(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