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蕊
敘述一件事,選用順敘、插敘,還是倒敘,與材料本身有關,也與文章的結構有關。
敘述事件時,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安排材料,為順敘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件發(fā)展、推進之間有突變,人物情感有抑揚,由此,文勢高低起伏。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百草園的生活自由有趣,三味書屋的生活乏味受束縛,成長的場所發(fā)生變化,這構成了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變化。百草園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三味書屋僵化的教學方式泯滅了“我”探求未知的好奇心,這構成了情感上的變化。童年視角的“我”不喜愛三味書屋的生活,成年視角的“我”懷念那段求學經(jīng)歷,這構成了文勢的起伏變化。
在平日練筆中,每次動筆之前,首先要梳理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要素。事件沒有“變”,就要在“不變”中尋“變”、添“變”。如寫校園保安,保安的態(tài)度一直冷冰冰的,不茍言笑,這是“不變”。一日,他待人熱情,笑容燦爛,原來他遠嫁的女兒回來了,這是“變”。寫出事件的變化,人物的豐富、復雜性就自然呈現(xiàn)出來了:校園保安冰冷的表情后面,是一顆柔軟的愛女之心。
其次,強化作者情感,在字里行間流露作者情感傾向。欲揚先抑的表達方式可使前后情感突然變化。如《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本意是褒揚托爾斯泰思想深刻、觀察敏銳,但文章首先極力渲染其面龐之丑陋。雖按照順序來記敘,前后情感卻形成極大反差。
敘述中心事件時,插入一段與中心事件相關的內(nèi)容,即為插敘。
敘述的中心事件與插敘的事相互映照,或正襯或反襯,敘述的中心事件不再單薄,變得意蘊豐富。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中,插敘交代多年前的紫藤蘿花“伶仃”“稀零”,與眼前盛開的紫藤蘿花瀑形成對比,由此抒發(fā)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從而升華主題。
運用插敘,在敘述一件事時,聯(lián)想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故”人、“故”事。例如描寫校園不茍言笑的保安,就插敘一段過去的場景,引入新人物———以小學校門口的那位保安的相似性格作映襯,相反性格作對比;或者引入這位保安此前熱情待人的場景。故事套故事,敘事有層次,意蘊更豐富。
運用插敘,要注意現(xiàn)實與往事之間的轉換。轉換語言要自然,比如,“我想起了……”,引發(fā)回憶;“他的話,把我拉回到現(xiàn)實……”,中斷回憶,回歸現(xiàn)實。
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無變化,也無法插敘往事,就可以采用倒敘法記敘事件。倒敘,就是把后面發(fā)生的事情移到前面寫,把前面發(fā)生的事情移到后面寫。后事前“移”、前事后“移”的目的是設置懸念。
移什么事?其一,前移事件的結果。一般選取的“結果”,既是故事的結局也是故事的高潮,是矛盾沖突最激烈處或是情感最激烈處,這樣才能起到吸引讀者的作用。倒敘后,再按照事件的發(fā)展順序交代前因后果。其結構為:結果(倒敘)—起因—經(jīng)過—結果。
其二,后移故事的關鍵情節(jié)。人物行動的動機先不交代,移至故事的結尾處。如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將地層飛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在地心這一關鍵情節(jié),移到故事結尾。文中先敘述“我”帶上小姑娘的眼睛去度假,小姑娘留戀草原美景,“我”對她留戀、感傷等情緒不理解。后面才交代,她身處令人窒息的黑暗地心世界。人物的精神在前后情節(jié)的映照中凸顯出來。倘若按照順序記敘,讀者對人物只有同情,沒有得知真相后的震動、欽佩。
運用倒敘手法,要準確選取“前移”或“后移”的事件要素,情節(jié)設置既要巧妙,又不能留下鑿斧痕跡,還要將事件敘述得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