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孫易
雨天的周末,因為要完成成堆的作業(yè),我心情煩悶。
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攤在桌上,頁邊的折角那樣醒目,我卻煩得不想撫平。
去菜場逛逛,顯然不是個好主意,但一出家門,我就不由得朝那里走去,沒什么可買的,只想著散散心。路,泥濘,坑坑洼洼的,與旁邊挺拔健美的白梧桐毫不相配。菜場門口堵車了,一輛越野車堵在路中間,兩側(cè)“塞”滿了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車。汽車的鳴笛聲、自行車的鈴鐺聲、電動車的喇叭聲和那行人的催促聲,交響樂似的,卻無比雜亂。此刻,我后悔了———待在家里讀什么書都比站在這兒舒服,哪怕讀一讀無趣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路終于暢通了。一條狗,滿身泥地跑開,坐在路邊,呆若木雞。瞬間,我沒心情閑逛了,回了家。
心情比之前更糟,隨手抓起桌上的書翻起來。
映入眼簾的是“透視一本書”的章節(jié),下面又分了幾個部分:結(jié)構(gòu)與規(guī)劃、駕馭復(fù)雜的內(nèi)容、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意圖、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掃一眼發(fā)現(xiàn),這無非就是從多角度去解析罷了。又讀了一會兒,我卻不由得想起半小時前的一幕———坑洼的道路,堵塞的車輛,喧鬧的人群……莫非都在等待那條狗!我恍然大悟,立即自責(zé)起來———汽車司機保護(hù)了一個生命,我卻因此而不耐煩!
自責(zé)后,我陷入深思:換個角度看生活,會是另一種心情。
閱讀,需從文章大意、結(jié)構(gòu)、內(nèi)容、手法、人物性情,以及作者情感、意圖來解析。閱讀尚如此,況生活乎?
多角度地解析生活,得到的是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
我想,這也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想說的吧———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如何閱讀生活。
教師點評
出門散心,讀好書,獲感悟,本文由生活及書,又由書及生活,二者互見,立意深刻。文章言明書給予“我”的積極影響:“我”獲得了思考生活的新視角。結(jié)尾“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如何閱讀生活”畫龍點睛,升華了文章主旨。(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