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智
樊粹庭(1905 年—1966 年),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縣人,豫劇作家、導演、活動家。
樊粹庭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末廩生。他自幼酷愛文學藝術,在父親監(jiān)督下讀書,遍覽中外古典名著。1919 年,年僅14 歲的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5 年后轉入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預科二年級。
樊粹庭靈敏聰慧,酷愛戲曲。在開封求學期間,他不顧父親訓斥和老師勸阻,經(jīng)常出入票房、戲院,拜京劇名角賀桂福、云路卿為師學戲。他曾任學校國?。ň﹦。╆犼犻L,并粉墨登場,在《失空斬》《捉放曹》《趙氏孤兒》《玉堂春》等戲中,出演過諸葛亮、程嬰、崇公道等主要角色,被學友們稱為“戲迷”“戲癡”。因嗜戲成癖,影響功課,他險遭學校開除。
在河南大學就讀10 年后,樊粹庭于1929 年獲文科碩士學位,是河南大學培養(yǎng)的第一位碩士。求學期間的戲劇活動使他對戲曲藝術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也為人生鋪就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1929 年大學畢業(yè)后,樊粹庭曾在河南省民眾師范講授戲劇課,后于1931 年出任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親自去上海、天津等地購回電影器材及六十余部影片,率人奔赴全省各地推廣普及社會教育工作。在此任職期間,他利用工作之便對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戲劇種和風土民情進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時也廣泛接觸了解了社會各階層人士,這一切也都成為他后來從事戲劇工作的生活基礎。
1934 年,樊粹庭以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的身份,自籌資金,邀集豫劇演員陳素真、趙義庭、張子林等,在開封創(chuàng)立了豫聲劇院,自任團長兼編劇、導演。他成立豫聲劇院的目的,就是要讓豫劇從高臺走入劇場,從農(nóng)村打向城市,從根本上提升豫劇的品位和質量。他汲取京劇、話劇的優(yōu)點,對豫劇的表演、音樂、服裝、化妝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戲班中的一些陳規(guī)陋習,親自進行編志,很快就使長期以來被視為粗俗藝術的豫劇有了不錯的口碑,并引起了一些知識分子對豫劇的關注。
1936 年,為了發(fā)展和改革豫劇,樊粹庭不惜斷絕父子關系,毅然辭去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之職,轉而從藝。1937 年,他抱著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豫劇又叫“河南梆子”),率陳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劇前輩學習。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返豫,他取“醒獅怒吼”之意,改豫聲劇院為獅吼劇團,除營業(yè)演出外,積極開展抗日募捐、慰問、賑災義演等活動。
1938 年開封淪陷,樊粹庭輾轉于南陽、洛陽等地,指導地方戲班的演出。1940 年赴西安,1942 年,因局勢動亂,獅吼劇團在西安屢遭挫折,生計日艱,演員星散。同年秋,他招收一批難童進行藝術訓練,在西安辦起獅吼兒童劇團,為豫劇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
樊粹庭一生與戲結緣,專注于豫劇的研究與改革,大半時間是在臺上臺下、戲里戲外度過的。他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書,平淡的生涯之中也有諸多故事、諸多傳奇、諸多遭遇。今天重讀這本“書”,從他的戲中可見真情,坎坷人生中亦可見風骨,不禁讓我們對這位豫劇大師肅然起敬。
1936 年年底,樊粹庭辭去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之職后,專心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這位官都不做、癡心于戲曲的“戲癡”,以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眼光看待豫劇。他看到了豫劇的長處:通俗易懂,易為群眾接受。但同時他也看到了豫劇落后的一面:劇目腳本粗糙、文辭不通。
為了使劇本適合演出,樊粹庭總是先拿出劇本提綱,然后請藝人們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連一些唱詞也讓藝人們編。綜合大家想法和意見后,他才最后定稿進入排練,這種方法一直延續(xù)了幾年。正是因為采用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所以他的劇目既有新思想、新內(nèi)容,又容易讓藝人們演唱,還通俗易懂,極易為人們所接受。
樊粹庭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經(jīng)演出即引起轟動。繼而,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的《滌恥血》《霄壤恨》《女貞花》等多部劇目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這批劇目無論是在思想內(nèi)容上,還是在藝術品格方面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傳統(tǒng)劇目。這些劇目所宣傳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還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更因此時全國抗戰(zhàn)浪潮正在興起,故而在這些劇目中愛國主義思想成為最本質的東西。
從1935 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樊粹庭先后創(chuàng)作出《柳綠云》《凌云志》《三拂袖》《滌恥血》《霄壤恨》《女貞花》等數(shù)十部以反封建、反邪惡、反漢奸為主題的大本戲。當時引起轟動的《滌恥血》,就是一折以父親要當漢奸、女兒堅決反對為劇情,宣傳愛國主義思想的好戲。京劇名家程硯秋在開封看了演出后,激動得登門拜訪樊粹庭,一進屋就尊稱其為“老師”,并把劇本帶回北平。不知什么原因程先生沒有演出這出戲,而是尚小云先生把它改編為《綠衣女俠》演出了。
樊粹庭的這一系列劇目,似乎是專門為豫劇大師陳素真量身定做的。他所寫的戲都由陳素真領銜演出,且演一出紅一出,使原本粗俗的豫劇走向了雅致,對整個開封梨園形成了巨大沖擊。
可以說,從他們開始,被稱為“土梆子”的豫劇才有了一個飛躍,形成了一個豫劇發(fā)展史上少有的“黃金時代”。
1938 年開封淪陷后,獅吼劇團停演,多數(shù)演職人員四散謀生。為了保住藝術骨干隊伍,樊粹庭帶著頗有名氣的陳素真和趙義庭等10 名演員,先逃往南陽馬山口,住在一座破廟里,召集舊部,繼續(xù)編戲、排戲和流動演出。這時,他滿懷抗日激情,創(chuàng)作出《克敵榮歸》《好妻子》《巾幗俠》等以反映抗日戰(zhàn)爭為主題的愛國主義劇本。逃亡途中,他們于1939 年到洛陽開展短期演出。在日軍步步入侵、河南難以立足的情況下,他率領演職人員于1940 年流落西安。
1942 年,劇團主要演員陳素真因故離開劇團,加之其他主要演員的離開使劇團雪上加霜,不得不又一次解體。但是,樊粹庭以極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又從頭做起,從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難民子弟中招收了50 多名兒童,成立獅吼兒童劇團,并聘請京劇名師韓盛岫為武功教師多加培養(yǎng)。同時,他編寫和改編出適合兒童演出的《夢香屏》《紅珠女》《雷峰塔》等30 多部優(yōu)秀劇目。
樊粹庭還加強了武打戲的教學成分,專門為他們創(chuàng)作了文武并重的《鶴歸樓》《無敵樓》等戲。經(jīng)過幾年努力,培養(yǎng)出張敬盟、常警惕、邢楓云、關靈鳳、王敬先、華翰磊、王韻生、王景云、董有道、強庭梁、李景萼、孫秋菊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豫劇后起之秀。他們的演出大受歡迎,劇團以人新、戲新、藝新的嶄新風貌,以文武兼?zhèn)洹⒊鼍慵训奈枧_風格,得到了西安人民的喜愛,成為譽滿西安、馳名西北的豫劇團體。然而就在此時,樊粹庭卻因劇詞“攻擊政府”,被國民黨反動派關進鐘樓地下監(jiān)牢,經(jīng)中共地下工作者陳子敬營救,始得出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樊粹庭繼續(xù)擔任獅吼劇團團長,并被選為西安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副主席,還擔任了西安市政協(xié)委員等職,后又被選為河南省人大代表?!拔母铩鼻跋Γ瑐鹘y(tǒng)戲被迫停演,樊粹庭也被斥為“右傾落后”“單純業(yè)務觀點嚴重”,被迫離開劇團賦閑家中,1966 年1 月因病逝世。
樊粹庭是豫劇史上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重要人物,堪稱“現(xiàn)代豫劇之父”。
談起豫劇這一中華戲劇藝術瑰寶,便不能不提樊粹庭的名字。他的創(chuàng)作使得豫劇藝術中的旦行一步步走到了舞臺中心,他在豫劇的多個方面都取得了舉足輕重的成就。
樊粹庭自1935 年開始編寫劇本,在20 多年內(nèi)共創(chuàng)作、改編劇本64 部,其中不少作品被譽為“警世的杰作、偉大的悲劇”,時人稱之為“樊戲”。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作品有1935年~1937 年編寫的《凌云志》《義烈風》《柳綠云》《三拂袖》《滌恥血》《霄壤恨》《女貞花》;1938 年~1948年編寫的《葉含嫣》《克敵榮歸》《巾幗俠》《伉儷箭》《好妻子》《為國紓難》《無敵樓》(連臺本戲,共 4 部)《漢江女》《席永平》;1949 年以后編寫的《劈山救母》《王佐斷臂》《紅珠女》《楊滿堂》。
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樊粹庭對戲曲的未來更有信心,很快就創(chuàng)作出了《再生鐵》《法網(wǎng)難逃》《一斤糧票》《呂四娘》《楊柳村》等優(yōu)秀劇本。從此,他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他不斷汲取革命思想,努力用新的思想來表現(xiàn)生活,用劇作來抒發(fā)對新中國的熱愛。
1955 年,樊粹庭去北京編劇講習班進修后,編寫了《王佐斷臂》《楊滿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鄭國》等優(yōu)秀劇目。其中,《王佐斷臂》一劇在1956 年陜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中,劇本改編、演出、導演均榮獲一等獎。
樊粹庭所編劇本結構嚴謹、情節(jié)曲折、手法新穎,多數(shù)劇作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健康、進步,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他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特點,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見真情。他還是一位勤奮的戲曲導演,執(zhí)導上演了數(shù)百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豫劇,一生排戲60 多部,以細膩、深刻見長。他講究戲情戲理,主張活用程式,善于向兄弟劇種學習。
樊粹庭堪稱豫劇產(chǎn)生200 多年來第一位優(yōu)秀的劇作家,也是中國戲曲文化史上罕見的集編劇、導演、行業(yè)經(jīng)營、戲曲教育、文化傳播于一身的全能藝術家、實業(yè)家、戲曲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豫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