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向東
(山西圣天寶地清城煤礦有限公司,山西 陽泉 045000)
粉塵是主要的空氣污染物之一,長期吸入大量粉塵,尤其是呼吸性粉塵、PM2.5等細微粒徑的粉塵顆粒極容易在支氣管、肺泡等呼吸系統(tǒng)內部沉積,粉塵顆粒進入下呼吸系統(tǒng)后就很難排出,可能會造成肺部的纖維化,最終引發(fā)塵肺病——我國第一大職業(yè)病。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塵肺病患者累計約80萬人,每年新增約1.5萬人,高濃度煤塵還容易造成粉塵爆炸,其威力遠高于瓦斯爆炸。煤礦采煤面是礦井最大的產(chǎn)塵源之一。近年來隨著煤炭需求量增加,厚煤層逐漸被開發(fā)出來,放頂煤和一次采全高等采煤方法,由于煤體破裂高度增加,粉塵危害更加嚴重,因此需要對厚煤層綜采面粉塵防治進行詳細研究。
圣天寶地清城煤礦位于山西省陽泉市西北方向,年產(chǎn)量150萬t。15107采煤面位于第15號煤層,煤層平均厚度為7.2 m,平均傾向8°,工作面東部和西部分別是已經(jīng)開采完畢的15105工作面和15109工作面,南部是15號煤的采區(qū)巷道,上部沒有采空區(qū)。工作面走向長度為855 m,傾斜長度為148 m,工作面開采面積為126 540 m2,可采儲量為112萬t。
工作面利用MG200/500-WD型采煤機割煤,前后滾筒分別位于上方和下方,割煤深度為600 mm,在采煤面兩端斜切進刀,進刀區(qū)段長度為40 m,如圖1所示:(a)步驟為采煤機割至工作面溜頭(尾)后,停機調換滾筒上下位置,隨機拉架和推溜暫停,采煤機反向斜切進刀;(b)步驟為采煤機反向斜切進刀后,隨機拉架、推溜和收后溜,停機調換滾筒上下位置,割至工作面溜頭(尾)掃掉三角煤;(c)步驟為割至溜頭(尾)后,停機調換滾筒上下位置;反向至進刀處暫停;(d)步驟為前移溜頭(尾),并拉架推溜至采煤機后3~5 m處,采煤機正常割煤至溜尾(頭)。
圖1 采煤機斜切進刀方式
煤塵的產(chǎn)生其實是大尺寸煤體破碎變成多個小尺寸煤體碎塊的過程。對于15107采煤面,其平均采高為2.5 m,煤層平均厚度為7.2 m,此外還有4.7 m厚度的煤層通過放頂?shù)袈溟_采,因此該工作面產(chǎn)塵位置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采煤機雙滾筒截割產(chǎn)塵。滾筒割煤時,主要依靠滾筒上固定的多個截齒與煤體相互碰撞使其破碎實現(xiàn)割煤效果。煤體因截齒侵入受擠壓、剪切等作用,從整體的大尺寸煤壁破碎成小尺寸碎煤塊,期間產(chǎn)生大量粉塵。截齒侵入煤體時,煤體與齒尖接觸的地方所受壓力最大,形成密實核(即粉化核),當壓力超過煤體的強度極限后,煤體發(fā)生破碎,密實核積聚的能量在破碎瞬間釋放出來,內部的高密度粉化核被拋向空中形成粉塵。煤體內部原生、次生裂隙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粉塵,破碎后也會暴露在空氣中隨風流移動。另外,由于該工作面采用放頂煤技術,因此煤體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易受采動影響,因此采煤機割煤時很容易出現(xiàn)距滾筒較遠處煤壁大面積跨落的現(xiàn)象,煤體掉落至底板后碰撞沖擊產(chǎn)生大量揚塵。
2) 放頂落煤產(chǎn)塵。煤體在支架后方掉落時相互碰撞,產(chǎn)生大量粉塵。由于該空間內空氣流速較低,產(chǎn)生的粉塵通常沉積在煤體表面,當放煤口打開后,大量碎煤體涌入隨膠帶機向巷道中運移,此時受工作面風流影響,膠帶機上煤流中的沉積粉塵將被揚起,污染巷道內的空氣。
3) 移架產(chǎn)塵。該工作面放頂煤開采過程中,采煤機割煤厚度占煤層平均厚度的34.74%,其余煤體受重力自然下落,因此受采動影響,頂部未被截割的煤體堅硬程度和整體性很差,極易破碎。液壓支架的作用則是用高壓力向上支撐頂部破碎的煤體,在此過程中,頂部煤體受強烈擠壓作用破碎產(chǎn)生粉塵。當采煤機向前割煤時,支架需要跟隨移動,此時支架與頂部煤體之間滑動摩擦,移動到位后再次向上擠壓支撐。可以看出,支架移動過程中將伴隨大量煤體碎塊破碎產(chǎn)塵,相鄰兩臺支架間出現(xiàn)縫隙,粉塵會從縫隙中掉落,隨人行道氣流向回風側運移污染整條巷道。
4) 轉載點產(chǎn)塵。轉載點處為具有高度差的兩段膠帶機,碎煤體從上膠帶向下膠帶轉運時,大量煤流在掉落點相互碰撞,極易造成破碎產(chǎn)塵以及沉積粉塵二次飛揚。
根據(jù)前文對產(chǎn)塵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圣天寶地清城礦15107采煤面主要粉塵點為采煤機滾筒割煤產(chǎn)塵、支架移架落塵、膠帶轉載點揚塵等,因此需要對這些產(chǎn)塵點分別采取有效的降塵措施。
針對采煤機雙滾筒割煤產(chǎn)塵采用負壓二次大流量噴霧降塵技術,既能夠噴射大流量水霧潤濕粉塵,又能夠吸入含塵氣流,使其再次潤濕沉降,如圖2所示。從正面視角來看,負壓二次噴霧裝置噴射角度隨滾筒一同移動,保證噴霧能夠全覆蓋割煤產(chǎn)塵區(qū)域。噴霧壓力為5 MPa,使霧滴能夠噴射至較遠位置潤濕遠端煤體,防止遠端煤壁跨落時產(chǎn)生粉塵。從俯視視角來看,噴射裝置安裝在搖臂旋轉電機上,這樣既能夠保證噴射角度與滾筒保持一致,又能有效避免掉落的煤體碎塊砸到噴射裝置。
由于支架移架過程中有大量粉塵從頂部縫隙中掉落,因此在支架頂部安裝向兩側噴射水霧的負壓二次噴霧降塵裝置,吸塵口位于噴霧中部,其中位于支架前側的噴霧朝中部和下部噴射,位于后側的噴霧朝支架下方噴射,如圖3所示。
圖2 采煤機負壓二次大流量噴霧降塵裝置示意
圖3 液壓支架架間負壓二次噴霧降塵裝置示意
為了治理膠帶機運輸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二次揚塵,在工作面兩端安設針對采煤空間的全斷面捕塵水幕簾,捕塵網(wǎng)固定在支架側方,能夠隨支架一同移動。同時在距離回風巷與工作面交界處2 m的位置布置全斷面捕塵水幕簾,如圖4所示。
圖4 全斷面水幕簾示意
我國對煤礦井下粉塵治理工作十分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標準規(guī)定。根據(jù)《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guī)范》等標準中對測塵點的規(guī)定,在采煤機下風向10 m處、回風巷水幕簾后方3 m處設置測塵點,同時測量該地點的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濃度,測定儀器采用CCZ-1000型直讀式測塵儀。測塵結果如表1所示。除塵率按照公式(1)計算。
(1)
式中:μ為除塵率,%;c1為沒有降塵措施時的粉塵濃度,mg/m3;c2為采用綜合降塵措施后的粉塵濃度,mg/m3。
表1 各測塵點粉塵濃度
根據(jù)表1中的測塵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采用了綜合降塵措施以后,采煤機下風側10 m處的全塵平均濃度從1 157.6 mg/m3降低至164.7 mg/m3,呼吸性粉塵平均濃度從411.9 mg/m3降低至65.7 mg/m3,降幅分別為85.8%和84%(即除塵率)?;仫L巷水幕簾后方3 m處全塵濃度從380.8 mg/m3降低至35.9 mg/m3,呼吸性粉塵濃度從194.5 mg/m3降低至20.9 mg/m3,除塵率分別為90.6%和89.3%.粉塵治理效果較好。
1) 綜放工作面粉塵主要產(chǎn)自采煤機滾筒割煤、支架移架、放頂煤破碎、膠帶輸送煤流、轉載點轉運等5處,需要綜合治理才能實現(xiàn)較好的降塵效果。
2) 利用以負壓二次降塵為基礎的降塵技術以后,采煤機下風側10 m處的全塵和呼塵平均降塵率分別為85.8%和84%,回風巷水幕簾后方3 m處全塵和呼吸性平均除塵率分別為90.6%和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