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實
和朋友說起鏡子。
朋友說每次面對鏡子,他的心里都會想,人就是這樣通過鏡子來認識自己的面目的。隨著人成熟長大,開始工作和生活,他會尋找更多的鏡子,更多各種各樣的鏡子,來確定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是,就是那些鏡子,有的時候,也會使人迷茫、恍惚,不知哪個才是自己。這個時候,你就處在鏡子的荒原之中了。
他說當你身處孤獨,自我就站到了你的面前。你的心思有時候是你聯(lián)系世界的線,有時候恰恰相反,是阻擋你與世界的墻。
(臥 龍摘自《領(lǐng)導文萃》2022年第1期)
☉馬未都
盒子在容器中存在一種特殊的神秘感,所以每個人看見時都抑制不住地想打開一探究竟。古人在設(shè)計和制造盒子時并沒考慮這些,只是為了使用的方便,將盒子的樣式制造得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面對這些小小的容器,體會著古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發(fā)明。我們不一定能夠充分理解古人的意圖,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華麗,體會到的卻是多年之后的世俗快樂。
這種世俗快樂幾乎人人都有,它會傳遞,能感染別人。其實正是這樣,千年以前的古人,在制造一個小小的粉盒時,想的無非是方便一位仕女涂脂抹粉,沒承想小盒子跨越千年,具有了生命,讓不可能看見它的后人看見了它,那它比它的同伴幸運,我們比我們的先人快樂。
(冰 凌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小文65》一書)
☉葉嘉瑩
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要載道,一定要講出道德倫理上的意義和價值。一個人“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你有活潑的心靈,你有一個善感的充滿了對宇宙萬物賞愛和關(guān)心的心靈,就處處都有生活的情趣,處處都是你生活的理想。要養(yǎng)成這樣一種心情,不然的話,你滿口的道德仁義,把它都變成了死板的教條,那是不成的,那反而是使人心死去的,不是使人心活起來的。不要否定那些單純的只有美感的文學,不要只認定能說教的才是有社會道德倫理價值的文學。美的文學,讓你對宇宙萬物有這種關(guān)心,有這種喜愛。凡是偉大的詩人,他們都是有偉大愛心的。
(羽驚林摘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唐宋詞十七講》一書)
☉且 庵
《霜紅龕雜記》中記有一事:
司馬光外出不張蓋,程頤說:“市人不識,有未便者?!彼抉R光說:“某惟求人不識耳?!睂Υ?,傅山評論道:“此言真有意味。真人品,真受用,不可與務外之人道也。有人稱吾鄉(xiāng)一先生曰:‘天下何人不識君!’先生應聲曰:‘若天下人盡識,再成得人否?’余時在側(cè),心竊喜之,歷年嘗舉以示人。”
如今的一些明星,就恨不得要“天下人盡識”,認識他的人越多他就越紅。紅最要緊,若在意“成得人否”,一定紅不了。一時走紅,人人盡識,再過幾年,你是誰呀?而“惟求人不識”的司馬光,單憑一部《資治通鑒》,千百年后,我們還認識他。
(君 實摘自《今晚報》2021年12月2日,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