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 徐曉琴, 張永義, 劉晶晶, 賈榮坤, 吳 凡
(1.江蘇地質礦產設計研究院, 江蘇徐州 221006; 2.徐州礦務集團徐州長城基礎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徐州 221006; 3.中國礦業(yè)大學國際煤地質學研究中心, 江蘇徐州 221008;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煤炭科學研究所, 烏魯木齊 830000)
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煤炭資源豐富,據(j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煤炭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已查明的煤炭資源量為22 953 193.92萬t,預測的煤炭資源量為166 818 530.90萬t[1-3]。俄霍布拉克煤礦是“十五”期間江蘇徐州礦務集團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投資建設的大型能源項目,年產煤炭約180萬t[4-6]。
俄霍布拉克煤礦位于庫拜煤田的東部(庫車縣境內),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統(tǒng)塔里奇克組(J1t),由灰色粉砂巖、泥巖、炭質泥巖及灰白色中粗粒砂巖和煤層組成[7-8]。含煤地層平均總厚度357.63m,煤層平均總厚37.58m。含煤16層,其中可采煤層有12層,從上往下分別為下1、下2、下3-1、下3-2、下4、下5、下6、下7-1、下7-2、下7-3、下8和下10煤層。在俄霍布拉克礦區(qū),下1煤層的厚度為0.89~4.16m,平均3.15m,穩(wěn)定煤層,全區(qū)可采,其頂板為灰白色中粗粒砂巖或礫巖,底板為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9-11]。
勘探資料顯示,下1煤層為長焰煤,屬低灰、低硫、高發(fā)熱量的優(yōu)質動力煤。下1煤層物理性質一致,顏色為黑色,條痕色為棕褐色,瀝青光澤,具參差狀斷口,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沿節(jié)理面和層面充填有黃鐵礦及碳酸鹽薄膜,硬度Ⅰ~Ⅲ級[12]。
在研究俄霍布拉克煤礦S1、S3、S4和S54個鉆孔揭露的下1煤層的顯微組分時,發(fā)現(xiàn)下1煤層中含有分散結構藻類體和藻煤夾層,表明下1煤層是腐殖腐泥煤。4個鉆孔中的下1煤層樣品(S1-1、S3-1、S4-1、S5-1)的煤質檢測和鏡質組反射率數(shù)據(jù)列于表1。
由表1可見,4個鉆孔中的下1煤層具有水分含量低(平均2.23%),灰分產率低(平均6.45%),揮發(fā)份產率高(平均39.41%),氫含量高(平均5.25%),全硫含量低(平均0.54%),發(fā)熱量高(平均32.15MJ/kg)等煤質特征,是低煤級煙煤(鏡質組反射率平均0.68%)[13-15]。
運用光學顯微鏡等研究方法,對俄霍布拉克煤礦下1煤層的4個樣品(S1-1、S3-1、S4-1和S5-1)的煤磚光片進行了顯微組分鑒定和定量統(tǒng)計(表2)。
表1 俄霍布拉克煤礦下1煤層的工業(yè)分析、全硫、鏡質組反射率和發(fā)熱量測試數(shù)據(jù)Table 1 Coal L1 proximate analysis tested total sulfur,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calorific value data in Oho Bulag coalmine
表2 俄霍布拉克煤礦下1煤層樣品的顯微組分和礦物體積分數(shù)Table 2 Coal L1 sample maceral contents and mineral contents in Oho Bulag coalmine %
Sp—孢粉體(Sporinite);Cu—角質體(Cutinite);Sub—木栓質體(Suberinite);Re—樹脂體(Resinite);Flu—熒光體(Fluorinite);Alg—藻類體(Alginite);Total L—穩(wěn)定組合計;Total Org—有機組分總和;Cm—黏土礦物(Clay minerals);Q—石英(Quartz);Py—黃鐵礦(Pyrite);Ca—方解石(Calcite);Total M—礦物合計。
由表2可見,4個下1煤層樣品(S1-1、S3-1、S4-1、S5-1)的鏡質組平均含量為53.1%,惰質組平均含量為40.2%,類脂組平均含量為6.8%,顯示富含惰質組的顯微煤巖特征。在鏡質組中,基質鏡質體是優(yōu)勢顯微組分(38.6%);在惰質組中,半絲質體(22.2%)和碎屑惰質體(12.2%)含量較高;在類脂組中,孢子體(4.4%)和藻類體(1.6%)含量相對較高。藻類體含量,在S1-1樣品中高達5%,在S3-1和S5-1兩個樣品中為1.2%,在S4-1樣品中含量較低(0.3%),反映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或藻煤夾層具有局部富集特征。
俄霍布拉克煤礦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在油浸反射光下,常呈灰黑色至暗黑色(圖1.1、圖1.3,圖2.1),有時呈褐色或棕紅色(圖1.5、圖1.7、圖2.3、圖2.5、圖2.7);在藍光激發(fā)下,發(fā)綠黃色、黃色熒光(圖1.2、圖1.4、圖1.6、圖1.8,圖2.2、圖2.4、圖2.6、圖2.8)。在大多數(shù)煤顆粒的拋光面上, 藻類體的切面形態(tài)呈透鏡狀、紡錘形、次圓形、不規(guī)則狀等,反射光下不顯示結構,或呈似聚粒狀(圖2.3、圖2.5),受藍光激發(fā)后顯示較清晰的蜂窩狀或海綿狀結構,顆粒邊緣不平滑。
1、2—藻類體、基質鏡質體、粗粒體(Alg,Cd,Ma,S1-1),同視域;3、4—藻類體、基質鏡質體、孢子體(Alg,Cd,Sp,S1-1),同視域;5、6—藻類體、基 質鏡質體、半絲質體(Alg,Cd,Sf,S1-1),同視域;7、8—藻類體(Alg,S1-1),同視域。照片1、3、5、7,油浸反射光;照片2、4、6、8,熒光,藍光激發(fā)圖1 俄霍布拉克煤礦S1鉆孔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藻煤夾層)Figure 1 Alginite (boghead coal parting) in Oho Bulag coalmine borehole S1 coal L1
在4個下1煤層樣品(S1-1、S3-1、S4-1、S5-1)中都含有藻類體,但藻類體的含量和賦存狀態(tài)不同。在S1-1樣品的煤磚光片中,藻類體含量為5%,一些煤粒顯示藻類體呈群體分布,堆積緊密,水平紋理明顯,形成藻煤夾層,根據(jù)這些藻煤顆粒的粒徑推斷藻煤夾層的厚度大于2cm;而在S3-1、S4-1和S5-1 3個樣品的煤磚光片中,藻類體含量為0.3%~1.2%,藻類體基本上都呈單粒狀散布在煤中,少數(shù)煤粒上藻類體成群出現(xiàn)(圖2.1、圖2.2)。
在S1-1樣品中,群聚的藻類體個體較小,多數(shù)顆粒長5~15μm,少數(shù)長20μm左右,受藍光激發(fā)后發(fā)黃綠色熒光,顯示蜂窩狀結構;在S3-1、S4-1和S5-1 3個樣品中, 藻類體個體較大, 多數(shù)顆粒長50~100μm,少數(shù)長100~150μm,常散布在基質鏡質體中或與其他組分共生,受藍光激發(fā)后發(fā)黃綠色、黃色熒光,顯示蜂窩狀結構。俄霍布拉克煤礦開采的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個體也較大(圖3.1、圖3.2)。
1、2—藻類體、基質鏡質體、碎屑惰質體(Alg,Cd,Id,S5-1),同視域;3、4—藻類體、基質鏡質體、團塊鏡質體、碎屑惰質體、 孢子體(Alg,Cd,Cg,Id,Sp,S5-1),同視域;5、6—藻類體、基質鏡質體、碎屑惰質體、孢子體(Alg,Cd,Id,Sp,S4-1),同視域; 7、8—藻類體、碎屑惰質體、孢子體(Alg,Id,Sp,S3-1),同視域。照片1、3、5、7,油浸反射光;照片2、4、6、8,熒光,藍光激發(fā)圖2 俄霍布拉克煤礦S3、S4、S5鉆孔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Figure 2 Alginite in Oho Bulag coalmine coal L1 in boreholes S3, S4 and S5
1、2—藻類體、基質鏡質體、碎屑惰質體、孢子體(Alg,Cd,Id,Sp,俄礦開采的下1煤層),同視域;3、4—黏土礦物、碎屑惰質體、 孢子體(Cm,Id,Sp,S1-1),同視域;5、6—黏土礦物、碎屑惰質體、孢子體(Cm,Id,Sp,S1-1),同視域; 7、8—黏土礦物、碎屑鏡質體、孢子體(Cm,Vd,Sp,S1-1),同視域。照片1、3、5、7,油浸反射光;照片2、4、6、8,熒光,藍光激發(fā)圖3 俄霍布拉克煤礦下1煤層中的藻類體和S1鉆孔下1煤層中的腐泥Figure 3 Alginite in Oho Bulag coalmine coal L1 and sapropel in borehole S1 coal L1
俄霍布拉克煤礦的下1煤層中出現(xiàn)分散的和群聚的結構藻類體,指示該煤層形成于潮濕的成煤泥炭沼澤環(huán)境。S1鉆孔中的下1煤層含藻煤夾層,反映成煤時該區(qū)域沼澤覆水較深,存在開闊的深水池塘;池塘底部分布有腐泥,主要由黏土礦物、孢子體及少量碎屑惰質體等組成(圖3.3至圖3.8);池塘的開闊水體中生活的藻類等低等生物在生長季節(jié)形成藻席覆蓋在池塘水表面,死亡沉積后形成藻煤夾層,由于這些藻類數(shù)量多,漂浮在貧營養(yǎng)的水面上,所以個體較小。S3、S4和S5鉆孔揭露的下1煤層中散布有少量藻類體,表明沼澤中存在富水的泥炭洼地,其中有少量藻類與成煤植物共生,由于營養(yǎng)豐富這些藻類個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