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遇“加長版”的中秋國慶黃金周,有高中同學(xué)熱情相邀去她的老家山林里去采樅菌,不禁大喜過望。
樅菌是我們張家界的一種野生菌類,無論燉臘肉或清炒,味道都極為鮮美,是男女老少喜愛的美食。現(xiàn)在香菇、木耳、金針菇等菌類,甚至靈芝都已經(jīng)有了人工培育的技術(shù),唯獨樅菌,到目前為止無人工栽培成功記錄,或許是樅菌對于土壤、溫度、光照和環(huán)境的條件特別挑剔吧,樅菌的生長全憑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我雖是張家界人,年年吃樅菌,卻從未見過樅菌長在深山里的模樣,更未親手采摘過野樅菌,于是十分神往。與家人從長沙驅(qū)車,一路經(jīng)張家界至桑植,與兩家同學(xué)會合后,再一起過空殼樹鄉(xiāng),抵達走馬坪鄉(xiāng)的深山老林中。
天公作美,所謂秋高氣爽,當(dāng)天有著弱弱的太陽,懶洋洋地照得人心花怒放。沿途心情愉悅地觀賞著山腳坡地上種植的紅薯、綠豆、黃豆、辣椒、冬瓜等作物和蔬菜,還有野生野長自由自在爬行的南瓜藤;山腰上到處是杉樹、樅樹、板栗樹、椿樹、樟樹、糖梨樹,以及獼猴桃、八月瓜、木瓜等林木和野果。大約行進半個小時之后,一行人鉆進了一片密密的山竹林。不得不低著腦袋、彎著腰,小心翼翼地邊探路邊往前挪步,有時甚至差不多要趴在地上匍匐前行,手上、腿上、頭上一不小心就會被荊棘掛傷,城里長大的孩子們沒有經(jīng)歷過這個,有點不耐煩起來,不停地問:還有多久才能出去?。靠斓搅藳]有???有沒有樅菌采???過了約20分鐘方才從我們稱之為“刺籠”的山竹林中鉆出來,大家都長長地透了一口氣,歡呼雀躍起來。
一行人東張張,西望望,又在樅樹底下的松針叢中扒了又扒,找了半天連一個樅菌都沒找到。不禁有些泄氣:真的假的?這里有沒有樅菌?。渴遣皇乔缌嗽S多天都被人采光了呀?領(lǐng)路的老鄉(xiāng)信心十足地安撫大家:有的,有的,一定會有!等會兒帶你們?nèi)ノ乙郧安蓸壕睦细C子去,那里肯定還有好多!眾人于是打起精神耐著性子繼續(xù)搜索?!翱炜?!這里有個樅菌!”領(lǐng)路人驚喜地叫起來?!皠e動,先別扯!讓我們和孩子們看看它長在地上的樣子再扯??!”大人們生怕這只是今天遇到和收獲的唯一一棵樅菌,急忙吩咐發(fā)現(xiàn)者注意“保護現(xiàn)場”。我們歡天喜地地撲倒在樅菌跟前,對著它拍照啊、欣賞啊,贊嘆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把這個彌足珍貴的樅菌連根拔起。老鄉(xiāng)在旁邊微笑著看我們大驚小怪的樣子,說前面還多得是呢!的確,才跟著他走了幾分鐘,不停地聽到有人驚呼:“樅菌!我也看到樅菌了!”“這里有一大片,快來幫忙啊,同志們!”弄得背背籠和提袋子的人四處奔忙,疲于奔命。樅樹下、松針叢中,這些蘑菇撐開了一把把的小傘,靜靜地盛開著,等候我們的采摘。最后一共整整采了堆尖兩背籠樅菌,大伙兒樂得合不攏嘴。
下山的途中,我們又沿途撿拾和采摘野核桃、板栗、棗子、獼猴桃,還隨手掐了一大把南瓜葉尖、紅薯葉尖做菜。那天運氣真好,老鄉(xiāng)在路邊大樹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馬蜂窩,用草堆燒熏的辦法將馬蜂的翅膀全燒掉,一鍋端了馬蜂窩的老巢,然后一個個將蜂巢內(nèi)的蜂蛹取出。新鮮的蜂蛹雪白雪白的,里面的高蛋白汁液也是純白色。剝出來剛好有一小碗,之后經(jīng)油炸成了我們的美味盤中餐。下山后,我們在同學(xué)親戚家吃午飯。菜譜來源于就地取材:有山里的樅菌,火坑上熏的臘肉,池塘里的鴨子,溪水里的蝦子,自家做的酸菜,頭天釀好的豆腐、豆渣,雞窩里淘來的土雞蛋,地里產(chǎn)的土豆、花生,我們親手從山里采來的南瓜、南瓜葉、紅薯葉,親戚淘的馬蜂蛹,從集市上稱來的豬肉,還有菜地里的絲瓜、西紅柿、辣椒等等,湊成了一桌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農(nóng)家菜。由于爬山和尋樅菌耗費了大量體力,加上鄉(xiāng)里的柴火飯和炒菜又特別香,大家都甩開了膀子一頓猛吃,感到好久都沒吃到過如此純粹的、純綠色、無污染的鄉(xiāng)間土菜了,直呼過癮。
喻燦錦簡介
喻燦錦,筆名怪味蘇。土家族,現(xiàn)居長沙,中國作家協(xié)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xué)會員、2019年出版散文集《湘西姑娘》、詩集《澧水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