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于婧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理念》中提出須將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作品引入到音樂課堂教學當中,而黎族音樂作為海南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像一顆璀璨的星星裝點著海南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因此,將優(yōu)秀的黎族音樂作品引入到高中音樂教學中,是為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陶冶與實踐增加新的教學素材與學習范圍,對提升高中生在文化理解、藝術表現(xiàn)和審美感知等核心素養(yǎng)擴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對構建科學、和諧的美育校園環(huán)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與保障。
關鍵詞:美育教育;黎族音樂;高中音樂;校園文化;
(一)高中音樂教學對于美育教育的作用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部規(guī)劃綱要,根據(jù)《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文件精神,立足于學校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緊貼學生日益增長的美育教育的需求,要求藝術教師在致力于開足、開齊、開好藝術課程的過程中,要切實地抓好學校美育教育工作,文件指出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代高中生的美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高中音樂教育就是以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為三維目標,通過課程的不斷滲透與講授來提升學生美育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因此,高中音樂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據(jù)著獨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當今高中生審美方向的改變
當今流行音樂文化已經充斥著整個中學校園,纏綿的愛情歌、狂野的搖滾和動感的說唱音樂成了學生們追捧的對象。近期,我對高中年級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查,調查顯示,50%以上的學生坦言:“誰最紅我就追誰。”比如TFboy、肖戰(zhàn)、王一博等頂流娛樂圈團體與明星,不管發(fā)什么音樂他們都會狂熱追捧;25%的學生對搖滾樂癡迷,那種放蕩不羈的狀態(tài)、撕裂的嗓音和酷炫的裝扮深受學生喜愛并競相模仿;剩下的15%就是喜歡泡沫愛情歌曲;關注主旋律音樂文化的學生占7%,而關注海南音樂文化只占不到3%。
由此看來,流行音樂對高中生的健康心理、審美標準、價值觀等都起到主要的影響作用,但其中也存在著極大的教育隱患,容易讓正在成長的高中生對自身和社會認識產生錯誤的理解。因此,創(chuàng)設健康、和諧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辨別音樂藝術價值、提升審美品質,就成為當下高中音樂教師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黎族音樂引入高中音樂課堂的必要性
黎族音樂作為海南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像一顆璀璨的星星裝點著海南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成為了海南音樂版圖中耀眼的組成部分,在國家教育推進“雙新”理念的改革步伐中,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發(fā)展大潮中,在《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的指導下,作為一名海南音樂教師,就應為國家的教育方針,為自貿島的教育發(fā)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將優(yōu)秀的海南音樂作品引入到高中音樂模塊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弘揚海南優(yōu)秀音樂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引導學生肩負起傳承海南音樂文化的使命。黎族音樂文化根植于海南五指山、東方、樂東、瓊中等多個西部市縣,其豐富的音樂曲調、獨特的語言及特色的歌舞吸引著無數(shù)國內外的藝術工作者和觀光游客到此探尋,成為海南音樂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此,黎族音樂文化是首選引入高中音樂教學資源的最好素材,它是高中音樂模塊教學的有效滲透與補充,對高中音樂教學具有重要的實施必要性和長遠的發(fā)展意義,它能不斷地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學生對本地區(qū)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打通了學生在美育審美探知中的光明大道。
(一)黎族音樂在高中音樂課堂的滲透與提升
音樂課堂教育的提升與滲透是對黎族音樂文化融入的有力保證和不斷傳承的基礎,因為課堂教育是學生最主要、最直接能接觸到音樂學習的機會。教師通過精心地備課,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單元教學與黎族音樂素材形成有機的結合,通過不斷的教授、教育和滲透來提升學生各方面的音樂審美能力。比如:通過多方面、多角度鼓勵學生鑒賞好的黎族音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黎族音樂文化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如何鑒賞、鑒別黎族音樂作品的精髓之處,把黎族音樂文化價值與學生的情感認識提升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黎族音樂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以此不斷地提高學生理解其他音樂作品的分辨能力、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依托筆者參與的課題《普通高中黎族音樂文化課程的開發(fā)與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資源,將優(yōu)秀黎族音樂作品引入到音樂鑒賞課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比如第一單元《不忘初心》,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設計引入海南民歌《久久不見》,將歌曲與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博鰲論壇發(fā)言說到的名句:“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進行遙相呼應,讓學生認識到在國家蓬勃發(fā)展中,有一份初心就包涵著對熱愛家鄉(xiāng)音樂的責任和情懷,再比如第三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中,將黎族民歌《趕鳥歌》與《澧水船工號子》進行對比、聆聽與分析,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出漢族民歌與黎族民歌在歌唱、語言及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不同,讓學生在了解中國民歌的同時更好地了解黎族人民的藝術創(chuàng)造同樣是在辛勤勞動、抒發(fā)情志和傳情達意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深刻感受黎族人民用歌聲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用歌聲書寫著海南音樂文化的詩篇,是中國民歌最綺麗的花朵之一。
(二)以第二課堂來推進黎族音樂文化的陶冶與實踐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解讀》(2004版)提出學校要重視開展第二課堂教學,要在主課堂授課的基礎上不斷延伸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因為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它的普及性,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學習和喜歡音樂。所以以音樂課堂教學為主,第二課堂為輔的教學,是當今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因此,第二課堂的鋪開對黎族音樂文化的陶冶與實踐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第二課堂中設置聲樂、合唱、戲劇等選擇性必修課程,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段及方法,啟發(fā)和鍛煉學生唱、彈、跳、演的各項能力,我們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選取符合時代與學生喜歡的黎族音樂教學內容,把握第二課堂這一陣地,進一步滲透黎族音樂文化的陶冶與實踐。如聲樂課中,選擇《趕鳥歌》《噢噢調》《撿螺歌》等黎族作品作為學生聲樂曲目的輔助訓練內容。學生通過歌唱訓練和作品認知的學習,不僅提高聲樂的各項技能,而且還加深了對黎族作品的理解和熏陶;又如在《合唱》課中教唱《舂米謠》時,結合舂米的勞動方式及方言的教授來促進學生學習黎族合唱作品和團隊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驗黎族人民在舂米勞動中收獲的喜悅之情。
因此,黎族音樂文化課程在第二課堂的開設與主課堂形成了有效的貫穿,使學生對黎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與提升,從主課堂的聆聽、鑒賞和陶冶到第二課堂的探究與實踐,讓黎族音樂文化的音符在學生的心靈中發(fā)芽滋長,讓美育之花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大放異彩。
(三) 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在黎族音樂文化建設中的傳播作用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校已經重視采用現(xiàn)代化教育設施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我們利用校園信息化設施的資源,加強黎族音樂文化育人環(huán)境的陶冶與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展示平臺,如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微信群、公眾號、抖音號等傳播媒體來發(fā)揮黎族音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讓同學們在濃厚的黎族音樂文化氛圍中有更多陶冶與實踐的途徑。由于學生在校對手機禁止使用等原因,我們更多以“校園之聲廣播站”為重要的宣傳陣地,在《每周一歌》欄目中大力展開宣傳,以“黎歌·樂?!睘橹黝},選擇經典、流行和高雅的黎族歌唱作品,如《搖籃曲》《黎家心花開》《木棉花下繡黎錦》《斗牛調》等歌曲,這種新老歌曲搭配播放的形式,得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歡,也由此掀起了學校師生學習黎族歌曲的潮流。此外,我們還增設了《黎族器樂品鑒》的音樂欄目,選擇的曲目包含鼻蕭、叮咚、唎咧等器樂作品,比如:《歡樂的黎寨》《叮咚舞曲》《鼻簫戀》《膠園晨曲》等作品。因此,在推進黎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中,校園廣播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陣地。它不僅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教育設施對黎族音樂文化傳播的輔助作用,同時,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黎族音樂文化美的本質,為他們緊張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更多解壓和放松的娛樂方式。
(四) 創(chuàng)設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在黎族音樂文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音樂是提升上層建筑的一種藝術,它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挖掘出音樂蘊藏的內涵及品質。因此,我們努力培養(yǎng)、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以黎族音樂文化為載體,開展更多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學習的陣地。例如 “校園歌手比賽”“社團藝術節(jié)”“元旦文藝晚會”等常規(guī)活動就是很好的展示平臺,同時,還可以開創(chuàng)一些積極、健康的中小型文藝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愛好,比如:我校舉辦的年級文藝月、校園音樂沙龍、音樂匯報會等以年級、班級和社團為單位的展示活動,以這些平臺為契機,創(chuàng)辦、編排和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黎族歌曲、舞蹈和器樂作品,讓學生在學習、表現(xiàn)和表演的過程中得到更專業(yè)的提升,校園音樂文化活動是有效優(yōu)化高中學生審美意識,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不僅展示了風采、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藝術的綜合素質,還進一步加深了對黎族音樂藝術的喜愛,從而進一步促進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面對當今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與更新,黎族音樂文化引入高中音樂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必要性,它的引入對學校美育教育、辦學特色、學科建設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不僅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起到創(chuàng)新和帶動作用,還促使學生養(yǎng)成對本地區(qū)民族文化正確的審美觀念。筆者以黎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陶冶與實踐為題,致力于打造出具有本校高中特色的黎族音樂文化教學模式,希望通過課題組及本人的共同努力能達到以下幾點理想效果:1、預計在兩到三年內,把黎族音樂文化建設成為學校高中音樂特色教學課程。2、編訂《黎歌·樂?!芬魳方滩?,深化黎族音樂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的陶冶與實踐,使其形成為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3、收集、引入更多優(yōu)秀的黎族音樂作品,把廣播站《黎歌·樂?!反蛟斐蔀槲倚L厣放茩谀俊?4、創(chuàng)編《黎族優(yōu)秀歌曲集》,讓我校學子將黎族音樂代代相傳。
黎族音樂文化在音樂課堂中陶冶與實踐,就是把美的、正確的、優(yōu)秀的音樂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相信在國家與學校美育教育教學的引領下,將本地區(qū)音樂文化引入課堂教學將會成為海南各學段音樂教師在今后教學中創(chuàng)新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但是,黎族音樂文化在高中音樂課堂的陶冶與實踐還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其素材的應用與陣地的建設,如建立黎族音樂社團、開展中學黎族民歌文化節(jié)、黎族器樂進課堂等項目的推廣工作,這并非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在此,呼吁更多的音樂教師能加入到黎族音樂引入課堂教學的研究當中,讓你我攜手為傳承黎族音樂文化傾盡一份綿薄之力。
綜上所述,黎族音樂文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陶冶與實踐這一舉措是切實可行的,黎族音樂文化作為海南獨有的音樂印記,不僅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陶冶與實踐的探尋,進一步讓學生認知音樂育人的重要價值和對自我精神境界的升華、思維方式的拓寬、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作用,還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肩負起傳承海南音樂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將黎族音樂文化引入到音樂課堂教學當中,是美育教學對培養(yǎng)高中生在文化理解、藝術表現(xiàn)和審美感知等學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有效支持和重要保障。
總之,黎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陶冶與實踐是學校打造特色校本音樂文化課程中的創(chuàng)新之舉,它不僅提升了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品質,還滿足了中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們應當緊跟國家教育發(fā)展的工作步伐,大力發(fā)展校園音樂文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為學生美育教育、核心素養(yǎng)和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藝術環(huán)境,為貫徹國家美育教育方針、為響應自貿港建設的大潮,為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音樂文化課程體系而昂首闊步前進。
參考資料:
[1]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M], 2004:7-8
[2] 《普通高中音樂課標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9-10
[3] 《教育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9(7):178-184
[4] 張 睿 王曌宇《論黎族音樂文化高中課程開發(fā)及教學實踐的意義與價值》[J] 當代音樂 2021 年第12期
[5]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發(fā)文字號:教體藝〔201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