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 吳影川
課堂提問設置,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并對學生進行提問的一種教學形式,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武器”。課堂提問設置適用于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采取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
問題的類型一般分為記憶型問題、理解型問題、評價型問題等。
記憶型問題思考水平較低,呈現(xiàn)方式主要為“是什么”“在哪里”,是對一些地理事物的基本認知,讓學生憑自己的記憶和認知進行回答,一般用于檢查學生的記憶水平和預習情況。常見設問用詞有:在哪里、是什么、說出、指出,等等。
理解型問題需要學生從知識庫中提取學習過的知識,并通過思考加工來獲取問題的答案。此問題的答案并非可以直接獲取到,需要學生通過回憶所學知識、觀察現(xiàn)象(圖表),對所學知識或者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加工梳理,進而得到答案。故此問題思維量較高。學生通過思考,能提高自身綜合思維能力。常見設問用詞有:有哪些、為什么,等等。
評價型問題是對學生要求較高的問題,要求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及了解的常識去評價某種地理事物或者某種地理現(xiàn)象。評價型問題的設問一般包括以下關鍵詞:評價、你認為、你對……有什么看法,等等。
綜合思維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包含要素的綜合、時空的綜合、區(qū)域或地方的綜合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筆者以“日本的氣候”的教學為例,談談關于提問設置有效性的探索與心得,主要以記憶型問題和理解型問題為主。
日本屬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終年溫和濕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絕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于南部的沖繩則屬于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于亞寒帶;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fā)、探究、比較、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問題類型設計意圖觀察與總結1.氣候的整體特征圖1 日本氣候分布圖[提問設置]讀圖,說說日本的氣候是什么,整體有什么特征。記憶型問題學生通過讀圖說出日本的氣候類型和季風氣候的整體特征。提問與地圖材料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讀圖能力,并能提升區(qū)域認知核心素養(yǎng)。觀察與總結[提問設置]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季風氣候顯著的成因。待學生回答過之后,教師多媒體展示東亞季風環(huán)流分布圖,驗證學生的答案。圖2 東亞季風分布圖理解型問題從記憶型問題到理解型問題的轉變,符合課堂問題設置的遞進,也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解釋新學習的現(xiàn)象,能夠提高學生調(diào)取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yǎng)。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日本的氣候特征是本節(jié)的重難點內(nèi)容,筆者先通過氣候分布圖展示讓學生從宏觀上感受日本的氣候季風性顯著這一特征,再通過一系列的圖表展示和循序漸進的提問設置讓學生能夠對比同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不同城市的氣溫和降水,讓學生從微觀感受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的不同表現(xiàn),探究成因。各個環(huán)節(jié)與提問設置聯(lián)系緊密。筆者通過問題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主動思考,獲取題目的答案。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操作起來困難較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課堂以問題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長期采用這種方式,將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地理綜合思維,養(yǎng)成解決地理問題的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