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琳 莫江英 陳頻
541001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全科醫(yī)療科1,廣西桂林
541001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2,廣西桂林
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老年人群中超過50%會患有高血壓[1]。隨著高血壓病程的進展,會逐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而彩超是測定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及進行頸動脈斑塊評分,評估頸動脈病變的重要手段。視黃醇結合蛋白是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轉運蛋白,主要用于評估早期的腎功能損害。但是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的氧化應激反應及血管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本研究選取200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與頸動脈病變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齡61~78歲。以IMT 為切點分為IMT 正常組(IMT<0.9 mm)、IMT 增厚組(IMT 0.9~1.3 mm)、IMT 斑塊組(IMT>1.3 mm)。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
組別n男女平均年齡(歲)體重指數(shù)BMI IMT正常組60342667.2±6.123.45±1.42 IMT增厚組68383066.84±5.823.32±1.85 IMT斑塊組72403267.5±6.823.55±1.76
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高血壓;②血壓超過180/100 mmHg;③糖尿病及糖耐量試驗結果顯示空腹血糖調節(jié)受損及糖耐量異常者;④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或正處于急性期,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主動脈夾層、急性腦卒中等;⑤肝、腎功能損害;⑥新近感染性疾病及結締組織疾??;⑦甲狀腺功能異常者;⑧惡性腫瘤及其他;⑨體重指數(shù)(BMI)>25 kg/m2。
觀察指標:病例常規(guī)記錄年齡、性別,測量身高、體重、腹圍,進行血清生化檢查,測定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尿素氮(BUN)、尿肌酐(Cr)、血清胱抑素C、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脂蛋白α、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次日均行糖耐量測定排除血糖異常,均行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測定,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測定雙側頸動脈IMT及測定頸動脈粥樣斑塊。
(1)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尿素(脲酶紫外速率法),肌酐(酶法)。(2)血脂:總膽固醇(CHOD-PAP法),低密度脂蛋白(直接法),甘油三酯(GPO-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酶法),血清胱抑素C(膠乳免疫比濁法),載脂蛋白A1(免疫比濁法),載脂蛋白B(免疫比濁法),脂蛋白α(免疫比濁法),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膠乳免疫比濁法)。(3)使用TOSHIBA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Aplio400)進行檢測,探頭頻率7.5~13 mmHz?;颊呷∪フ硌雠P位,頭部偏向操作者對側,頸動脈管腔內(nèi)膜交界面到外界面分別的垂直距離即為頸動脈IMT,以IMT>0.9 mm 定義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增厚。頸動脈斑塊定義為:①IMT>1.3 mm;②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③局部頸動脈IMT 增厚超過周邊≥5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三組患者視黃醇結合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α、AST、BUN、Cr、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MT 增厚組的視黃醇結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高于IMT 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MT 斑塊組的視黃醇結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高于IMT 增厚組和IMT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n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mmol/L)(mmol/L)(mmol/L)(mg/L)(mg/L)(μmol/L)IMT正常組 602.55±0.324.82±0.561.14±0.2637.68±9.561.36±0.2610.51±1.25 IMT增厚組 682.61±0.374.91±0.581.12±0.2455.27±15.391.72±0.2813.45±2.14 IMT斑塊組 722.58±0.455.02±0.621.08±0.2174.87±17.691.98±0.3516.25±2.56組別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脂蛋白αBUNCrAST(mmol/L)(mmol/L)(mmol/L)(mmol/L)(μmol/L)(U/L)IMT正常組1.25±0.161.28±0.2657±23.36.59±1.5770.7±5.829.1±2.7 IMT增厚組1.28±0.211.27±0.2360±24.56.82±1.7571.4±6.728.9±3.2 IMT斑塊組1.26±0.181.24±0.2562±23.86.92±1.6772.2±6.529.6±2.8
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與頸動脈IMT 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與IMT 呈正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與頸動脈IMT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以IMT是否增厚為因變量,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為自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胱抑素C、視黃醇結合蛋白是I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IMT與相關指標的Logistic分析
視黃醇結合蛋白是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轉運蛋白,主要在肝臟中合成,受全反式視黃醇刺激后分泌,在血液循環(huán)中可與視黃醇結合,將視黃醇(維生素A)從肝細胞轉運到靶組織,實現(xiàn)維生素A 的細胞內(nèi)轉運代謝,最后經(jīng)腎小球濾過代謝。因此,視黃醇結合蛋白主要用于評估早期的肝腎功能損害。有文獻報道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增高可導致收縮壓、舒張壓均增高[2],視黃醇結合蛋白參與高血壓的發(fā)病過程,可能與其在細胞攝取維生素A 的過程中同時激活了炎癥反應,而炎癥可誘導動脈硬化,導致血壓增高有關[3]。視黃醇結合蛋白可能通過如下機制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fā)展:①促進胰島素抵抗[4];②加重脂質代謝紊亂;③參與炎癥反應。也有學者提出可將視黃醇結合蛋白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5]。說明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升高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發(fā)展有密切聯(lián)系。徐東升等[6]研究結果也證實,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很有可能是一個預測頸動脈斑塊嚴重程度的有臨床意義的指標。此外,吳靜等[7]研究顯示IMT 增厚的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明顯增高,線性回歸分析結果提示IMT 與視黃醇結合蛋白4 水平正相關,提示視黃醇結合蛋白是IMT及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袁勇等[8]提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視黃醇結合蛋白4與甘油三酯有直線分層關系,提示視黃醇結合蛋白增高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而彩超檢測頸動脈內(nèi)膜IMT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之一。
本研究通過研究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與頸動脈IMT的相關性,結果證實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是頸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越高,說明頸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指標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可作為評價頸動脈病變嚴重性的指標之一。李娜等[9]研究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并發(fā)癥出現(xiàn),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明顯增高,監(jiān)測其動態(tài)水平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頸動脈硬化程度的進展,為老年高血壓并發(fā)癥早期干預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