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宇
摘要: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且重要的學科。歷史教師不僅要傳遞給學生歷史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拓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對中華民族產生一種熱愛之情,繼而擔負起自身的使命,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基于此,文章重點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涵育措施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高中歷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意義;策略
引言:
在新教育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教師要迎合時代發(fā)展,透過歷史教學工作深化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家國情懷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學習觀,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價值。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涵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責任感
高中是一個特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高中生本身就處于一個學習較為緊張的階段,每天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繁重的學習任務,加之其處于青春期,在思想上是比較跳動的,極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導致情緒激動。如若教師和家長未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高中生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在高中階段就需要加強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將家國情懷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歸屬感以及責任感,樹立高中生正確的三觀。
(三)有利于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滲透是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在傳遞給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挖掘歷史背后的優(yōu)秀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歷史故事背后的情懷,同時掌握歷史的相關故事、時間線,對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涵育的策略
(一)梳理教學內容,結合家國情懷進行教學
新課標以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沖擊了傳統(tǒng)以師為主的教學形式,也打破了以知識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家國情懷教育的強化是新課標素質教育的需求,同時也是豐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將教材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元素梳理出來,對隱含的家與國教育成分進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強化在實際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教育。在教師熟知教材,確定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之后,應在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基礎上將家國情懷教育進行全面滲透。
如在教學高中歷史“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內容時,此內容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西方國家侵華的史實資料,讓學生對“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的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教師可在完成主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針對侵華戰(zhàn)爭中我國人民英勇反抗的事跡讓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從中引導學生理解何謂落后就要挨打,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進行真實史實資料的觀看,通過直觀資料強化學生對苦難的感知,以感知體會教育提升學生對家國情懷教育的認可,這對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營造良好的家國氛圍
創(chuàng)設情境是高中教學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其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以及游戲情境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這一節(jié)課程,需要學生能夠對虎門銷煙的故事以及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進行闡述,可以對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主要原因以及《南京條約》的內容進行歸納。在該節(jié)課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影片,讓學生在觀看影片之后,總結鴉片戰(zhàn)爭所呈現(xiàn)的史實,讓學生感受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衰弱、腐敗和無能,同時再對比林則徐以及一些愛國將士的義無反顧,從而讓學生正確理解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歷史責任感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國氛圍。
(三)融入媒體,促進感悟
教師要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克服時空的制約,重現(xiàn)形象生動的歷史畫卷,讓學生能臨其境、聞其聲,為其帶來直觀的體驗,這能使他們的歷史思維得到激活,同時能讓學生獲得“家國情懷”情感的體驗。
如在教學“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內容時,教師可播放五四運動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回顧五四運動的過程,并提出問題:五四運動中包含了哪些精神?學生討論后,教師可進一步指出,一百年來,五四的精神并未遠去,一代代青年人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祖國的建設大業(yè),成為各行業(yè)的主力軍。接著,教師可播放“每一代青年人的貢獻”視頻,讓學生說說視頻中一共提及了哪幾代人的努力,并指出,中國青年具有遠大的抱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這樣做,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深入地體悟五四精神。
(四)參與實踐,傳承精神
教師要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踐行于實踐之中,將優(yōu)秀的文化種子植于歷史課程之中,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文明,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生通過研學活動能了解歷史、認同文化,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工廠,體會真實的勞動場景,認識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從而產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學會珍惜勞動成果。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訓練基地,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合作與交流,提升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結合當?shù)氐募t色旅游資源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參觀烈士故居、紀念館等,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聆聽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感受他們身上的大無畏精神。教師要通過珍貴歷史資料與歷史文物,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到中國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的革命精神。教師要以開放的視野拓展實踐活動的新路徑,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引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實踐活動,這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世界,增進他們的公共道德體驗,促進他們團隊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結束語
總之,作為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與時俱進地轉變教學理念,結合新教育模式,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形式進行優(yōu)化,以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形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全面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唯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姚偉.歷史課堂教學中青少年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上旬),2020(11):58-59.
[2]錢亮.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