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2 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 000年。秦朝衡制規(guī)定: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
有一個民間傳說,丞相李斯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于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李斯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由此產(chǎn)生了十六進制、十六兩一斤的桿秤。
秦之后的2 000多年,盡管各朝代“斤”的重量有變化,但十六兩成“斤”的十六進制的桿秤卻一直沒變。其間,宋徽宗時期,李照發(fā)明樂秤,“以一合之水重一兩,一升之水重一升(斤),一斗之水重一秤(十斤)”,但這項十進制的衡制創(chuàng)新并未得到推廣。
直到1929年度量衡法誕生,開始推廣十兩一斤的十進制,但是比較混亂。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布《關于統(tǒng)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對市秤確定為每斤10兩、每兩10錢。但在一些特殊行業(yè)如中藥房稱量藥劑時,仍沿用十六兩制,直至1977年才改用克。
1990年底,我國秤制在《計量法》出臺后,徹底廢止十六兩桿秤。
斤兩十六進位制,催生了我國特有的斤秤文化,比如人們熟悉的成語“半斤八兩”。斤秤文化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人們稱量時,秤砣和秤桿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諺所云“秤不離砣,公不離婆”。古人視桿秤為公平、公正的象征,如“權衡得失”“權衡利弊”“權衡輕重”等;古時衙門的房梁上會懸掛一個大秤砣(權),一方面象征國家法律的權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員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掌握輕重,要體現(xiàn)權衡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