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富春 彭友貴 黃子峻
摘要:動物學類課程作為一類專門介紹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內容的課程,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園鳥類資源豐富,且鳥類與人類生活聯系密切,分類特征明顯,觀測手段相對簡便易行,故將觀察鳥類作為動物學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手段。借助課程組織學生調查和監(jiān)測校園里鳥類的多樣性和分布,設計學生參與的考核方式,開放實驗室和標本室等一系列教學實踐方法,有助于動物學類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就地取材,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合作能力及專業(yè)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生態(tài)文明;校園鳥類;教學實踐;動物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1-0088-04
收稿日期:2021-06-10
修回日期:2021-07-23
Abstract: Zoology courses, as a kind of courses that specially introduce the contents closely related to biodivers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ege campuses are rich in bird resources, and bi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with obviou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simple observation methods. Therefore, observing birds is used as a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zoology courses. A series of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such as organizing students to monitor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birds on campus, designing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pening laboratory and herbarium, can help zoology courses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draw local materials, effective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mpus birds; Teaching practice; Zoology courses
在全球各種資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日趨嚴重的大背景下,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成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關鍵。從長遠來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使人們的生活生產更加自覺遵循生態(tài)原理和規(guī)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此,對于農林專業(yè)的大學教育來說,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是培養(yǎng)國家生態(tài)文明和現代化建設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1]。這也對大學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校園是師生戶外活動和教學研究的重要場所,校園內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成為教學實踐的重要教材,其有效利用有助于教學質量提升。
鳥類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主要通過取食控制有害生物、傳播花粉、擴散種子等方式參與養(yǎng)分循環(huán),對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同時,鳥類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運動能力強,對環(huán)境、人為干擾較為敏感,能在適宜的棲息地間主動遷徙,是監(jiān)測環(huán)境、氣候變化的重要指示生物[3]。而對于大學校園來說,其因環(huán)境幽靜,鳥類多樣性普遍較高,鳥類物種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鳥類棲息地環(huán)境的綜合利用情況[4];且鳥類分類特征明顯,調查手段簡便易行,觀察鳥類更容易喚起大學生對野生鳥類及其棲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注和保護[5]。因此,豐富的鳥類資源常常被視為校園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和校園文化的體現,校園鳥類不僅受到動物保護工作者的關心,也獲得越來越多學生和公眾的關注,如北京大學[6]、北京林業(yè)大學[7]、東北林業(yè)大學[8]、四川大學[9]等高校均有學生調查和研究本校鳥類資源及棲息地情況。華南農業(yè)大學地處南亞熱帶,校園面積大,鳥類物種豐富,非常適合開展戶外教學實踐活動。因此,本文以華南農業(yè)大學為例,將校園鳥類資源納入動物學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中,就多年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累的經驗、嘗試的改革方法進行分析總結,為其他院校同行提供參考。
1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鳥類資源概況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坐落于素有“花城”美譽的廣州市,海拔20~60 m,占地面積約293.8 hm2,土壤類型為赤紅壤土,具有典型的季風性海洋氣候特征,校園年均氣溫20.2℃,年降雨量約1 700 mm,其水熱地理條件極具南亞熱帶氣候特性。校內有5個湖泊、4片大草坪和1個占地面積約為15 hm2的樹木園。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歷百余年的發(fā)展,校園植被豐富,據相關資料統(tǒng)計,校園分布有維管束植物約1 479種[10]。截至目前,師生統(tǒng)計到的鳥類共14目44科198種,今后隨著校園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調查的深入,預計校園鳥類的種類將可達到200種以上。
華南農業(yè)大學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華南區(qū)單體面積最大的大學,校園生境類型多樣,根據實地情況可劃分為6種類型(表1),其范圍及鳥類資源如下:
1)居住區(qū),包括泰山區(qū)宿舍、華山區(qū)宿舍、啟林區(qū)宿舍、六一區(qū)宿舍、松山區(qū)宿舍,以及與宿舍區(qū)接壤的部分土地。其鳥類以雀形目為主,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樹麻雀Passer montanus、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紅耳鵯Pycnonotus jocosus、烏鶇Turdus merula和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最為常見。
2)教學區(qū),包括學校所有教學樓、院樓及其周邊范圍。其鳥類常見種有暗綠繡眼鳥、紅耳鵯、烏鶇、遠東山雀Parus minor等。教學區(qū)與居住區(qū)的常見鳥類主要為伴人性鳥類,不同之處在于教學區(qū)相對幽靜,人員流動在時間上有所不同,因此可見鳥種相對更多;而居民區(qū)食物資源供給更為豐富,因此更多見食谷或雜食種類。
3)農田,包括啟林北實驗田、飄香路實驗田。其常見種有斑文鳥Lonchura punctulata、白腰文鳥Lonchura striata、金腰燕Hirundo daurica、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樹麻雀、白鹡鸰Motacilla alba、黑喉石鵖Saxicola maurus。與其他生境不同的是,農田有著豐富的谷物資源和更多的昆蟲分布,因此常見一些食谷或雜食鳥類聚集。
4)林區(qū),主要指樹木園、泰山公園。其位于長崗山,樹木密集而茂盛,人為干擾較少,適于鳥類居留生存,鳥類種類豐富,且多見稀有種,如丘鷸Scolopax rusticola、紅尾歌鴝Luscinia sibilans、小鱗胸鷦鹛Pnoepyga pusilla、白腹鳳鹛Yuhina zantholeuca、橙頭地鶇Zoothera citrina、烏鹟Muscicapa sibirica、銅藍鹟Eumyias thalassina、海南藍仙鹟Cyornis hainanus、白尾地鴝Cinclidium leucurum、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方尾鹟Culicicapa ceylonensis等。
5)湖泊濕地,包括校內寧蔭湖、鄱陽湖、洪澤湖、西湖和昭陽湖及其周邊地區(qū)。其周邊綠化種類豐富,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群落完整,故物種豐富度高,其鳥類記錄主要包括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白鷺Egretta garzetta、池鷺Ardeola bacchus、黑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白胸苦惡鳥Amaurornis phoenicur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等。
6)人工綠地,包括千穗草海、竹銘草海、茶山草海、稻香草海,以及宿舍區(qū)周邊的草坪。其鳥類物種豐富度相對較低,主要包括家燕Hirundo rustica、白頭鵯、紅耳鵯、遠東山雀、鵲鴝Copsychus saularis、烏鶇、暗綠繡眼鳥、叉尾太陽鳥等。由于人工綠地較為空曠,主要植被為灌草類,少有喬木,鳥類主要在清晨與黃昏少人時分在此覓食,無法久居。
2利用校園鳥類資源的實踐教學探索
2.1結合課程內容戶外教學
根據動物學類(如動物學、野生動物學、鳥類觀察與識別、科研創(chuàng)新訓練等課程)課程進度,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內按生境沿調查路線進行講授,內容主要為課堂所講解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并結合實地調查,讓學生記錄鳥類形態(tài)特征和生境,判斷其所隸屬的科屬和生態(tài)類型,并根據其特征分析鳥類習性和食性以及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的生態(tài)功能。實踐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所觀察到鳥類的調查報告,并結合鳥類的棲息地特征等內容分析其分布特點及原因。
2.2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智能手機為生活和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在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建相應的課程微信群、QQ群等師生交流互動空間;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利用手機自帶的定位、攝影等功能,減少了野外實踐教學期間攜帶多種設備的負擔,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在野外調查實踐中,學生發(fā)現利用手機連接望遠鏡目鏡,或把手機固定在高處對鳥類進行實時監(jiān)測的效果不錯,如2019級學生拍攝濕地公園(屬于湖泊濕地)黑水雞的照片和視頻都非常清晰而真實,開辟了除利用專業(yè)相機外的拍攝途徑。
2.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 “科研創(chuàng)新訓練”等課程中進行了考核方式改革。
在理論課程內容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持續(xù)調查校園鳥類分布,撰寫校園鳥類多樣性及分布情況的報告。具體任務為:以校園不同生境類型為基礎,以鳥類為調查對象,3~4人一組,對校園各個區(qū)域開展分組鳥類調查(鳥類種類較多的區(qū)域如樹木園等安排2~3組),并按鳥類名錄格式及要求逐月調查記錄,期末統(tǒng)一匯總上交。各個小組成員分工協作,獨立鑒定,如遇到疑難或無法識別的照片、錄音,則可及時發(fā)給教師進行指導鑒定。以數量占整個鳥類總數量5%以上的鳥為優(yōu)勢種,1%~5%的為常見種,少于1%的為罕見種,并根據統(tǒng)計數據計算多樣性指數、優(yōu)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等參數。期末各小組將其負責區(qū)域的鳥類照片、視頻和數據分析等材料以報告的形式上交,并以PPT匯報的形式展示。
成績評定注重實踐學習過程與結果,考慮學生、小組和指導教師3個評價主體,并為三者分別賦予一定的權重,成績得分由學生自評、同學之間互評、小組成績以及教師評價組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加強了對實踐過程的管理和評定,更能體現對學生基本素質、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察。
2.4課外觀鳥組和開放實驗室
1)華南農業(yè)大學早已成立了觀鳥組,其招收的同學不限專業(yè),主要由對鳥類識別、分類感興趣的學生自發(fā)組成,定期組織校園鳥類調查與交流活動,并邀請專業(yè)老師現場指導。學校觀鳥組組織過科普節(jié)的校園觀鳥活動,舉辦了校園鳥類攝影大賽、鳥類知識沙龍、野外識別鳥類、鳥類知識講座等活動,并于2020年12月在“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中獲得公眾組一等獎的好成績。
2)設有開放動物學實驗室和標本室。學生可利用學校實驗室和標本室現有資源,將疑難照片和視頻帶至其中進行鑒定。實驗室備有用于野外鳥類鑒定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11],以及用于參考鳥類分類系統(tǒng)和居留情況等的《中國鳥類志》[12]、《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13](第三版)及《廣東陸生脊椎動物分布名錄》[14]等工具書;標本室可供學生查找鳥類標本,以便進一步核實確定。這與老前輩蔣英先生早期所用的植物學“陳列輔導”法[15]較為相近,給學生創(chuàng)造有據可循、身臨其境的客觀學習條件。同時,實驗室還可開放給學生作為相關課程學習的自習室,志趣相投的同學們可以在此交流探討,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5積極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以更大力度倡導加強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在此大背景下,華南農業(yè)大學重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尤其重視其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16]。教師在課程實踐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思考,時機成熟后組織學生成立課題申報小隊,組建線上和線下活動群,線上發(fā)布文獻參考資料和進行問題討論,線下定期舉辦研討會,組織學生圍繞“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主題收集資料,并匯報文獻綜述和調研結果。
3實踐教學成果分析
3.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戶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活動通過親近大自然,讓課本上的知識變得更為生動,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而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方式和呆板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課程教學的需求。參加過這類實踐教學的多屆學生一致反映良好。
同時,戶外實踐課程允許并鼓勵學生使用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頗受學生歡迎?,F在是“互聯網+”時代,將互聯網帶入課程實踐教育是大勢所趨。除了戶外利用手機、相機拍照、錄視頻之外,以往收集學生的紙質版學習報告和材料存檔的做法,已改為電子存檔,在成績評定完成后上傳至云端存儲,實現大范圍的無紙化辦公。日新月異的多種智能電子產品在實踐教學中發(fā)揮著傳統(tǒng)教學所不具備的積極作用。
3.2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新的課程考核方式不再像之前只評定學習結果,而是全面綜合學生、小組和指導教師3個評價主體,使學生在整個實踐課學習過程中更積極主動投入,鍛煉實際動手能力、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思考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增強綜合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例如實驗室、標本室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抽象,也讓學生不再是以孤立的個體進行學習,而是通過充分發(fā)揮同學間的團結協作精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在此過程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友誼,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低年級間還形成了“傳、幫、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樣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們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3.3學生更積極主動參與科研活動
近5年來,華南農業(yè)大學動物學類課程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的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共計十余項,期間對校園等地進行鳥類等野生動物多樣性調查139次,發(fā)表論文33篇(圖1)。除了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外,總體情況呈上升趨勢。
以組織學生按生境對整個校園鳥類進行長期監(jiān)測為例,一方面,該教學安排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校園鳥類多樣性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學實踐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可用于評估校園鳥類棲息地質量,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校園規(guī)劃建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擴大研究地范圍,查閱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qū)相關文獻資料,引發(fā)其對周邊野生動物的關注,引導其樹立牢固的環(huán)保理念。
又以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為例,如2020年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yè)教師成功組織學生申報了“廣東三水云東海國家濕地公園鳥類調查”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表現出色,于2021年1月參加學?!岸》f杯”競賽,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2021年組織的3個團隊分別就“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鳥類多樣性調查”“廣州帽峰山森林公園野生動物多樣性監(jiān)測”和“廣東翁源青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物監(jiān)測”的主題完成了前期調研,撰寫了課題申報書,并順利完成課題申報任務。
4 結語
實踐教學在動物類教學中的作用一直為授課教師所重視,但如何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更為緊密結合,更加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還需授課教師根據高校所處區(qū)域,尤其是校園野生動物現狀,設計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形式。校園鳥類觀察活動生動有趣,且方法簡單易行,學生對其參與熱情高,經常參加的學生學習興趣倍增,變被動為主動,在動物學類課程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也有所提高。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鳥類資源豐富,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明顯促進作用,并有助于培養(yǎng)其生態(tài)意識;同時通過組織學生以“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的方式持續(xù)參與調查,還可為相關科研工作增磚加瓦,并為大學校園規(guī)劃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意見。在此過程中,學有所獲的成就感也有助于高校培養(yǎng)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注:圖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張?zhí)伊? 加強農業(yè)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J]. 土壤,2015(2):193-196.
[2]戴傳銀. 鳥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概述[J]. 生物學教學,2016,41(5):5-7.
[3]SMITH A C,FAHRIG L,FRANCIS C M. Landscape Size Affec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abitat Samount,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matrix quality on forest birds[J]. Ecography,2011,34(1):103-113.
[4]PADOA-SCHIOPPA E,BAIETTO M,MASSA R,et al. Bird Communities as Bioindicators: the Focal Species Concept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06,6(1):83-93.
[5]劉佳琪,李靈貝,王彩紅,等. 吉林農業(yè)大學校園鳥類多樣性研究[J]. 野生動物學報,2019,40(4):933-944.
[6]郝晟,羅薇,梁增飛,等. 基于鳥類棲息地保護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策略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J]. 建筑與文化,2021(2):136-137.
[7]沈芳,李斯滕. 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冬季鳥類調查[J]. 綠色科技,2014(6):127-129.
[8]夏丹霞,何富英,吳慶明,等. 東北林業(yè)大學校園鳥類群落多樣性[J]. 野生動物學報,2017,38(2):258-264.
[9]趙伊倫,陳夢羽,繆寧,等. 四川大學望江校區(qū)5種常見留鳥的食性及其季節(jié)差異[J]. 四川動物,2017,36(5):576-581.
[10]黃久香,胡翠云,胡煒,等. 華南農業(yè)大學園林植物調查與分析[J]. 福建林業(yè)科技,2008(2):240-245.
[11]馬敬能·約翰,菲利普斯·卡倫,何芬奇.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2000.
[12] 趙正階. 中國鳥類志:下卷雀形目[M]. 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3] 鄭光美.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 第三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14] 鄒發(fā)生,葉冠鋒. 廣東陸生脊椎動物分布名錄[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
[15] 秦新生. 農業(yè)院校校園植物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充分利用—以華南農業(yè)大學為例[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11):229-233.
[16] 楊蓉.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動向—基于《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解讀[J]. 中國城市金融,2017(3):57-59.
作者簡介:
(*通信作者)佟富春/ 1973年生/女/遼寧岫巖人/博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510642)/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物學方向的教學和研究/E-mail:543594385@qq.com
彭友貴/ 1968年生/男/湖北咸豐人/博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510642)/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生態(tài)方向的教學和研究
黃子峻/1998年生/男/海南昌江人/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510642)/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野生動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