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珠海大面積圍海、圍湖造地的背景下,通過適應性研究和對場地原有基塘景觀要素的提煉和運用,營造滿足大門口水道雨洪安全、基塘生境修復、紅樹林保護、生態(tài)科普、市民休閑體驗的多目標治理需求的濕地公園?;谛枨蠛偷透深A下的土方平衡,現狀基塘及塘埂的充分利用,基塘生境營造及觀景設施構造等策略,完成了沿河道恢復咸淡水潮汐濕地,植物種植符合自然生境,塑造鳥類等動物的微生境,合理設計豎向空間結構,以及提供豐富的游覽體驗的改造方案,使大門口水道濕地公園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成為珠?;翝竦刂卫淼牡浞?。
關鍵詞:?;~塘;濕地公園;適應性景觀;多目標治理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1-0038-06
收稿日期:2021-09-18
修回日期:2022-01-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reclamation of sea and lake in Zhuhai, through adaptive research and the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Dike-pond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site, a wetland park that meets the multi-objective management needs of stormwater safety of Grand Gate Waterway, habitat restoration of Dike-pond, protection of mangrove,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 leisure experience has been build. Based on needs, earthwork balance under low intervention, full utilization of current Dike-pond and pond ridge, habitat construction of Dike-pond and construction of view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strategies, this project has completed the renovation plan, including restoring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tidal wetlands along the river, planting plants in line with natural habitats, shaping the micro-habitats of birds and other animals, rationally designing vertical spatial structures, and providing rich tourist experiences, which makes Grand Gate Waterway Wetland Park full of vitality and makes it a model of Zhuhai Dike-pond wet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Mulberry base fish pond; Wetland park; Adaptive landscape; Multi-objective management
珠海市三灶鎮(zhèn)是典型的山地多、陸地少的區(qū)域,在頒布的《廣東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中[1~2],其被劃為圍海、填湖造地的重點地區(qū)。城市化進程是濕地的主要威脅,城市擴張導致濕地面積減少,水質污染。圍海、填湖在為三灶鎮(zhèn)新城城市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的同時,造成了海洋、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劇烈惡化和城市內澇。同時亞熱帶氣候下春季干旱,夏季酷熱多雨,臺風災害頻發(fā)帶來的氣候性災害,也讓三灶鎮(zhèn)脆弱的生態(tài)面臨新一輪的考驗?;诖?,本文以筆者參與的珠海大門口水道濕地公園項目為研究對象,在珠海大面積圍海、圍湖造地的背景下,探索廢棄的基塘如何改造成適應新城片區(qū)多重需求的濕地公園。
1項目背景
項目所在地位于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市金灣區(qū)三灶新城西部的大門口水道東側灘涂上端,南起中心河出??诒眰?,北至大門口水閘,東以濱河路為界,距離珠海機場7 km,緊鄰未來的三灶新城,是未來重要的城市綠地。項目定位為濱海濕地公園(圖1),規(guī)劃面積為689 hm2,首期啟動區(qū)的面積約為44.6 hm2。項目設計旨在將濕地保護與治理、岸線整治工程與景觀規(guī)劃設計相結合,圍繞水(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景觀品質提升的目標,綜合考慮環(huán)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形成自然生態(tài)與人工環(huán)境相結合的,集海、城、濕地于一體的濱水生態(tài)休閑綠地。
2現狀分析
2.1地形現狀
現狀場地上由于魚塘生產的需要,造塘筑堤形成直立式的堤岸,導致河道的泥灘消失,生物的生長環(huán)境被破壞,河流廊道狹窄,魚塘眾多,塑造景觀豎向的土方量較大(圖2)。
2.2水系現狀
大門口水道作為三灶鎮(zhèn)與紅旗鎮(zhèn)的分界線,位于定家灣北側,南向入海,北面機場,有金灣區(qū)中心河、南排河、北排河等11 條主要河渠匯集于此后流入珠江口外海(圖3)。根據實地監(jiān)測和觀察,濕地水網縱橫,由魚塘、河流兩種形式水體組成,水質良好;屬于咸淡水交匯區(qū)域,水位和鹽度受潮汐影響,潮汐性質為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型,平均落潮歷時大于平均漲潮歷時;受河流廊道及人工魚塘影響,水道流速變慢,在每年汛期臺風到來時水位上漲較快,極易產生內澇。
2.3植被現狀
場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紅樹林和咸沼植被的生長(圖4),紅樹灘涂的優(yōu)勢種包括真紅樹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小花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半紅樹鹵蕨Acrostichum aureum,咸水濕地的優(yōu)勢物種為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魚藤Derris trifoliata、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等,但入侵種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形成大面積單優(yōu)種群落,威脅大門口濕地的灘涂生態(tài)系統(tǒng)。
3總體規(guī)劃
3.1設計理念
濕地公園建設突出保護為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tǒng)治理的理念,從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性出發(fā),著重解決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問題,打造以生態(tài)濕地展示、科普教育功能為主,兼具休閑功能的城市郊野濕地公園。設計中始終保持“最小干預”理念來合理進行濕地生境修復、豎向改造、游憩功能增補等措施。
3.2設計思路
珠海市是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濱海風景旅游城市、粵港澳大灣區(qū)重要節(jié)點城市。大門口濕地所處的珠江口區(qū)域的濱海河口濕地,作為大灣區(qū)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具有巨大的生態(tài)效益潛力,在抵御洪水、調節(jié)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jié)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huán)境、碳循環(huán)等生態(tài)安全和生態(tài)機理方面有著其他系統(tǒng)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適應性策略,打造適合紅樹林生境及適合人類游憩,同時可以應對珠海災害性天氣的多目標治理的生態(tài)濕地公園,是本次設計的出發(fā)點。
3.3需求分析
3.3.1植被生態(tài)需求
南海的潮汐影響范圍為20~80 km,大門口全河道均屬于潮汐型濕地,處于淤泥沉積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和海灣,有豐富的沖積鹽土和含鹽沙壤土。依水體鹽度變化和潮汐影響,河道內濕地從入??谙騼汝?,將依次形成紅樹林濕地、咸水潮汐濕地、淡水潮汐濕地和一般河流濕地[3~4](圖5)。濕地公園的植被分別為紅樹林植物、濱水林地、咸水濕生植物和?;~塘4種(圖6),故大門口河道內需提供紅樹林的生存條件及咸水潮汐濕地環(huán)境。
3.3.2動物生態(tài)需求
大門口水道因紅樹林灘地和咸水濕地,而具備形成多種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廊道的條件。棲息地和遷徙廊道的形成需要有合適的小環(huán)境及空間結構,河流生態(tài)廊道的寬度以河道本身寬度的3~6倍為宜,河岸每500 m需要一個??奎c(Step stone)作為鳥類休息地[5~8]。兩岸需形成特定的濕地植被結構,使動物分布于不同植被結構,各自形成食物鏈(圖7~8)。
3.3.3濕地公園生態(tài)需求
根據公園生態(tài)需求(表1),按濕地公園需滿足的功能,將其劃分為生態(tài)保育區(qū)、恢復重建區(qū)、宣教展示區(qū)、合理利用區(qū)和管理服務區(qū)[9~10]。管理措施按照生態(tài)敏感度分為開放管理和封閉管理2種,封閉管理區(qū)域根據使用人群不同,分為公眾使用和專業(yè)人員使用兩種。濕地公園的水系由河道、魚塘、咸淡水瀉湖、咸淡水灘涂、泥灘、紅樹林灘涂組成,滿足不同生境水深要求。濕地公園水體的鹽度從河道向岸線逐漸降低,魚塘內可形成部分淡水濕地。
3.3.4氣候環(huán)境需求
項目所在地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與熱帶過渡型海洋性氣候,春季干旱,夏季酷熱多雨,臺風和暴雨等災害天氣頻發(fā),易產生氣候性災害。為了適應氣候性需求,場地需提供應對雨洪的排水泛洪帶。
4設計策略
氣候適應性與多目標治理策略以遵循場地最有特色的基塘濕地為依據,提出了以下四大濕地公園設計策略。
4.1低干預下基塘的土方平衡
設計對中央大水面進行挖方處理,通過對場地現有淤泥和塘埂的處理,擴大中央水面,打破原有單一局促的空間感,并將挖方填充到新增的島嶼和活動場地,提供更多的濕地灘涂區(qū)和活動場地。新增的島嶼不僅提供了更多的岸線,可以凈化周邊城市的雨水,同時也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淺灘生境,為其筑巢和覓食提供更充分的條件。新增的活動場地為未來城市居民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4.2充分利用現狀基塘及塘埂
場地中約有77%的區(qū)域為后期人工圍墾的基塘?;链蟆⑻凉U菆龅氐闹饕攸c,基塘最大的面積為177 641 m2,塘梗寬度僅為1.5 m,大面積的坑塘和過窄的塘梗不適合濕地的生境營造和人類的游憩。
因此,設計通過調整現有基塘的尺度,將其進行分割,形成既能滿足生產需求,又適合人類游憩體驗尺度的景觀基塘;并且在部分基塘內增加條形、島形的濕地島,既能有效增加駁岸邊界長度,豐富生境的多樣性,又能增加游覽體驗的趣味性;同時利用現狀基塘肌理,形成島鏈,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tài),增加生態(tài)多樣性的同時豐富景觀體驗;此外將河道兩側的現狀基塘肌理打破,形成基塘上的濕地公園。
4.3基塘生境營造
場地在圍墾之前是大面積的紅樹林濕地,其在人類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消失,目前只剩下河道外圍的12 874 m2。設計通過塑造地形,在清除表面包括雜草、鳳眼藍Eichhornia crassipes、藤本植物等水面垃圾的基礎上,補種新苗,采用速生、慢生樹種結合方式,以達到快速成林的效果。速生樹種選用無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結合現狀植被進行加種。鄉(xiāng)土樹種選用蠟燭果 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樹Kandelia obovata、老鼠簕、木欖Bruguiera gymnorhiza和鹵蕨,以塊狀混合配置來營造混交林[11]。河道內部的基塘選取適應咸水生境的蘆葦、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風車草Cyperus involucratus等耐鹽堿植物。為了對抗亞熱帶氣候頻發(fā)的臺風天氣,設計選取了抗風性較好的黃葛樹Ficus virens、印度榕Ficus elastica、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最終構建了樹林、濕地、淺灘的基塘生境[12]。
4.4基塘觀景設施構造
設計通過材質、顏色、結構在構筑物上的運用,最小限度地對場地進行改造。架空蜿蜒的景觀橋串聯起多個場地,與景觀橋融為一體的景觀廊架為游客在炎熱的夏季提供遮蔭避雨的場所,高低錯落的平臺,登高望遠的景觀塔,供人類休憩停留的觀鳥屋,為來到這里的每一位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觀景與游憩體驗。
5基于適應性景觀的基塘改造方案
5.1沿河道恢復咸淡水潮汐濕地
原有魚塘導致河道變窄,咸水潮汐濕地消失,因此沿河道內側打開魚塘的堤岸,恢復潮汐濕地的植物種植形式,拓寬水面,挖深河道,保持河道水質,同時將魚塘土堤及河道底泥用于營造景觀和公共場地所需要的土方量。保留的魚塘采取當地?;~塘的種植形式,營造生產性的景觀。
5.2植物種植符合自然生境
咸淡潮汐濕地的植被由(表2)林地、耐鹽陸生草本、耐鹽濕生草本、耐鹽水生植物組成,為鴨類、鸻鷸類提供休息和覓食的植被生境。
紅樹林灘涂濕地的植物景觀遵循自然濕地的植物群落結構配置,形成由伴生植物、半紅樹植物、真紅樹植物組成的擬自然植物群落(表3),為鷺類提供休息和覓食的植被生境。
?;~塘采取墊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內養(yǎng)魚的高效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由陸生農田、植被以及養(yǎng)殖塘組成(表4)。
濱水林地由耐水濕樹木和地被植物組成(表5)。
5.3塑造鳥類等動物的微生境
咸淡潮汐濕地內按照目標動物在覓食、休憩、營巢等方面的生態(tài)需求種植植物。動物會分布于不同的植被結構,各自形成完整的食物鏈(表6、圖9)。
5.4 合理設計豎向空間結構
以50年一遇洪水位為依據,結合景觀及空間結構設計,將公園分為開放管理及封閉管理區(qū)域(圖10);合理規(guī)劃挖填方區(qū)域,以滿足必要景觀設施用地需求。同時根據不同生境的水深需求,將原有零散無序的基塘重新規(guī)劃,補植不同植被群落,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tài),在保持同一水位線下,通過調整基底高程,形成不同類型的生境,增加生物多樣性。
5.5提供豐富的游覽體驗
濕地公園根據不同人群組織動靜相宜的活動產品(表7),使?jié)竦赜钨p更具特色和針對性,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游覽體驗。并根據人群特點規(guī)劃了滿足綠色課堂、體驗自然、感受成長的教師游路線,滿足親子互動、教育娛樂的家庭游路線,滿足團隊建設、休閑活動、濕地游賞的團體游路線,以及滿足觀鳥活動等的專業(yè)愛好者路線。
6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濕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就濕地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列為2020年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并納入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黨的“十九大”對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這賦予了新時代濕地工作新使命、新機遇,也對濕地保護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大門口濕地的建設修復了原有的?;~塘系統(tǒng),推進魚塘清理工程,使原本廢棄的基塘重新喚發(fā)出生機,并通過政府的有效管理和保護開發(fā),截斷了周邊各個魚塘主的無序開發(fā)。項目打通和恢復了循環(huán)的水網系統(tǒng),疏通周邊河道,連通外海;同時,應用的水生濕地植物如蘆葦、菖蒲等有效地吸收了水體中的有害物質,使?jié)竦厮|得到明顯改善,濕地V類水質比例下降了20%左右。濕地公園自建成以來呈現出良好的生態(tài)景觀環(huán)境,在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的同時,逐漸形成了更為完善、安全和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濕地鳥類提供良好的生境。同時,濕地有豐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水域面積大,能夠蓄積地表水,降低水流速度,沉積地表水雜質廢物等,具有雨季防洪防澇和旱季防干旱的功能;且通過熱量與水分交換,能形成周邊地區(qū)小氣候,較附近其他地區(qū)溫度更低,濕度更大,PM2.5數值更小。
根據實施結果和調查統(tǒng)計,改造后的濕地公園范圍內共有維管植物42科127屬167種,其中濕地植物95種;記錄到野生脊椎動物27目76科165種,其中魚類63種,兩棲類9種,爬行類17種,鳥類66種,獸類10種,生物多樣性成效顯著。在濕地公園的綠化植物配置上,從觀賞性、耐鹽、抗風、耐澇、耐旱和耐污染6個方面進行評價打分,結果顯示仍存在提升空間。當前濕地公園種植的紅樹植物較為合理,綜合得分較高;具有特色的水生地被需要選用、增加更為耐鹽的植物;而作為景觀主題的喬木和灌木,則需要繼續(xù)增加耐鹽的種類,同時選擇一些具備耐澇和耐旱能力的種類,加強植被主體的適應性。下一步研究內容將以園林植物耐鹽種類的篩選應用、立地條件改造為主要方向,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為珠江口區(qū)域濱海河口提供濕地保護和修復策略。
注:圖片均來自珠海金灣區(qū)三灶鎮(zhèn)大門口水道濕地公園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廣東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的批復[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32):29.
[2]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廣東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文本的通知——廣東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文本[J]. 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報,2013(5):17-33.
[3]侯慶賀,袁旸洋,劉潤,等. 城市山地公園水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方法研究[J]. 風景園林,2020,27(12):98-103.
[4] 張穎,朱建寧. 融入風景園林因子的生境單元制圖法及在公園鳥類微生境研究中的應用[J]. 風景園林,28(2):96-102.
[5] 陽燁,何俊超,朱江,等. 西北半干旱河谷型城市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方法研究——以青海省西寧市為例[J]. 風景園林,2021,28(3):56-61.
[6] 王莉. 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背景下微景觀改造研究——以泉州市臺商投資區(qū)崧山村為例[J]. 中外建筑,2020(12):132-137.
[7] 魏詩夢. 結合紅樹林生態(tài)修復的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9.
[8] 陳云文,李曉文. 紅樹林濕地的生態(tài)恢復與景觀營造——以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guī)劃為例[J]. 風景園林,2008,15(3):73-76.
[9] 王莉,張宏梅,陸林,等. 濕地公園游客感知價值研究[J]. 旅游學刊, 2014,29(6):87-96.
[10]魏遐,潘益聽. 濕地公園游客體驗價值量表的開發(fā)方法——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為例[J]. 地理研究,2012,31(6):1121-1131.
[11] 薛亮,任志遠. 基于層次分析的濕地公園對城市生態(tài)安全影響評價研究——以西安城市灞柳城市公園為例[J]. 濕地科學,2007,5(3):237-242.
[12]李陽,李小艷,李冰心. 廣州市南沙區(qū)靈山島尖外江岸線生態(tài)提升規(guī)劃設計[J]. 廣東園林,43(4):85-89.
作者簡介:
王興/1979年生/男/江西廣豐人/本科/珠海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珠海 519000)/高級工程師/現從事風景園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