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堯
(同濟大學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 200000)
近年來,無線通信技術日新月異,日益豐富的通信需求和應用場景對通信網(wǎng)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高的頻譜效率、高覆蓋、低時延、安全性、魯棒性等。隨著5G技術的大規(guī)模商用,其實現(xiàn)了對增強型移動寬帶通信、海量物聯(lián)網(wǎng)、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等多種應用場景的支持[1-2]。同時5G無法滿足對于高移動性、遠距離和低功耗的通信需求。而通過軟件實時配置和優(yōu)化移動通信網(wǎng)絡是無線移動通信網(wǎng)絡發(fā)展的趨勢,其中復雜多變的傳播環(huán)境導致不可控的無線信道衰落是主要挑戰(zhàn)之一。
新興的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技術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能重塑無線通信環(huán)境的特性,IMT-2030(6G)推進組將其視為有望引入未來無線通信的新范式技術[3]。IRS通過自適應調整元件,能動態(tài)地改變發(fā)射機和接收機之間的傳播環(huán)境,有效地改變用戶信道固定且由傳播環(huán)境決定的現(xiàn)狀[4]。IRS由大量低成本、無源、可配置的反射元件組成。相比之下,有源放大轉發(fā)(AF)通過主動產(chǎn)生額外的信號來輔助信號傳輸,而IRS借助智能控制器,理論上可以配置每個元件來調整入射信號的電磁特性,如相位和幅度,信號幅度調整范圍為[0,1],不會產(chǎn)生額外功耗[5]。IRS輔助的通信系統(tǒng)具有抗信道衰落、布局方便、成本低等優(yōu)點,可滿足如提高能效、擴大信號覆蓋范圍、減少用戶干擾、增強通信能力等特定需求。
目前,對IRS的研究已表明它能有效提高系統(tǒng)容量、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在6G通信系統(tǒng)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文獻[1-8]研究當信道狀態(tài)信息(CSI)已知時,IRS作為被動中繼對于提高下行用戶通信速率和頻譜效率的有效性。文獻[9-10]開發(fā)了基于PIN二極管的IRS無線通信原型,利用PIN二極管的特性調整IRS的響應,驗證了IRS優(yōu)化功耗的可行性。文獻[11]針對IRS輔助的下行多組播通信網(wǎng)絡設計了功率約束下組播總數(shù)據(jù)速率最大化的優(yōu)化方法??紤]到不同用戶的權重比,文獻[12-13]針對IRS 輔助的通信網(wǎng)絡提出了所有用戶的加權和數(shù)據(jù)速率最大化算法。得益于IRS的優(yōu)勢,文獻[14-15]研究了IRS與NOMA索引調制技術相結合對系統(tǒng)性能的提升問題,文獻[16]研究了IRS與 SWIFT聯(lián)合傳輸設計,文獻[17]研究了IRS在安全通信中的應用。 針對實際部署中完整的CSI很難獲得的情況,文獻[18-20]討論了IRS 輔助下的信道估計問題。
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假設系統(tǒng)具備完美的CSI??紤]到實際布置復雜的與應用環(huán)境(如毫米波信道易阻塞),本文在非完美CSI及滿足用戶服務質量(QoS)的前提下建立兩個IRS輔助通信的非線性、多變量、多約束的AP發(fā)射功率的最小化模型。具體來說,首先給出了非完美CSI條件下的無線信道模型,IRS的相位矩陣,發(fā)射端、接收端的信號表達式;然后利用優(yōu)化工具采用AO-CCP方法進行線性化、解耦求解。
本文考慮如圖 1 所示的 IRS 輔助的多輸入單輸出(MISO)無線通信系統(tǒng),設定系統(tǒng)中AP和IRS為單個用戶服務。圖中無線接入點 AP 是配備N根天線的均勻線性陣列 (ULA),IRS 是配備M根天線的均勻平面陣列 (UPA),借助智能控制器動態(tài)調整移相器,實現(xiàn)從 AP -IRS-用戶(UE)的下行鏈路數(shù)據(jù)傳輸。假設用戶可以同時從AP和IRS接收信號,即存在AP-UE信道鏈路和AP-IRS-UE級聯(lián)信道鏈路。
圖1 系統(tǒng)模型Fig.1 System Model
(1)
用戶接收到的信號y為:
(2)
式中,ω∈Ν×1是AP的波束賦形矢量,hd∈Ν×1是AP與用戶之間的直達信道,hdr,k∈Μ×Ν、hr,k∈Μ×1分別表示AP與第k個IRS之間和第k個IRS與用戶之間的信道,α×b代表α×b階復數(shù)矩陣,AT、AH分別表示矩陣A的轉置和共軛轉置。第k個IRS的相移矩陣可以表示為Φk=βdiag([ejθk,1,ejθk,2,…,ejθk,M]T)=βdiag(φk),diag(A)表示對角矩陣,對角線元素為矩陣A的對角線元素,其中φk定義為φk?[eθk,1,eθk,2,…,eθk,M]T,j表示虛數(shù)單位,β∈[0,1] 是反射幅度系數(shù),即當β=0時,IRS處于全吸收狀態(tài);β=1表示IRS處于全反射狀態(tài);本文設定β=1,即全反射狀態(tài)。理想情況下,信號的相移角θ為連續(xù)值,入射信號在第k個IRS中第m個單元作用下的相移為θk,m∈[0,2π],?k∈K,m∈M。x為AP傳輸給用戶的信號,滿足Ε[|x|2]=1,Ε[·]代表統(tǒng)計期望,為用戶處均值為0、方差為的加性高斯白噪聲(AWGN)。
(3)
在點對點的通信場景下,用戶端接收信號的信噪比(SNR)可以表示為:
(4)
本文在非完美CSI及滿足用戶QoS(即滿足用戶目標SNR≥γ)的前提下,建立兩個IRS輔助通信的非線性、多變量、多約束的AP發(fā)射功率的最小化模型:
s.t.SNR≥γ,
|φk,m|2=1,?k∈K,m∈M。
(5)
由于目標函數(shù)是凸表達式,可見所提優(yōu)化模型的主要挑戰(zhàn)是非凸約束的處理??紤]到 QoS 約束SNR≥γ 和 IRS 單元的單位模約束都是非凸約束,若能將非凸約束轉化為凸的表達形式,則可以利用優(yōu)化工具(如CVX)求解[21-22]。可以看出,雖然優(yōu)化模型的目標函數(shù)是僅關于變量ω的表達式,但ω與另一個優(yōu)化變量相移矩陣Φ在約束表達式中相互耦合,難以同時求解。因此考慮采用AO算法來消除優(yōu)化變量之間的耦合。AO算法的思想是:固定其中一個變量求解另一個變量,迭代計算求解。
在本文的優(yōu)化模型中,首先假設IRS相移參數(shù)Φ為固定值,目標函數(shù)為關于ω的凸表達式,此時若約束也是凸的,則優(yōu)化問題是標準的凸問題,利用優(yōu)化工具箱CVX可求解ω。隨后將最優(yōu)值ω代入優(yōu)化模型中求解Φ??紤]到優(yōu)化變量Φ以約束的形式存在,優(yōu)化模型變成關于優(yōu)化變量Φ的可行性檢查問題。
式(4)中分子部分可以表示為:
υHHHWHυ=Tr(VHHWH)=
Tr(HHWHV),
(6)
于是式(5)中的QoS約束條件可等價為:
(7)
在非完美CSI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傳統(tǒng)方法對AP與用戶之間的直達信道鏈路hd進行信道估計,如在接收端發(fā)送導頻信號并利用信道互易性獲取hd。對于IRS輔助的通信系統(tǒng)的信道估計,接收端接收到的是合成信號,即包括直達信道信號和經(jīng)過RIS的反射信道的信號,此時若由接收端估計下行信道,無法分別獨立估計hr和hdr。同時,IRS的無源特性不支持在IRS處完成信道估計。但可以考慮在接收端對hr和hdr組成的級聯(lián)反射信道進行信道估計:AP發(fā)送的導頻信號經(jīng)由IRS反射至接收端,接收端獲取信號并進行下行信道估計。
考慮到IRS的位置通常是確定的,而用戶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因此本文僅考慮IRS到用戶鏈路hr的信道估計誤差。IRS 到用戶的信道估計誤差表示為:
hr=hr+Δhr,Ω?{Δhr∈Μ×1,‖Δh‖F(xiàn)≤εhr}。
(8)
包含信道誤差的E和H可以重新建模為:
我國具有產(chǎn)出大型礦床的有利地質環(huán)境,西部大部分地區(qū)勘查程度低、潛力大。此外,地球科學的探索性、成礦作用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有限性也奠定了我國深部找礦的可行性,加之大量的深部成功找礦案例更證明了深部找礦工作的可行性,我國山東招遠界河金礦的起死回生,美國卡拉馬祖大型斑巖銅礦的發(fā)現(xiàn)等都是源自深部找礦。由此可見,全面開展深部找礦工作迫在眉睫,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深部找礦已成為一種勢在必做的勘查工作。
(9)
(10)
‖A‖F(xiàn)表示矩陣A的 Frobenius 范數(shù),復合信道估計誤差的式(6)可以表示為:
|φk,m|2=1,?k∈K,m∈M。
(11)
利用矩陣相關的性質
Tr(AHB)=vec(AH)vec(B),
vec(ABC)=(CT?A)vec(B),
(12)
式中,A?B表示矩陣A、B的Kronecker積,vec(A)表示矩陣A的向量化。式(11)中QoS約束可以等效為:
(13)
(14)
引理1(S-procedure):對于Fi∈Sn,gi∈n,hi∈n,如果有滿足那么蘊含關系
成立的充要條件是存在λ滿足λ≥0,且
(15)
利用引理1的S-procedure,對式(14)進一步變換處理[24]:
(16)
且滿足q≥0,A≥0表示A為半正定矩陣。
原非凸QoS約束經(jīng)過等效變換等處理變?yōu)橥沟男问?。根?jù)AO算法的思想,在給定反射面相移矩陣φ的前提下,關于發(fā)射端波束賦形矢量的優(yōu)化問題變?yōu)椋?/p>
s.t.式(16),
q≥0,
|t|2=1。
(17)
式(17)為標準的凸問題(convex problem),可以利用CVX工具箱對其進行求解得到最優(yōu)發(fā)射端波束賦形矢量ω。
根據(jù)AO算法,在給定發(fā)射端波束賦形矢量ω時,優(yōu)化相移矩陣φ對應的子問題是一個可行性檢驗問題。參考文獻[1],為方便求解引入松弛變量x來改進φ的收斂解。于是式(17)變?yōu)椋?/p>
(18)
關于φ的可行性檢驗問題可表示為:
s.t. 式(18),
|φk,m|2=1,?k∈K,m∈M,
q≥0,
p≥0 。
(19)
為了使優(yōu)化結果同時滿足QoS和非凸單位模約束,采用CCP方法對式(19)進行泰勒線性化處理[25]。CCP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對原優(yōu)化問題的非凸部分進行線性變化,將原問題分解為一系列的非凸子問題,通過求解凸的子問題的最小值,來逼近或得到原問題的駐點。
首先,對單位模約束進行松弛變換,即:
(20)
根據(jù)文獻[25]附錄 B的結論:對于復標量a,對于任意給定a(n),存在關于|a|2的不等式:
|a|2≥a*,(n)a+a*a(n)-a*,(n)a(n)。
(21)
參照式(21)對式(20)進行線性變化,可以得到:
(22)
然后依據(jù)CCP的思想,引入松弛變量b=[b1,b2,…,b2M]T,bi≥0,?i∈[1,2M],于是式(19)可以表示為:
s.t. 式(18)
q≥0
p≥0
b≥0。
(23)
式中,λ(n)是用于調整懲罰項b的影響的正則化因子,它控制約束的可行性。于是式(23)是一個可以利用CVX工具箱求解的半正定問題(semidefinite program,SDP)。
為驗證所提模型的性能,本節(jié)進行仿真分析并設置參數(shù)如下:仿真通信系統(tǒng)由2個IRS、1個無線接入點AP和單個用戶組成,如圖2所示。
圖2 仿真系統(tǒng)設備分布圖Fig.2 Simulation System Model
無線接入點AP位于坐標原點位置(0,0),用戶位置為(80,0),兩個RIS分別布置在AP側(0,10)和用戶側(50,10)。在發(fā)射端發(fā)射天線數(shù)量為N,用戶端配備單天線,IRS元件數(shù)量為M,如無特別說明,設定N=6,每個IRS的M= 8。
本小節(jié)采用萊斯信道模型:
(24)
如圖3所示,首先評估了各方案的用戶目標SNR和AP端發(fā)射功率之間的關系。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用戶目標SNR的增加,雙IRS方案A的總AP發(fā)射功率顯著降低。具體來說,與AP-User MRT方案D相比減少了6.55 dBm,與AP端單IRS方案B相比,降低了1.97 dBm。同時,在發(fā)射功率(P=20.8 dBm)相同的情況下,與采用文獻[1]中分布式算法方案E相比,用戶信噪比提高了0.6 dB。
圖3 AP發(fā)射功率與用戶目標SNR的關系Fig.3 User Required SNR versus AP transmitting power
圖 4 展示了用戶目標SNR與中斷概率的變化曲線。中斷概率定義為:當用戶提高目標SNR而IRS參數(shù)不發(fā)生變化,若實現(xiàn)的用戶SNR小于目標SNR,則視為通信中斷。從圖4中對比發(fā)現(xiàn),所提出的方案A在用戶端實現(xiàn)的SNR比目標SNR大,圖4(a)參數(shù)下超過用戶目標SNR 0.4 dB,圖4(b)參數(shù)下達到0.9 dB。同時對比中斷概率曲線,可以看出方案A的中斷概率比AP側單IRS的方案B低20%,比用戶側單IRS低30%,也比采用文獻[1]中分布式算法方案E低10%。
圖5為AP端發(fā)射功率隨IRS元件的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其中兩個IRS的位置設置為 (0,10),(80,10)。如圖5所示,隨著IRS元件數(shù)量的增加,AP發(fā)射功率可以顯著降低。
(a) IRS位于(0,10),(50,10)
(b) IRS位于(0,10),(80,10)
圖5 AP發(fā)射功率與IRS元件個數(shù)的關系Fig.5 Number of components of IRS versus AP transmitting power
圖6(a)和6(b)分別描述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與AP端發(fā)射功率、用戶目標SNR之間的關系,圖6(c)表示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和能量效率的關系。具體參數(shù)設置為:兩個IRS的位置 (0,10),(80,10),用戶目標SNR=6 dB,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0.02,用戶與AP發(fā)射機的水平距離d=100 m。從圖6(c)可以看出,當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處于較低水平(0,0.05)時,與其他方案相比,雙IRS方案A能顯著降低AP發(fā)射功率。而當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處于較高水平(0.05,0.1]時,雙IRS方案A則消耗更多的AP發(fā)射功率,這是因為系統(tǒng)模型只考慮了IRS和用戶之間的信道估計誤差,而每個IRS和用戶之間存在信道估計誤差,隨著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變大,雙IRS方案A的信道誤差增速最快。
與此同時,結合圖6(a)和6(b),當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從0變化到0.1時,雙IRS方案A雖然AP發(fā)射功率增加了3 dBm,但卻帶來了96.7%的用戶SNR增益,也就是說,AP端發(fā)射功率的小幅增加帶來了可觀的 SNR 增益。
(a) 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和AP發(fā)射功率的關系
(b) 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和用戶目標信噪比的關系
(c) 歸一化信道估計誤差δ和能量效率的關系
圖7展示了用戶實際SNR與AP端的水平距離的關系。具體參數(shù)設置為:兩個IRS的位置 (0,10),(80,10),用戶目標SNR=8 dB。因為信道增益會隨著IRS與用戶之間距離的變化,用戶實際SNR會相應變化。從圖7可以看出,當用戶距離AP端較遠時,雙IRS方案A的用戶實際SNR優(yōu)于單IRS方案。具體來說,當用戶距離 AP端200 m 時,雙IRS方案A中的用戶實際SNR分別比 AP 側單IRS方案B和用戶側單 IRS方案C 高 0.434 dB和 0.246 dB。當用戶遠離IRS時,如d=80 m時,以上兩個值分別為1.21 dB和1.22 dB。也就是說,配備雙IRS的通信系統(tǒng)能以更低的能耗實現(xiàn)有效覆蓋范圍的增加。
圖7 用戶實際SNR與 AP 端的水平距離的關系Fig.7 Transmission distance versus achieved user SNR
本文考慮在非完美CSI前提下兩個IRS輔助的點對點無線通信系統(tǒng),基于用戶QoS,即滿足用戶目標速率,建立了AP端發(fā)射功率的最小化模型。通過S-procedure和CCP方法將用戶的QoS和IRS的單位模兩個非凸約束轉化為凸約束,利用AO算法思想聯(lián)合優(yōu)化發(fā)射端波束賦形矢量與IRS相移矩陣。仿真結果表明,提出的優(yōu)化模型在非完美CSI場景保證了QoS的前提下有效減少系統(tǒng)的能量消耗,提高系統(tǒng)的能量利用率,增強了系統(tǒng)的魯棒性,體現(xiàn)了其在能量利用、魯棒性、覆蓋范圍等方面的實際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