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意思是說,用他自己的道理和方法來治理他自身。
朱熹說這句話時,并無褒貶,很中性。但后來被廣為流傳和應(yīng)用,則大多是貶義。用于某人出了個壞主意壞方法,坑損其他人。沒承想,后來其他人也用他的壞主意壞方法,反過來施用于他。
有些壞主意壞方法,要用到工具,下面,不妨從“筐”“甕”“鼠彈箏”說起。
筐
《元覺勸父》是一則古典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個偏僻的地方有“棄老”習(xí)俗。一天,孫元覺看到父親把體弱多病的祖父裝進(jìn)一個大筐里,要把他扔進(jìn)深山。孫元覺拉著父親,一路哭著哀求父親不要這樣做,但父親不理。進(jìn)入深山,父親把老人扔下,剛要離開,孫元覺立刻拾起地上的筐說:“我要把這個筐帶回家?!备赣H問:“把筐帶回家干什么?”“把筐放在家里,到你老了,我用它也把你送到這里。”父親一聽,大吃一驚,幡然悔悟,立刻把老人抱上車,一起回了家。從此,孝敬老人,養(yǎng)老送終。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孩子雖小,但明辨是非,具有尊老、敬老、養(yǎng)老的美德,更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道理。上行下效,筐,既然能載爺,就也能載父。所以,做壞事的人千萬不要自以為聰明,低估了他人的情商和智商,以為自己做壞事不會受到懲罰。
甕
唐朝武則天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周興和來俊臣最為狠毒。二人狼狽為奸,用慘無人道的刑罰,殺害正直的官員和平民百姓。一天,一封告密信告發(fā)周興與他人企圖謀反。武則天大怒,責(zé)令來俊臣審理。來俊臣想,僅憑一封告密信,周興是不會認(rèn)罪招供的。怎么辦?他想出一個辦法,準(zhǔn)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推杯換盞,酒過三巡,來俊臣求教說:“如果犯人死不認(rèn)罪,老兄有什么辦法?”周興得意地說:“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來俊臣一聽,立刻叫人抬來一口大甕,依周興所說,在四周點(diǎn)上炭火。馬上翻了臉,毫不客氣地對周興說:“有人密告你謀反,命我嚴(yán)查?,F(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jìn)甕里吧。”周興一聽,嚇得渾身哆嗦,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興惶恐,叩頭伏罪!”乖乖招供。
這便是成語“請君入甕”的來歷。它講了壞人用壞主意坑害別人,沒想到,自己的同伙竟然反目成仇,如法炮制,也用這個壞主意來“修理”自己。甕無情,同是小人的同伙更無情。所以,做人要做君子,莫做小人,小人沒有真正的朋友。
鼠彈箏
“鼠彈箏”是五代十國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酷刑。它將受刑人的手指和腳趾用細(xì)繩反綁,然后再用木棍敲擊繃得很緊的細(xì)繩,發(fā)出“嘣嘣”的聲音,受刑人疼得死去活來。
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開封有個劉寡婦,叫丫環(huán)到官府告狀,說其前夫的兒子王元吉下毒企圖害死自己。審理此案時,獄卒為了邀功,對王元吉使用了鼠彈箏,王元吉屈打成招。王元吉的妻子張氏不服,擊鼓鳴冤。再審,終于弄清楚了事實(shí)真相。原來,劉寡婦與他人有奸情,擔(dān)心兒子發(fā)現(xiàn)此事,就賄賂官員和醫(yī)工(類似法醫(yī)),誣陷王元吉給她下毒。還把王氏的財物,轉(zhuǎn)移到自己娘家的弟弟家里。宋太宗大怒,下令懲治相關(guān)人員,喝令將使用“鼠彈箏”的獄卒綁起來,讓他也嘗嘗“鼠彈箏”的苦頭?!暗哿钜云浞`獄卒,宛轉(zhuǎn)號叫求速死。及解縛,兩手良久不能動?!保ā端螘ば谭ㄖ尽罚┆z卒痛不欲生,慘叫著請求皇帝賜他速死。給他松綁后,他的兩只手好長時間都沒有知覺。
做人沒底線,為了討好上司,表現(xiàn)自己,心狠手辣,啥手段都使。沒想到,龍顏大怒,不僅沒討到賞賜,反而也被鼠彈箏痛不欲生一回。嗚呼!早知道有今天,悔恨當(dāng)初沒把“鼠彈箏”扔到爪哇國去!
筐,甕,鼠彈箏,三個道具,講了三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故事。“其人之道”,是善道,還是惡道?人在做,天在看,善焉?惡焉?用老百姓的話說,“老天爺有眼”。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所以,要做好事,千萬不要琢磨什么壞主意壞方法,更不能去做壞事?!凹核挥鹗┯谌恕?。做人要有底線,還是厚道一些才是。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得意時忘乎所以,做壞事不留念想,誰敢保證不會像北宋獄卒那樣,落得個“還治其人之身”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