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什么是文化?有一個籠統(tǒng)的定義是“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很顯然,這個定義對于人們真切地理解文化的含義,判定什么是有文化,什么是沒有文化,并沒有多少幫助。倒是一些具體的事例,對于理解文化的內(nèi)涵與表現(xiàn),更有幫助。
例如,著名戲劇家,也是我國文化工作的老領(lǐng)導夏衍先生,在重病臨終前,痛得非常難受。陪伴在身邊的秘書趕緊說:“我去叫大夫?!本驮诿貢_門欲出時,夏衍先生睜開眼睛,艱難地糾正說:“不是叫,是請?!苯弑M全力說完這句話,夏衍先生即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安皇墙?,是請?!毕睦系倪@個糾正,令世人感動。有人評價說:這就是文化。
無獨有偶。1986年的一次作家筆會上,童話大王鄭淵潔被一位作家問道,你有沒有看過某位俄羅斯作家的書?鄭淵潔搖搖頭,對方大驚:“連他的書都沒讀過,你怎么寫作?”沒讀過某位作家的書就沒法寫作,這邏輯令鄭淵潔頗為震驚。隨后,鄭淵潔似乎隨意地對旁邊的幾位作家說道:“我最近在看庫斯卡婭的書,特別受啟發(fā),不知諸位看過沒有?”被問到的幾位作家大多點頭表示讀過。卻不曾想,鄭淵潔毫不留情地揭穿說:“這個名字是我現(xiàn)編的?!睅孜幌胙b有文化的作家,就這樣被鄭淵潔無情打臉。
以上兩個事例說明: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既掩蓋不住,也裝不出來。
著名企業(yè)家、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連小學都沒有上完,卻把福耀玻璃做成了業(yè)界龍頭老大。對于有人說“曹德旺沒有文化”,曹德旺毫不留情地反擊說:“你可以說曹德旺沒有文憑,但不能說曹德旺沒有文化。文憑只能說明你受了多少學校教育,不能證明你有文化。你讀到博士畢業(yè)多少年?我一生都在讀書、學習、思考,不比你在學校念書十幾年二十年學到的文化多嗎?”
曹德旺所言不虛。一個能把企業(yè)做到業(yè)界頂尖的人,一個捐出百億身家做慈善、辦學校的人,一個經(jīng)常登上世界高峰論壇發(fā)表見解的人,他的決策、他的言行舉止、他的風采形象,沒有文化的底蘊和支撐,怎么可能?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曹德旺不同時期的視頻和講話,我覺得曹德旺中年時期的表情、形象頗為生澀、稚拙,而越到年事已高,特別是現(xiàn)時,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不管是高峰講壇,還是單獨接受采訪,其表情、動作、形象越是駕熟就輕、風度翩翩、風采照人。這大概是得益于他的文化的內(nèi)在積累、浸潤而產(chǎn)生外化的體現(xiàn)吧。
文化的積累需要終生的學習和不斷的增值,而文化的表現(xiàn)卻無時不在:一個家政員在因故向主家請假一個星期后,主人發(fā)現(xiàn)垃圾桶上套著七層垃圾袋,以便讓主家每天只需取走裝有垃圾的一層即可;一個飛機頭等艙的乘客在離開前,將毛巾被、枕頭等疊放得整整齊齊;一個帶著孩子的母親,在街頭給拉琴的表演者送錢時,不是隨手一扔,而是蹲下身子,雙手鄭重地將錢放入琴盒之中……
有人說,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yīng)具備四種素養(yǎng):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其中,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就來自終生的學習和修行:可能是先哲之言,也可能是先賢懿行;可能緣于順境中的啟發(fā),也可能起自逆境中的頓悟。
有了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才可能有無需提醒的自覺。事實上,無論是公德的監(jiān)督還是公權(quán)的約束,都不可能深入到個人生活的所有細節(jié)和情境,一個人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靠自己約束自己。靠外在的管束約束自己,那是他律;靠內(nèi)在的約束管束自己,才是自律的。康德說:我唯一敬畏的,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心中有道德律并以此約束自己,才可能有無需提醒的自覺。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你該做的事情。沒有約束的自由是放縱,一個放縱的社會不會有公序良俗。公序良俗來自自律,其重要基礎(chǔ)和原因,就是為他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