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玉
語文學科海納百川,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遠的意義。新時期的小學語文課堂應當將小學生更加全面的發(fā)展和更具多元化的素養(yǎng)的提升作為教學追求。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yǎng)相輔相成,只有二者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得到充分滲透和應用,才能使小學語文課堂欣欣向榮,更好地繼往開來,實現教育目標。
一、提高教師素質,以身作則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教學的過程和要求從來不是簡單地帶領小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字詞。語文教師本身要具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積淀,如此才能將語文的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們愛上語文,對教師的教導心悅誠服,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語文教師自身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诖耍瑢W校首先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嚴格要求,在建立語文教師隊伍之初就要提升門檻,加強篩選。在加強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學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和培訓,保證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師風師德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語文教師要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不斷探索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yǎng)相融合的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談舉止,以身作則,實現傳統美德的校園傳承。
二、緊密聯系生活,靈活運用
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和意義。而語文的教育和學習更是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實際既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活水,也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標。學生通過語文課文學習古人的案例,教師講述古人故事時,要將其中蘊含的道理積極引入學生的生活中。例如在學習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們展開思考,思考自己的生活中如果遇到有同學受傷,應該怎么做。教師要教育學生在發(fā)生事故時,一定要學習司馬光的沉著冷靜和果敢智慧,遇事不慌,可以利用身邊可用的工具進行應急處理,或者去報告老師或家長,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榜樣的力量,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再如學生在閱讀了關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跡后,就要懂得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斗一生。教師同時還要教育學生要更好地踐行“光盤”行動,避免食物浪費。
三、創(chuàng)設傳統情境,耳濡目染
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為了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認識和體驗,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傳統社會的面貌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得到生動的展示。例如在學習《盤古開天地》時,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動畫,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使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沒有盤古就沒有這個美麗的世界,也就沒有我們幸福的家園。教師要教育學生們以后一定要努力學習,像盤古一樣無私奉獻,做一個偉大的、頂天立地的人。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們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
四、規(guī)范禮儀行為,潛移默化
傳統文化中多姿多彩的禮儀行為在當代社會中已經逐漸簡化,不再應用了,但是知禮識禮的傳統美德不能丟。當前有部分學生缺少行為規(guī)范,還沒有形成相互謙讓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三顧茅廬”等傳統故事,讓學生們認識到以禮待人才是君子所為,尊重他人才能收獲別人的尊重。相互幫助、團結友愛才是當代小學生應該展現的良好風貌。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疫情期間減少接觸的現實,向大家展示拱手禮等傳統禮儀,讓學生們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加強宣傳教育,潤物無聲
在實際生活和語文課堂上,教師有很多傳播傳統文化的素材和機會,例如在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展示端午文化元素,既可以講述屈原的故事,領悟和學習屈原高尚的情操和愛國精神;也可以展開包粽子、系五彩繩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還可以講解龍舟的相關知識,從各個方面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