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瑩
我(圖1)出生的時候,正值寒冬臘月。四川盆地的冬天,終日陰雨綿綿,寒氣入骨。
圖1 陳瑩
我們家住在懸崖下面,一條彎彎曲曲的馬路,馬路兩側就是一大片懸崖,從馬路上攀下去就可以看到一間蓋著瓦片的土房,兩屋一灶。主屋的床歷史久遠,依稀可辨有幾分清末時期的風格,每次翻身都可以聽到疑似床板斷裂的聲音,卻從來沒有真的崩塌過。灶房里有一方青色的石頭水槽,一根管道把河里的水導引到水槽中,一口很大的鐵鍋架在土灶上,燒火時可以看到屋頂?shù)难U裊炊煙。
屋前是一片稻田和小池塘,池塘邊長著幾棵碩大的柚子樹,每到秋天,金色的果實沉甸甸地掛著,輕輕搖動就會有胖乎乎的柚子砸入池塘蕩出一圈圈漣漪。
小院子里養(yǎng)著雞鴨,還有一只怯生生的豬,豬圈上面是晾曬衣服的高臺,這是我們家最高的地方,我一直稱它為“瞭望臺”。每當天朗氣清,短胳膊短腿的我都會爬上瞭望臺,萬籟無聲、一碧萬頃,陽光下的暖意在全身流淌,我仿佛變成了那棵柚子樹上的一片葉子,享受著陽光的沐浴,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能量在一個個細胞里綻放。
及至我兩歲,我的大姐姐已經(jīng)開始去城里住校讀初中,父母迫于養(yǎng)育我們的壓力不得不遠赴千里之外謀生,于是我開啟了獨自與奶奶相處的歲月。
五歲的時候,父母終于把我接到了他們所在的南疆一起生活。
2004年,尚還是個扎著雙馬尾的小學生的我,周一到周五去學校,到了周六周日便無所事事。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大多會為孩子準備各式各樣的課后班,但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給我報過任何輔導班或者興趣班,因此我沒有體會過在應接不暇的興趣班中疲于奔命的感覺。
這個城市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在距離我家大約3公里的地方。我和母親去商場買東西的路上偶遇了它。書店很小,坐落在二樓,進門后右轉走10步就來到了兒童閱讀區(qū),從那一天起,我的全部閑暇時間就在這方寸之間悠悠度過。
這一年的寒假,新疆的冬天長夜漫漫,雪虐風饕。早上10點天將破曉,我踩著厚厚積雪,穿過一條條銀裝素裹的街道,帶著一身風雪踏進書店。從《世界未解之謎》《希臘神話》《山海經(jīng)》到“四大名著”少兒版,從真誠善良的Oliver、鵝背上的尼爾斯、鸚鵡螺號的奇妙航程到格列佛經(jīng)過的那些怪誕荒謬的國度。沉浸在書的世界里,我漸漸對窗外呼嘯的寒風、遠處肅穆的天山和這個浩瀚又神秘的世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凜冽的深冬突然變得可愛起來。
后來,我從大西北再次回到了大西南的四川盆地開啟了中學生活,不同于北方直爽的陽光和大風,那里終日烏云蔽日。每到細雨瀝瀝,我便裹著外套坐在窗臺上讀書,任微風細雨輕輕落在身上。手捧一書,時而閱讀,時而聽雨,心境澄澈,靜謐且安寧。很多年后,當我接觸到《心流》這本書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時候的狀態(tài)就是心流。中學階段,我閱讀了200多本文學名著。受益于那時候建立的閱讀習慣,我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家鄉(xiāng)的教育質量并不是很高,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我沒有像同班同學一樣去外面找輔導老師,沒請過家教,只是依托于在讀書中得到的積累,我的學習能力比較好。
高中生活本來和所有人一樣在以上課和學習為主的節(jié)奏中平淡度過,直到高三前的一場生病住院——在醫(yī)院的深夜里,我看著窗外漆黑的街道,凝視著遠方影影綽綽的燈光,街道的盡頭仿佛是蒼茫的宇宙,我第一次有完整的時間去思考我的人生。
其實,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和很多學生一樣十分迷茫,不知道大學到底應該學習什么,未來的道路在何方。每當看到人生目標清晰的同學,都會覺得很羨慕,尤其是看到他們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做準備時總會擔心自己因此刻的迷茫而蹉跎歲月,被遠遠地甩在他人身后。
盡管大學仿佛是在一片迷霧中走過,如今回頭看時,非常感謝從前的自己做到了勇敢嘗試和不斷學習。
大一的時候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我認識了幾家成都公益組織的人員,當時他們反饋說成都這幾年新建立了很多公益組織,但是大家都是新手,遇到很多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解決。
當時,我就想能不能做些什么。于是,我和學姐一起建立了一個公益項目,我們從國外去尋找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志愿者,協(xié)同中國的志愿者一起參與到成都公益組織的發(fā)展中去。
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驚詫,那時候的我還是個傻乎乎的小姑娘,就憑著一腔熱血,從“0”到“1”去做一個公益項目。
一開始創(chuàng)立這個項目,遇到了好多難題——怎么去找國外的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志愿者怎么才能拿到簽證來中國?來到成都后他們怎樣參與到工作中?每一步都是難題。但是,我們一點一點去解決了。在這樣的經(jīng)歷中,我收獲最大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正是這次勇敢的嘗試,種下了后來我敢于創(chuàng)業(yè)的種子。
年少時,我們最可貴的不僅是青春年華,還有人生剛剛開啟,前方蔓延出無數(shù)條路。
很多人會走進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這個事情如此困難”,或是“這個事情好像也沒有必要做,那么還是算了,我不行的”,長此以往,人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這種無故的自我貶低是很可怕的,很容易使自己縮在殼里變成一個自卑而膽怯的人。
所以,人還是要勇于去嘗試,不要害怕遭遇失敗,不要輕易向困難低頭,也不要過分地在意他人的看法。
本科的時候我選了很多課程,學了很多東西,修習了雙學位,還認真上了很多通識課,文理兼學,掌握跨學科知識。
我上研究生之前收到過導師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導師情真意切地跟我訴說研究生階段到底要怎么度過。在這封長信里面告訴我研究生期間一定要多讀書,導師給我推薦了好幾本在那時的我看起來還比較艱深的社會學、政治、歷史方面的書籍。
從到北大開學第一天開始,我聽導師的話,讀了他推薦的書,盡管是個文科生我卻選了好多門技術類的工科課程,雖然最后這些學的東西其實并沒有用上,但是跨學科學習帶來的思維受益是無窮的。(圖2)如果感覺自己很迷茫,沒有方向,那就先好好讀書、學習。讀書和學習可能學不到以后你要用的知識,但絕對可以鍛煉你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大一大二的時候,要多學一些不同學科的知識,掌握跨學科通識,學工科的同學多看點人文社科的書籍,學人文的同學可以試著去學點工科思維。
圖2 北大一角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讀書這一興趣會變成一個值得終身奮斗的事業(yè)。
2021年春天,在看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時候我深受觸動,但也僅僅是停留在內(nèi)心的波瀾之中,未承想4個月后我也踏上了“賦能青年人,賦能大學生”的道路。
我和我的一位北大同學都喜歡讀書,很早就在討論能不能帶動更多的大學生看書。2021年的夏天,我還身處期末考試的旋渦中,每天在宿舍寫機器學習的算法和代碼,我同學興致勃勃地來找我,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們創(chuàng)業(yè)吧,就做讀書?!保▓D3)
圖3 砥礪奮進在北大
有時候做出一個決定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候卻只需要一瞬間。
《創(chuàng)業(yè)維艱》的作者本·霍洛維茨說在他擔任CEO的多年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走上創(chuàng)業(yè)這條路之后,每天的日常都變成了出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從前學的學科知識幾乎毫無用武之地,無論是業(yè)務能力、商業(yè)思維還是團隊管理都要從“0”到“1”去積累。讀書不是能讓人立刻釋放多巴胺進而快樂起來的事情,要做起來不太容易,有意義的事情往往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邀請各種知名企業(yè)家、清華北大教授、青年才俊作為講書人,圍繞著大學期間面對的問題去講書,在線下開展一系列活動提供學習之后的實踐平臺,真正幫助大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不知道那樣美好的愿景什么時候可以實現(xiàn),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如果每天我們自己和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可以進步1%,365天之后,我們就會變成現(xiàn)在的37倍,不斷累加終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說:“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使命?!北M管前行的路上遍地荊棘,但每當想到心中美好的愿景,就有了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力量。(圖4)
圖4 《人類群星閃耀時》
心有迷茫,并不是一件壞事,說明四面八方皆是大道,你還可探索。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有趣,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