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莉
【摘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這需要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文章從教師要關注世界各國時事動態(tài)、強化使命擔當展開論述,強調教師要立足于當?shù)厣鐣Y源、扎根于課程標準要求、筑基于學生思想實際,做一個終身學習、追求真理、熱愛生活的典范,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yè)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3—0038—04
21世紀的中國,邁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作為奮斗目標。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教育強國的作用尤顯重要。我們需要培養(yǎng)具有國家觀念、人民情懷、創(chuàng)新意識、奉獻精神、勇毅品格、素養(yǎng)全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小學教育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師應以德示范、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求的是天人合一,天地立心。歷代有作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順天應人,仰對時代,俯察萬物,洞悉人性,對歷史和世界有清晰的認知,富有遠見卓識。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應該了解當今世界,胸懷天下,追隨時代潮流而動,應勢而作,順勢而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有宏大開闊的視野,理應有堅定的政治自覺。
1.關注世界各國形勢。教師要了解世界各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要了解人類社會不同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遷史,以及各國先后出現(xiàn)的不同文明的成果和意義,及其代表事件的深遠影響等。例如,讓學生知道巴黎公社指什么?十月革命的背景及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影響。學生有了看世界的全局眼光,再去學習,自然格局、眼界都會高遠起來。
2.引導學生了解時事動態(tài)。世界唯一的永恒是變化,當今全球更是如此,風云幻化,變化莫測,潮起云涌,日新月異。這些變化既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又是對教學的考驗。教師要了解一些標志性的最新事件背后蘊含的時政信息,并將其注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孟晚舟回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公民法治意識和愛國情懷的最好案例,借此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局勢;借助新聞聯(lián)播中神舟十三號的發(fā)射,可以激發(fā)學生立志于航天事業(yè)的報國之情。
3.強化育人使命。成熟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時刻要保持清醒,自覺擔當政治使命,強化初心意識,為國為黨育才。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保持引領人的姿態(tài),這樣才能真正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例如,教學巴黎公社、辛亥革命、遵義會議這類有偉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時,教師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的同時,更要鮮明地指出當時事件的石破天驚和重大轉折,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事件的偉大意義,堅定報國的信念。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法不宜遠事,治不必離本。道德與法治教學尤其如此,它一刻也不能脫離實際,空洞說教,讓學生無所適從,學無可依。教師最佳的選擇途徑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崇德明理,遵法力行,積極實踐,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教學作風。
1.立足于本土教育資源。治學猶如栽樹,根深才能葉茂。要想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豐碩的成果,必須植根于社會資源這塊豐厚的沃土。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故鄉(xiāng)和祖國的培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立足于國情、民情、校情,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的優(yōu)勢,將紅色基因、歷史傳承、風俗民情、人文地理資源融于教學中,讓學生精神有根、靈魂有家、學習有本、活動有依。例如端午節(jié),就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節(jié)日,它表達了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與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既要讓學生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涵義、傳說、影響,更要讓他們理解其文化價值。比如,屈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靈魂,他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他。學生理解了屈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行,就能理解其詩歌中磅礴、高遠的意蘊,就能明白屈原的憂國憂民之心,從而從小立報國志。通過讓學生學習、感悟端午節(jié)文化,將節(jié)慶文化資源有效利用到教學中,能有效引導學生堅定樹立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精神追求[1]。教師要想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定要多鉆研、利用本土教學資源,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從而用自己的豐富學識影響學生。
2.扎根于課程標準要求。道德與法治都是政治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對社會而言,它們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教師要善于以道德修養(yǎng)為素色底蘊,法治思維為戒律界限,綜合作用于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成長為時代新人。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不忘初心,擔當使命,以先進的文化涵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為法治國家的建設奉獻力量。如,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構筑三級育人體系和一體化德育網絡,學生做到德法兼修。教師應注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努力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視野從自我到集體再到社會逐層打開,讓學生從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再到修身齊家,愛崗敬業(yè),報效祖國,報負一步步升華。課本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極好的范例,教師要從教材出發(fā),著力于德育素養(yǎng)的提高和法治意識的培育。如,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這一要求,實施教學要有所側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從了解校園生活開始,逐漸融入學校生活中;中年級學生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則制度,民主參與制訂班級人人必須遵守的共同守則;高年級學生要提升法治意識,明白自己的行為要符合學校文明禮儀規(guī)范,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教育的主題未變,但是學生達成的德育目標卻在逐層拓展,德修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筑基于學生思想實際。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也是教育實施的對象?!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教師既要將學生的認知實際置于備課之前,又要將學生的水平提高完成于授課之后,精心設計觸動心靈的課例,扎實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例如,低年級種植“自信花園”,培育自信管理,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中年級開辦“道德銀行”,積累良知善行,鼓勵學生上進;高年級設立“法治警臺”,提示學生不接觸毒品和暴力,不欺凌同學,不違法,不踩法律紅線。教師最好在六年級升七年級的小升初銜接過渡時期,溫馨告知學生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遠離傷害,學會自衛(wèi),依法維權,勇敢自覺地抵制和拒絕毒品、暴力、欺凌和性侵害等,構建和諧友愛、美好快樂的校園生活。
一切文化最終都沉淀為人格,一切教育最終都落成于素養(yǎng),課程育人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新人。道德與法治教師本該是一群這樣的人:心中有夢,眼中有光,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教師在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中要心存浩然正氣,以高尚的情操引領未成年人,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爭做“四有好老師”,樹立起全新的形象。
1.作終身學習的榜樣?!暗赂呱碚綖閹煼?。”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教學實踐能力,這需要不斷學習,努力上進,提升自身境界。教師要敢為人先,了解國內外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同時在實踐中不停地探索和改革教育方式,有大思政觀的格局。教師要在繼承中開拓,在創(chuàng)新中吸收,在汲取中內化,在思考中前行。
學習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它使人的自我與世界始終保持著積極開放的姿態(tài)。它讓我們時刻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使人生充滿著陽光的味道。真正的學習過程一定有探究、有共鳴、有困惑、有辛苦。教師的日常學習應從兩個坐標展開,橫向來說,要通曉文史哲,觸及數(shù)理化,閱讀原著,品悟典籍,與最新的人文成就為伴,與時俱進;縱向來說,要掌握世界哲學和社會科學進展的動態(tài)資訊,了解國內外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趨勢和思潮,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還要熟悉并自如運用教育心理學的規(guī)律,有效調控教學節(jié)奏。除了向書本學習之外,教師更要向社會這部無字書請教。生活向每個人展現(xiàn)出紛繁復雜、深刻斑斕的畫卷,教師需要一雙慧眼去閱讀它、選擇它、調查研究它。教師只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學科教學素養(yǎng),點面結合,厚積薄發(f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教育之樹常青,從而給予學生正確、科學的引導,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2.要擁有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來自于制度、理論、道路和文化的自信。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武裝頭腦,掌握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要義,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熏陶學生,播撒真善美的種子。教師要把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融入日常課堂活動,教學中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好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文化認同,堅定跟黨走的信念,爭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3.要果敢追求真理。人生最可貴的品質是果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盵3]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孔子對其弟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兩句話啟示我們,教育學生追求真理要以客觀、理性、嚴謹、迫切、探究的態(tài)度。教師要以身作則,努力追求真理,教導學生“板凳要坐十年冷”,為了真理,為了理想,不畏嚴寒酷暑,努力攀登學習的高峰。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告誡學生兩點:一是善于提出時代之問,我們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我們要跟隨前人如何探索、如何追尋?要敢于質疑敢于發(fā)問,要在探索中找到前進的方向。二是鼓勵學生要有不懈探索的頑強精神。真理的滋味很清甜,追求的過程卻充滿艱難險阻。教師要鼓勵學生拿出十倍的勤奮、百倍的勇氣和千倍的堅定,要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勇氣。
教師不僅要有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精神,更要有在新時代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氣魄,要沿著先輩們從荊棘中開辟的道路奮勇前進,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中國人將走的是前人未走過的路,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先驅李大釗獻身真理的事跡永遠值得我們追思。
4.作熱愛生活的典范。道德與法治教師既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又是可靠的現(xiàn)實主義者,知行合一,行穩(wěn)致遠。教師坦蕩無私,一身正氣,這種浩然軒昂的人格魅力定會深刻地影響和感染學生。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并不只是肩負著授課的重任,還應是熱愛生活的典范。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政治意識很強,情懷很深,思維很新,視野很廣,自律很嚴,人格很正,他們不僅要講書本、講自身、講家國、講人生,還要講如何愛祖國、愛人民、愛家庭、愛他人。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有信仰高度,要能夠增長精神寬度,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師德高尚、專業(yè)精湛,就會彰顯獨特的個人魅力,在這樣一大批有感召力和追光型教師的帶領下,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會達到更高的境界,向著未來更加光明的遠方勇毅前行。
[1]司忠業(yè),陳榮武.青年群體中的節(jié)日文化“泛化”與重建[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23-25.
[2]姜佑福.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現(xiàn)實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9-05-17.
[3]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01).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