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豪杰
新版譯林高中英語教材中“Integrated Skills”(綜合技能訓練)板塊融合聽、說、讀、看、寫等多種語言技能,教師應以主題意義的探究模式為引領,激活學生已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優(yōu)化活動層次,有效助力學生提升語言能力,增強文化意識,培養(yǎng)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新版譯林《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中的“Integrated Skills”實際上是對老版教材中的Task 板塊進行了優(yōu)化和升級,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聽、說、讀、看、寫的技能,激活學生英語學習思維,完成語言技能融合活動的重要任務。
一、主題意義探究的基本概念
主題意義的探究是指在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語言學習,即通過一系列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挖掘主題所承載的語言和意義內涵,建構新概念,豐富人生閱歷,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高級的、正確的社會情感,促進語言、文化、思維、情感及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主題意義探究強調學習者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構建信息,并且能組合信息進而表達信息。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活動。主題式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在真實情境中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根據主題設計教學目標和具體教學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認知和非認知學習目標。
Integrated skills(語言綜合技能板塊)的教學應該基于主題意義進行閱讀語篇、視聽語篇的解讀,創(chuàng)設主題語境,開展融內容、思維、語言于一體的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筆者以譯林《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Book2 Unit4 Integrated Skills: Recommending books to the school library為例,闡述基于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視聽語篇為依托的模式應用在“Integrated Skills”板塊的步驟。首先,是激活已知感知主題,在此基礎上,學生觀看視頻獲取信息,聚焦主題意義,形成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其次,通過一定內化和運用等活動,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最后,學生結合所學,聯系個人經歷,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等,創(chuàng)設情境,深化主題理解。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主題是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欣賞,本板塊以“向學校圖書館推薦書目”寫一封推薦信為任務。通過一系列讀、看、說、寫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激活已知,感知主題
激活已知并分享,這可以激活學生基于主題已有的背景知識,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在確定主題時,要以單元的話題、語篇的題目、內容和關鍵詞等為依據,要考慮主題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感知主題,激發(fā)他們探究主題的熱情。
Step1. Lead-in話題導入
1.Which of these books have you read? How do you like it? What type of book is it?
2.Do you know other types of books?
設計意圖:導入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新的認知產生學習興趣。導入部分的話題一方面影響著學生對整堂課的興趣, 影響著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激發(fā),也決定著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設置疑問或者懸念,把握尺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在之前的Reading 語篇教學中,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意義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課時的導入直截了當,從學生平時的閱讀書籍作為師生溝通的話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一些文學作品,如Harry Potter Series, Steve Jobs,引導學生思考文學體裁。
三、積累信息,聚焦主題意義
學生通過語篇閱讀、語篇聽力,積累信息,獲得新的認知,形成與主題知識相關的知識結構,包括詞匯、短語、語篇等。在一系列活動中內化新知,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觀點。
Step2. Reading and discussing閱讀與討論
1.Read the PPT slides on Page 50 made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school Book Club, Gary,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each type.
2.Which type of books do you like to read best? Why? Give an example.
設計意圖:學生對文學體裁的了解不夠全面,但是通過這份PPT圖片的閱讀,繪制簡易的思維導圖,能知道主要的文學體裁類型及其特征。引導學生討論他們平時最喜歡閱讀的文學作品類型并說出原因。由此歸納小說和短篇小說類文學作品給他們帶來的益處。學生通過繪制簡易思維導圖,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思考并理解小說類文學作品受到學生歡迎的原因,為最后的輸出活動奠定語言基礎和認知基礎。
學生的討論歸納如下: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can make us entertained(娛樂的); they help us experience the life in a different way; they make us escape from outside world by getting lost in the story; they make it easy for us to finish reading a whole book.
Step3. Watching and thinking觀看與思考
1.Watching an introduction given by the librarian about what books were added last year and how popular they were in the school and finish B1 on Page 51.
2.Listen to the introduction again and finish B2 on Page 51.
3.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Why are some types of books, such as biographies, and poetry collections less popular?
(2)Is it necessary to read such books?
設計意圖: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為學習者能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因為對于學習者而言,不可理解的輸入只是一種干擾理解的噪音。因此,這里的視聽活動學生可以聽兩遍,增強學生對視聽語篇的理解。第一遍輸入,學生觀看視頻,視頻中圖書館管理員介紹了去年學校圖書館的新增圖書,以及哪些類別的圖書受到學生的歡迎,哪些類別被借閱的頻率非常少。第二遍輸入時,需要學生記錄的信息較多。筆者為了避免觀看視頻對學生記錄信息的過程產生干擾,將視頻轉為音頻,學生邊聽邊記錄信息。兩個活動都是對視聽語篇表層信息的收集。接著,筆者讓學生思考自傳和詩歌類文學作品不受歡迎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是否有必要讀這兩種類別的文學作品?學生認為自傳和詩歌類文學作品內容比較枯燥和抽象,讀起來費力,有時需要查詢工具書才能理解。但是他們都覺得這兩種文學作品是值得閱讀的,理由如下:
Biographies and autobiographies can provide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of other people and the most valuable lessons of their life; they help you get an answer to some of your difficulties; they encourage you to keep on struggling.
Poetry and plays can help you deal with your emotions; they develop you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ey open your eyes to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y practice your memory when you read them over and over.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是否有必要閱讀這兩種冷門文學作品,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學生之間的辯論,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和文化意識的提升落實在語言實踐活動種。這樣的活動設計既圍繞主題意義為后續(xù)說與寫的輸出活動做足了鋪墊,也體現了活動任務之間的層級遞增,達到深化主題意義的效果。
四、創(chuàng)設情境,深化主題理解
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是主題意義探究的最終目標。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要通過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來實現。通過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利用對話、辯論、演講、寫作等一系列遷移創(chuàng)新的活動,激發(fā)學生高階思維,在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中實現深度理解和升華。
Step4. Speaking and writing表達與寫作
1.In pairs, talk about the types of books you think the school library should buy. Tell the reasons and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that type.
2.Write a letter to the school librarian to recommend some books and list your reasons.
設計意圖: 呈現本課時的情境任務——為學校圖書館推薦圖書。前面幾個活動中學生積累了大量語言知識和圖書方面的認知,形成了自己對各類文學作品的觀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對話活動實際上是將積累的詞匯、短語等以觀點和理由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師生互動以及學生個人與自我的積極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接下來就是主題寫作——寫一封給圖書館的圖書推薦信,實現語言的輸出和遷移運用。首先,教師通過圖表的形式幫助學生明確這封推薦信的結構。接著,教師呈現半開放的形式,進一步將推薦信的框架搭建起來,并鼓勵學生用本課時所學的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和句型,提高寫作的質量。
在主題意義探究模式的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設與主題意義相關的語境,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和認知,通過聽和讀的活動使學生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挖掘該主題具備的文化信息,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鑒別和評判能力。
五、反思與總結
(一)重視語篇,語篇信息結構化
“Integrated skills”(綜合技能訓練)本質上是語言技能教學活動,但發(fā)展學生聽說技能應建立在聽說的語篇基礎上,語篇是綜合技能教學設計的基礎。這里的語篇包括口頭和書面語篇,也就是視聽語篇和閱讀語篇。從宏觀角度看,語篇組織結構包括語篇類型、語篇格式、語篇中段與段的關系以及語篇各部分與語篇主題之間的關系。從微觀角度看,語篇組織結構包括句子內部的語法結構、詞語搭配、指代關系、句子的信息展開方式等。視聽語篇的分析要將信息結構化,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文本的脈絡,從而準確理解全文。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能力上需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從文章上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了解行文結構、核心主旨、詞語搭配等內容,讓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素材的理解更加深入,讓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圍繞主題,活動設計層次化
實踐英語活動觀的三種活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是在語篇的基礎上將活動層次化,深入語篇,超越語篇,從低階到高階,實現基于主題的語言、文化、思維方面的發(fā)展。“Integrated skills”(語言綜合技能)教學活動需要根據英語活動觀的三種類別層層遞進,始終圍繞語言、文化、思維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防止一開始就接觸過難的內容導致學生學習困難重重,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同時要防止因為教學內容過難,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信心。為此,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秉承著由簡入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不斷探索、不斷提升,既能幫助學生確立學科自信,又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都得到提升。
(三)以學生為主體,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化
情境構建是語言學習的本質,又是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必要條件。英語課堂教學中構建情境時,往往比較重視情境對展示語言意義的作用,忽視情境對課堂邏輯和學生認知的影響。因此,在“Integrated skills”(語言綜合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這樣使學生將課堂的抽象概念與自己所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物聯系起來,在抽象與具體、知識與生活之間自由轉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達到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的目的。一般情況下,較為常見的情景創(chuàng)設方法有以下幾種,首先,引入生活片段或者生活素材,讓學生以生活為跳板加強對閱讀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認識,從生活中汲取經驗,有效地彌補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個人知識儲備不足。其次,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現,讓學生在參演前對角色進行有效的分析,對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中心主旨有更深入的把握,以一種較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營造人文社會知識的情景,立足文章背景,讓學生感受大背景,進而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效率。
六、結語
總之,高中英語教學是高中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需要引起教師關注和重視,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立足主題合理的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更加綜合全面地成長,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