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洪婷,翟長文,林 嵐
發(fā)生于中耳的腫瘤較少見,其中中耳乳頭狀上皮性腫瘤又分為中耳侵襲性乳頭狀腫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 APT)及內淋巴囊腫瘤。中耳APT是一種少見腫瘤,又稱原發(fā)性中耳乳頭型腺癌、顳骨APT、乳頭狀腺瘤(ICD-O編碼8260/1)。國內多為個案報道[1-2]。本文回顧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診斷及鑒別診斷等,旨在提高臨床和病理醫(yī)師對其的認識水平。
1.1 材料收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病理科診斷的3例中耳APT。3例均由兩名資深病理醫(yī)師復閱,復習臨床資料,并進行隨訪。
1.2 方法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切片,行常規(guī)HE染色,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羅氏全自動Multimer法,DAB染色,蘇木精復染。所用抗體包括CKpan、CK7、CEA、p63、EMA、S-100、TG、TTF-1、CK20、Syn、CgA、CD56、PAX-8、CAIX、vimentin、MUC-1、Ki-67、β-cat,購自上?;蚬净蚋V葸~新公司。
2.1 臨床特征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發(fā)病年齡23~63歲。3例均為單側發(fā)病,左側2例,右側1例,均以聽力下降就診。CT示鼓室鼓竇及外耳道深部軟組織占位(圖1),咽鼓管區(qū)軟組織占位,可有骨質破壞(表1)。
表1 3例中耳APT患者的臨床資料
圖1 CT示左側外耳道深部、鼓室鼓竇軟組織占位
2.2 眼觀灰白、灰紅色碎組織,大小0.5 cm×0.4 cm×0.4 cm~1.5 cm×1.0 cm×0.5 cm,質地中等,部分呈乳頭狀。
2.3 鏡檢腫瘤呈復雜的指狀乳頭狀腺樣結構排列(圖2),部分區(qū)域呈篩狀結構或出現腺體“背靠背”現象(圖3),乳頭狀/腺樣結構疏松地排列于纖維結締組織中,由外層連續(xù)/不連續(xù)的基底細胞及內層柱狀/立方上皮構成,內層細胞富含黏液,形態(tài)類似杯狀細胞(圖4),細胞較一致、可見核仁、部分細胞胞質嗜酸性,未見明確壞死及核分裂。
2.4 免疫表型3例CKpan、CK7、EMA和CEA均陽性,外層基底細胞p63陽性(圖5)、內層細胞腔緣MUC-1陽性(圖6),例2 S-100陽性,β-cat胞膜陽性;Syn、CgA、TTF-1、TG、CD56、vimentin、CK20、CAIX和PAX-8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例1灶區(qū)較高(20%);例2和例3較低(<5%)。
2.5 治療及預后3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術,1例患者術后復發(fā)3次,分別于術后第3、8、9年復發(fā)。目前3例均無瘤生存。
中耳腫瘤比較少見[3],關于中耳乳頭狀腫瘤的組織學及命名一直存在爭議。Gaffey等[4]、Tysome等[5]和Schick等[6]報道了中耳APT,有學者認為中耳APT起源于內淋巴囊[7],有學者[8]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APT起源于中耳黏膜或內淋巴囊。最新文獻報道[9]中耳可發(fā)生與APT及內淋巴囊腫瘤不同的乳頭狀-囊樣腫瘤,具有獨特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文中介紹了兩種獨特的乳頭狀-囊樣腫瘤,一種腫瘤形態(tài)類似于鼻腔的嗜酸性Schneiderian乳頭狀瘤/胰腺嗜酸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基底細胞p63陽性,但腫瘤CAIX及PAX-8陰性;另一種腫瘤呈乳頭狀-囊樣排列,形態(tài)類似胰腺胃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但缺乏卵巢樣間質,p63示基底層襯覆不連續(xù)的基底細胞。本文報道3例中耳具有乳頭狀-囊樣結構的腫瘤,以提高對其的認識水平。
3.1 臨床特征原發(fā)性中耳APT是一種少見的具有獨特臨床病理特征的腫瘤,既往報道女性多見,患者就診時常伴有數年的臨床癥狀。臨床多表現為聽力下降,15%病例并發(fā)于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病)。影像學提示中耳軟組織占位,可侵犯外耳道。本組女性2例,男性1例,均因聽力下降就診,均為單側發(fā)病,左側2例,右側1例。影像學提示外耳道深部、鼓室、咽鼓管區(qū)軟組織占位,可伴骨質破壞。
3.2 病理特征眼觀:腫瘤灰白、灰紅色,質地中等,部分呈乳頭狀。鏡檢:腫瘤呈乳頭狀腺樣排列,乳頭被覆于纖維結締組織上/浸潤其間。腫瘤組織呈復雜的指狀乳頭狀腺樣結構排列,并浸潤于疏松的纖維結締組織中,乳頭狀腺樣結構由內層柱狀/立方細胞及外層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基底細胞構成,細胞較一致,富含黏液,類似杯狀細胞。其中例2復發(fā)3次的腫瘤異質性并未增加,形態(tài)學均類似。部分文獻顯示APT中可見甲狀腺樣區(qū)域,類似內淋巴囊腫瘤。目前研究發(fā)現內淋巴囊腫瘤CAIX及PAX-8陽性[10],APT中未發(fā)現CAIX及PAX-8陽性。學者們對APT的起源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大多數研究支持APT起源于內淋巴囊。對我院既往診斷為內淋巴囊腫瘤進行PAX-8及CAIX染色,發(fā)現所有病例CAIX及PAX-8均陽性,而本組3例CAIX及PAX-8均陰性,兩者形態(tài)學特征亦有較大差別。免疫表型:腫瘤細胞CKpan、CK7、CEA、EMA陽性,部分病例S-100陽性,內層細胞腔緣MUC-1陽性,β-cat陽性定位于細胞膜,外層基底細胞p63陽性,Syn、CgA、CD56、TTF-1及TG等均陰性。例1腫瘤組織灶區(qū)增殖指數較高,可達20%,是否與其特殊的病理學形態(tài)有關尚不清楚,需積累大樣本腫瘤進行深入分析。
3.3 鑒別診斷(1)脈絡叢乳頭狀腫瘤:腫瘤呈乳頭狀結構排列,由單層立方或假復層柱狀上皮圍繞纖維血管軸心,腫瘤細胞分化較好,異型性小,免疫組化標記vimentin、S-100、GFAP等陽性。(2)轉移性甲狀腺乳頭狀癌:腫瘤呈乳頭狀,核呈毛玻璃樣排列,可見核溝、核仁,伴鈣化,免疫組化標記TTF-1、TG等陽性。(3)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肺腺癌等:腎透明細胞癌免疫組化標記CD10、vimentin、PAX-8等陽性;轉移性肺腺癌免疫組化標記NapsinA及TTF-1等陽性。(4)中耳腺瘤:組織學形態(tài)常呈腺管樣或梁索樣結構,神經內分泌標志物Syn、CgA、CD56等陽性。
3.4 治療及預后APT是中耳比較少見的一種腫瘤,目前治療以手術根治性切除為主,鑒于其解剖部位的復雜性,手術很難將其徹底切除,術后可輔助放療。對于復發(fā)患者仍可再次選擇手術切除。本組3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1例患者術后復發(fā)3次,分別于術后3、8、9年復發(fā),復發(fā)后仍選取手術切除,目前3例患者均無瘤生存。
總之,中耳APT的臨床發(fā)病率較低,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及復發(fā)性,術后應密切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