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孩子不好好吃飯,責怪孩子不體諒媽媽做飯的辛苦;孩子不愿上興趣班,指責孩子對不起父母為他交的學費;孩子考試沒考好,責罵孩子白瞎了父母天天接送……
有多少家長習慣以讓孩子愧疚的方式來達到讓孩子服從的目的?
我女兒吃早餐一直是個大難題。她起得晚,每次都卡著點兒起床,匆匆洗漱后就到了吃早餐時間,因為起得晚總是沒食欲。但不想吃也得吃啊,不然不到放學就餓了。因此,幾乎每頓早餐,她都是在我半逼迫的情況下吃完的。
因為這件事,我們之間不止一次發(fā)生不愉快。比如她一見早餐只有牛奶、麥片和雞蛋,就嘀咕:“怎么又吃這些?。俊背缘臅r候自然是一副難以下咽的表情:牛奶麥片幾乎是數(shù)著麥片喝,煮雞蛋一次掐下花生米大小的一點兒塞到嘴里,跟喂鳥似的……我看了自然一肚子委屈,忍不住抱怨:“我早上6點就起床給你做飯,我容易嗎?你還不好好吃,就吃這一點兒,你對得起我嗎?……”
這一招是有用的。我的早起和不容易,會讓女兒覺得自己不好好吃早飯就有愧于我。因此盡管她不想吃,有時也會強迫自己盡量多吃點。無形中,我是在以讓女兒愧疚的方式來達到讓她服從的目的。
一天,女兒在我的叨嘮中硬逼著自己咽下了半個她最不愛吃的雞蛋黃,結果當場就吐了。她跑到廁所吐得稀里嘩啦,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都吐了出來,然后難受地躺在沙發(fā)上。我很心疼,嗔怪道:“你真不想吃雞蛋黃可以不吃,干嗎非要吃到吐啊?”她反倒懂事地說:“媽媽一大早起來為我做飯,我不吃覺得對不起媽媽!”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開始后悔對女兒的“愧疚式教育”——這份愧疚讓女兒多么為難自己,為難自己的胃?。?/p>
我強忍哽咽對女兒說:“傻丫頭,我只是覺得你太瘦了,需要多補充營養(yǎng)。媽媽為你做飯是應該的,我以前不該那樣說,你不用感到有負擔和愧疚……”
從那以后,我盡量不再說讓女兒愧疚的話,不再以這種愧疚心理綁架女兒逼她多吃,而是盡量變換花樣做早餐,以豐富的品種吸引她自愿地多吃些。
我相信,像我一樣以愧疚感來綁架孩子,進而達到讓孩子服從目的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就說孩子對不起媽媽辛苦做飯;孩子不愿上興趣班,就說孩子對不起父母為他交的學費;孩子考試成績不佳,就說孩子對不起父母天天接送他上學……
可能我們有意無意地都用過這種“愧疚式教育”,效果大都會很好,但忽略了這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和心理創(chuàng)傷。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張梅玲老師曾說,家長認為孩子由內疚產生的情緒壓力會轉化為前進動力,短期來看確實如此,但長遠來看,這種愧疚式教育會對良性親子關系的建立、孩子的行為認知等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愧疚式教育”之危害:讓孩子產生負罪感,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會討好、順從別人;嚴重的會導致孩子行為逆反,故意做出與父母期望相悖的事
那么,“愧疚式教育”會有哪些危害呢?
其一,會讓孩子產生自責心理,背上思想包袱。
“愧疚式教育”表面上看能讓孩子順從父母,但這種順從并非孩子自愿,而是在自責心理壓制下的被動順從。因為如果他不那樣做,就會產生負罪感,覺得對不起父母。因此,他別無選擇,只能勉強自己,順從大人。
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利根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讓他特別能夠理解極度自責給人帶來的危害。他發(fā)現(xiàn),很多罪犯和精神病人,童年時都曾因為自責或內疚導致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梢?,經常性、重復性的自責或內疚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
其二,會讓孩子產生相悖的行為趨向。
曾聽一位班主任說起,他班上有一名女生休學了,令他特別心痛、惋惜。那名女生本來學習挺好的,但新學期開學后,學習成績突然大幅下滑。他找女生談心后了解到,為了搞好學習,女生承受著極大壓力,因為她媽媽為了讓她把學習搞好辭掉了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以給她提供最大的方便。
每當她做錯了題、寫作業(yè)不認真,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媽媽都會念叨一遍為了她能好好學習自己付出的種種代價,弄得她每天只想著學習,一會兒不學習就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就覺得對不起媽媽。
可結果適得其反。在這種總想把學習搞好的極端心理支配下,她反倒越來越厭學,甚至到了一看書就頭疼、惡心的程度。最終,媽媽不得不帶她去看心理醫(yī)生,并為她辦理了休學手續(xù)。
我們常說物極必反。過度的愧疚心理會讓孩子在行為上產生相悖的行為趨向。最終,越想逼迫自己做好的事,反倒越無法安心去做。
總之,“愧疚式教育”只能讓孩子表面上、短時間順從,無法激發(fā)孩子內在的自覺心理。無論是從身心健康,還是從長遠的教育考慮,對孩子都是弊大于利的。
對此,一位兒童教育家是這樣總結的:“愧疚式教育很難讓孩子自我成長,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只想討好和順從別人,并在討好與順從中獲得存在的空間、價值和意義?!边@是多么可怕呀!
父母怎樣避免落入“愧疚式教育”模式?
那么,父母該如何避免陷入這種家教模式呢?
首先,不要以減少對孩子的愛來要挾孩子。
父母為孩子做事,大都是出于純粹的愛,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比如我們因為愛與關心,用心給孩子做好吃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話,必須把他不想吃的飯菜吃光,或者拿我們對孩子的愛做籌碼跟孩子談判,要求他按我們的意愿行事。
應該怎么做呢?很簡單,把對孩子的愛和對孩子的不滿區(qū)分開來,明確告訴孩子:我為你所做的事,對你所有的好,都是因為我愛你。當孩子做了令我們不滿的事,我們只需要把為什么會對他不滿說清楚就行了。還拿媽媽用心為孩子做飯孩子卻不好好吃這件事來舉例,可以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是長身體的關鍵期,不好好吃飯,營養(yǎng)就跟不上,就會影響你長身體?!敝魂愂霾缓煤贸燥埖牟焕蠊?,不提自己的主觀感受。
其次,多曉之以理,少動之以情。
當孩子做錯了事,很多父母除了動氣,還容易觸景生情,喋喋不休地動之以情,說著說著自己就傷心起來,越說越動情,越說越離譜,越說越被自己感動,不知不覺便開啟了“愧疚式教育”。
應該怎么做呢?可以多曉之以理,把道理講給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兒,知道怎么改正。有時孩子做錯了事,他自己都不清楚哪兒做錯了,只有家長把道理講明白,他才會豁然開朗。
所以,動之以情不是對孩子最佳的溫情教育法,恰恰相反,這是進行道德綁架;而曉之以理,以理服人,更容易說服孩子,甚至讓孩子心服口服。
最后,多留心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
面對父母的“愧疚式教育”,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心里有了不滿會嘟囔出來,這倒是個不錯的不良情緒出口。但對于有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因為不會表達委屈和不滿,若經常遭遇父母的“愧疚式教育”,就會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里,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有怒不會言,時間久了必然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實際上,愧疚感就是這樣一種內向的憤怒。而這種內向的憤怒不會自己憑空消散,只會積聚在心里,長此以往,早晚會引發(fā)心理風暴。
應該怎么做呢?家長除了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更應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心理活動。比如,孩子最近怎么突然有些情緒失落?孩子怎么突然變得話少了?孩子怎么老是唉聲嘆氣?孩子怎么變得脾氣暴躁了?等等。對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細微的、持續(xù)性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父母一定要及時留心,并謹慎地、耐心地、巧妙地進行詢問,然后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開導。如果是因為父母自己的教育行為不當引起的,就要積極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好好跟孩子談談心,商量出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方案。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段挺扎心的話:“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問題,是父母無法安放絕望無助的自己,總打著‘還不是為了你,我才犧牲了自己’的旗號,讓孩子在愧疚中一生過得擰巴又委屈?!?/p>
作為父母,我們原本是無條件愛孩子的,怎么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在口頭上用這種愛來要挾孩子,變成了“愧疚式教育”呢?這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并及時加以調整。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