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子
國慶假日,拳友鄰居鐘軍從新區(qū)來看望老母親,順便到我敝舍喝茶聊太極,談興正濃之時,鐘軍表情凝重深情地說:“陳照奎老師已走多年了,每當我來到老巷胡同都會想他。”
陳氏太極拳宗師陳發(fā)科之子陳照奎從1979年至1981年在鄰居鐘軍家借住教拳,據鐘軍口述,當時水電房租每月10塊錢外加10斤糧票,焦作前來學拳的有喬振山,魏景煥,張其林,陳成群,楊振東,王玉山等十幾人,每人每月5塊錢,每晚7點至9點半,在工人文化宮和人民公園授拳。當時焦作練拳人很少,唯有制修廠閆師傅,礦務局供應處吳秀寶,帶本廠幾個人練,學的是陳發(fā)科老架一路74式,陳家看家拳83式,及二路炮捶7l式,還抽空教一些擒拿術。
俗話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边@一撥太極拳練家應該是焦作最早接受陳氏太極拳傳統(tǒng)的修士?!吧浦驹诮蹋讨驹趲煛?。這撥人長期以來尊師重道,踐行著中華民族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
“經師易訪,人師難遇。好筍出好竹,好師出好徒。”這撥人傳統(tǒng)太極功夫很好,多人各項比賽名列前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功夫基因純正,為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鐘軍每當談及此,滿懷“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表情肅穆,一往情深。
鐘軍看天色還早,邀我到陳照奎老師當年住過的地方。當年陳照奎老師住的房子已年久沒人居住,斑駁的房屋墻面,無不在無邊的歲月里演繹孤獨和蒼涼。鐘軍眼望高空,厚重的情感在不經意間讓回憶紛飛,憂傷落地,眼眶淚濕,瀟灑,凄美,嘆息,悵然。這里和老師與師兄弟們學拳時的情形歸于寧靜,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淡漸遠,湮沒在蕭瑟西風歷史塵封中,這種純粹,厚重,蒼涼穿透歲月和歷史,直達人的心靈深處。陳師81年5月7號在焦作演馬礦去世,是弟子唐有富,賓館朱師傅,張喜堂等料理了后事。這段往事,徒弟陳金才曾發(fā)文章懷念。
歲月無邊,舊貌新顏。如今陳氏太極拳在幾代人傳承接力下已經是遍布五湖四海,遠播世界各地。青春才俊,中年英杰,如八仙過海,皆奮勇爭先;老驥伏櫪,夕陽無邊,猶誠敬不已,度滄海桑田。
一輩子練拳下來,見得多,經得多,各種情感,皆已淡然,如同太極之技,中正安舒,見龍在田;修身潤德,以盡天年。這些年,日子的變化還是看得見的,中華復興與大國工匠令人欣慰。驀然間,不由想起幾句詩:
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
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這正是:
世事拳心兩非昨,冬去春來,夏去秋返,四季流轉不蹉跎。
紅塵天道皆淡泊,千帆歸盡,萬帆齊發(fā),舉首向前自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