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章寶
晚餐后的山村學校,老師們聚集一處,拉胡琴、吹笛子、唱歌……人生的愉悅?cè)谇俾暤崖暩杪曋袀鬟f。
那時的我,還是小學生。在我眼里,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我非常羨慕,也很想融入。于是,悄悄偷窺胡琴的結(jié)構(gòu),尋求制作胡琴的材料,開始謀劃制作胡琴的“工程”了。
到野外尋得一條大蛇,取皮晾干。用楠竹削制琴筒,用紫竹制作琴桿,用學校丟棄的廢舊跳繩的手柄制成琴柄。把晾干的蛇皮放到蛋清里浸透封住琴筒口端用力繃緊,再用草繩箍實陰干。干后去繩,再用蛋清浸過的青布條封住琴筒蛇皮的邊緣。取一節(jié)長短粗細適中的管竹將兩頭烤熱彎制成琴弓。用長棕絲代替馬尾做成弓毛。一把簡單的土胡琴就這樣完工了。
胡琴的順利完工,爺爺幫了很大的忙。爺爺是個文盲,一字不識。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懂得那么多。做琴時蛇皮先用蛋清浸泡,彎制琴弓用火烤,用棕絲代替馬尾等方法都是爺爺告訴我的,就連拉琴用的松香也是爺爺教我用松脂熬制而成。
我不會拉琴,就模仿老師按弦定音,憑借想象慢慢摸索。好久好久才摸出一點點拉琴的門道,能夠極不流暢地拉出《東方紅》了。盡管斷斷續(xù)續(xù)吱吱呀呀遠沒有老師拉得好聽,可我還是認定那就是進步,那就是成功。
相對胡琴,做笛子就簡單多了。用刀將桃竹割成節(jié),用燒紅的鐵絲在桃竹節(jié)上烙出笛孔,用楠竹內(nèi)膜當?shù)涯?,就大功告成了。沒有精確測量也不知道孔距的具體數(shù)值,單憑目測估計,做出的笛子往往音階不準但也相差不遠。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紫竹便是做笛子最好的材料。不厚不薄的管壁,油光青亮的花斑,都是極其適合的。用紫竹做的笛子不僅有漂亮的外觀,也有極好的音質(zhì)。
有天上學,我拿了二十余根自制的紫竹短笛,全都分發(fā)給同學。下課時一起吹響,雖不成調(diào),倒也清脆悅耳。做得最好時也能與商店所賣極為相似。曾有同學在課間吹笛,我竟走近問他笛在哪里買的。細看笛孔才知原是自己的“杰作”。
有爺爺?shù)闹С?,我的制作更是肆無忌憚毫無節(jié)制,想法也偏怪異,犯了眾忌眾諱。我用杉樹老枝做了一副小小的“棺材”,招來老師的臭罵和同學的嘲諷,被當場銷毀。我的銳氣和自尊大傷,從此放棄制作并將以前所做琴笛盡數(shù)銷毀,讓我的“神仙日子”成為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夢。
直到近日,我將童夢重續(xù)。我用電鉆、雕刀等工具,以苦竹為材料制作出標準音階的竹笛。外形雖無紫竹漂亮,音質(zhì)卻與紫竹無異。再做一把二胡,離我夢寐以求尚未實現(xiàn)的“神仙日子”就不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