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沈陽市信息工程學校,遼寧 沈陽 110122)
《信息技術》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公共基礎課,教育部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其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符合時代要求的信息素養(yǎng)和適應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的信息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更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持續(xù)的學習能力,使其在未來能夠適應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將終身教育思想融入教學中。
“終身教育”指“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yǎng)的總和”,縱向的包括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橫向的包括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終目的在于“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
張榕明指出,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應該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教育應該面向終身,職業(yè)教育尤應如此,以便為每個社會成員在各個發(fā)展階段提供相應的服務。
終身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革新,力圖將傳統(tǒng)的“知識中心”教育變?yōu)榭沙掷m(xù)發(fā)展的“人的自我完善”教育,在此思想指導下,中職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具備未來職業(yè)能力及職業(yè)遷移能力。
時代的發(fā)展使學習成為每個人乃至社會的迫切需要。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樂于持續(xù)學習研究;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以便他具備職業(yè)遷移能力,獲得新的職業(yè)技能。讓學生具備學習的愿望、能力和方法,這些遠比讓其學會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唯此才能讓學生走得更高、更遠、更長久。
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無法教會學生所有的知識,因為知識的海洋沒有盡頭。未來學生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仍要面臨許多未知的東西需要學習,所以掌握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因此我們必須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培養(yǎng)出可以“漁”的學生。
3.1.1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具備職業(yè)遷移能力。職業(yè)教育成為承擔此重任的重要途徑。這一切表明,“中國的職業(yè)教育理念,正從崗位定向教育向綜合職業(yè)能力教育和終身教育轉變?!?/p>
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
學習力包括:學的動力——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個體進行學習的源泉;學習的毅力——學習的毅力是推動個體進行學習的保障;學習的能力——學習的能力是推動個體進行學習的基礎。
基于此,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設計。
(1)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缎畔⒓夹g》在當今學生的觀念里不受重視。因此,第一堂課我播放了一些關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視頻,讓學生了解VR、AR和MR的概念與不同,感受虛擬現實技術創(chuàng)造的奇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制定學習目標,保持學習毅力。
僅憑興趣去學習,當然遠遠不夠。為了讓學生腳踏實地的打好基礎,我讓學生自愿結成學習伙伴,制定學習目標——每天進步一小步,日積月累跨大步,并互相監(jiān)督,每周互相檢查目標完成情況,小目標一個一個完成,堅持下來,就逐漸養(yǎng)成了學習的習慣,保持了學習的毅力。
(3)利用費曼學習法,提升學習能力。
實踐證明,不同的方式學習兩周后的“信息留存率”有較大差異。①其中,聽講、閱讀、視聽、演示等幾種方式的信息留存率相對較低;而討論、做中學、教給他人/馬上應用這幾種方式的信息留存率較高。尤其是“教給他人/馬上應用”,兩周后的信息留存率達到驚人的90%(圖1)。
圖1 信息留存率 【來源: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
費曼學習法包括四個核心步驟[1]。
①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②講授該概念(費曼技巧的靈魂)。
講解清楚這個概念并讓受眾聽懂。既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找到問題所在。
③查漏補缺。
如果自己無法解釋,尋求答案,那就借助書本、借助同學、借助老師、借助一切可以幫助的人,再度研究,直至真正理解并能清晰表述。
④簡化語言和嘗試類比。
繼續(xù)升華,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你要學習的概念。
費曼學習法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費曼學習法,學會學習并掌握知識。
通常,我發(fā)布課堂任務包括要求以及素材和效果呈現。學生分組開展任務操作。
圖2 課堂教學任務流程
一個流程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講解和操作。課余學習伙伴互相錄制講解視頻并分享。
3.1.2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應圍繞學生為主體進行,確立以學生為中心。復習提問,讓學生總結回顧;學習新知,借助費曼學習法,加強學生理解和掌握;組間競爭,小組全員完成學習任務才算合格,爭做第一;課后學習,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體驗,成就感能更有力地激勵學生,并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2-5]。
費曼學習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綜合素質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此外,我還通過問卷調查、開展競賽及輔導、舉辦微演講等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狀態(tài),并根據反饋信息對教學做出相應調整,綜合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諸如學會認知、學會做事等,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1)問卷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我每學期進行一到兩次的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所學內容、掌握情況及對老師的要求等,做簡單的問卷調查。
(2)競賽輔導。
組織組間競賽、班級競賽和全校競賽。通過競賽,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同時利用競賽輔導,發(fā)現學生知識弱項及易混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靶向”教學。
(3)微演講。
每學期在班級舉行以學習內容為主題的“微演講”,每人兩分鐘,談談學習體會和感悟,同時提出對教學的建議。
(4)因材施教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如何使我們的教育真正變成對人的教育,而不是對機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僅僅是幫助人們獲得自我生存和技能的一種手段,而且也可以說是成為人們提升自己的需求層面、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的一種手段。充分尊重大家對于學生的特點和個性,讓大家在教育交往和活動中健康成長并共同發(fā)展?!耙匀藶楸?能力當先,教育品格,教育關愛”。
不同的學生,對老師有不同的要求。對樂于做老師的小助手的學生,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自我;對樂于安靜學習的學生,給他設計梯度練習,最后上交;樂于探討的,組成小組,互相討論,共同學習,學會操作要領。
(5)師生和諧賞識激勵。
在以生為本、尊師愛生、彼此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才會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其次,加強了教育過程中的賞識和引導,挖掘了特殊類型學生群體的閃光點,將“以生為本”的思想進行具體化,真正準確地把握了特殊類型學生群體的不同和個人差異。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課堂教學評價對“誰為主體”仍不明晰,呈現重師輕生、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靜輕動。
因此教學評價要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從“以教論教”到“以學論教”,由師生平等共同參與,關注學習整個過程,并以激勵、反饋與調整為目的,更加注重學生的潛能和個體差異。并注重多元評價。
過程性評價可以考察學生的出勤情況、課上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上完成操作或練習的質量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感悟等,當然還有教師和同學的評價。
常見的“課堂提問”具備較強的交互性,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情況,也是師生間聯系的情感紐帶;“作品展示”能體現出學生表現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也可從中發(fā)現學生的問題;“機上測試”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判斷;學習體會交流可以讓學生對掌握的知識、學習的要求、自我評價等進一步明確。
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課程所要展現的知識大多呈現出一定的線性、單向性和順序性。學生要學習的知識是早已安排好的,教師的工作只是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流程來進行講授,教學過程是一種流水線作業(yè),缺乏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
終身教育強調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性,強調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時可能也給他人以教育,每個人終身都在所屬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與生活,重視課程內容的生活性和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性的生成。因此,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為引領,將所用到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到案例中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掌握技能與知識要點,并明了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6]。
數字時代,最重要的是學會使用技術來支持自己的學習。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的技術工具,是當今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自己去學習新知,因此教師首先要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給學生熏陶和影響,讓學生充分感受和意識到運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未來提升服務。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型社會,中等職業(yè)教育必須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和人本性原則,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學習方式,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為終身學習提供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