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風
許崇智字汝為,廣東番禺人,少年時代即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后在清政府轄下福建新軍中任職。辛亥革命中,許崇智率所部起義響應,得到孫中山的重視。
1913年,孫中山成立了中華革命黨,許崇智被舉為軍務部長。蔣介石看到許崇智年輕有為,又是孫中山所倚重的大紅人,遂起意結交,經張靜江說合,張、許、蔣三人焚香盟誓,結為兄弟。蔣介石稱許崇智為“二哥”,十分親熱。
1920年,許崇智任粵軍軍長,安排蔣介石任一師參謀長,蔣這才得以跟孫中山接觸。但是參謀長只是首席軍事幕僚而無兵權。許崇智對蔣介石非常信任,一直很提拔他。1923年許崇智擔任粵軍總司令,提升蔣為總參謀長,兩人更加親近。
1924年許崇智當選為中央候補監(jiān)察委員,并被任命為中央黨部軍事部長。
此時的許崇智雖身負重任,卻沉溺酒色,將一些軍務多交蔣介石直接處理,蔣介石此時任黃埔軍校校長,兼任許崇智所部粵軍參謀長。許崇智明知粵軍將領與蔣介石之間素有抵牾,卻仍將軍務交蔣介石執(zhí)掌,以致部下對此頗感不滿。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國民黨著名的左派領袖廖仲愷在中央黨部門口遇刺身亡。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迅速為“廖案”成立了“特別委員會”,任命汪精衛(wèi)、許崇智、蔣介石為委員,全權追查此案。
經過審查,事件真相漸露端倪。主犯之一胡毅生是胡漢民的弟弟,胡漢民嫌疑最大。刺廖的直接原因是胡毅生和朱卓文勾結,插手當時的捐務,從中騙取錢財,而廖身為財政廳廳長,嚴肅抵制并聲言追究。事發(fā)之后,汪、蔣以胡漢民“負有政治責任”為由,將他軟禁起來,不久又逐出廣東。
許崇智當然也脫不掉干系,朱卓文是他的部下。但許崇智是國民政府軍事部長,手中又掌管著強大的粵軍,要扳倒他不是易事,蔣介石先打了個迂回球,取悅汪精衛(wèi)。
1925年9月14日,蔣介石親自提名,并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議決,推汪精衛(wèi)為黨軍及黃埔軍校黨代表,汪精衛(wèi)心情大悅。接著,蔣介石又說:“汪主席,現(xiàn)在粵軍獨大,局勢很不穩(wěn),我看軍事部長就未必可靠,到時萬一動起武來,就不好辦了。”
這話正中汪精衛(wèi)的憂心,他初掌政局,擔心的就是軍事根基不穩(wěn),再加之他聯(lián)想到胡漢民被禁,許崇智堅決要求殺胡,更是覺得不能安坐了:“這要想個辦法才好?!笔Y介石成竹在胸:“這好辦!”
在不久后召開的軍事會議,蔣介石拿出了他的手段:“據(jù)可靠情報,現(xiàn)在有不少粵軍將領存有異動之心,為確保許部長的安全,我建議由黨軍接替警衛(wèi)許部長的粵軍?!?/p>
汪精衛(wèi)自是心領神會:“我贊成你的意見,必須保證許部長的安全!”
許崇智便這樣被蔣介石以“保護”為由,變相軟禁了!許崇智也不愿束手待斃,在軟禁中啟用暗線,秘密調駐守在東莞、石龍的他最得力的許濟、莫雄兩個師的兵力突然回師廣州,試圖解決在廣州執(zhí)政的軍政首腦。他一動,蔣介石就拿到了確鑿證據(jù),直奔汪公館而去。
汪精衛(wèi)一看許崇智要造反,急了,把處理粵局的大權全部交給了蔣介石。
9月18日深夜,蔣介石命令黃埔軍校全體師生武裝出發(fā),搶占了防止許濟、莫雄回師廣州的要地。9月19日凌晨,蔣介石以侵吞公款、接濟反革命軍隊的罪名扣押了許崇智的親信——廣東財政廳廳長李鴻基及軍需局長關道職等。當夜,又直接扣押了許崇智,并出動部隊突然包圍了許濟、莫雄部,將其全部繳械。
許崇智眼見大勢已去,反抗亦屬徒勞,遂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封辭呈,到上浮“休養(yǎng)”。
許崇智一倒,蔣介石成了東征軍總指揮。這為蔣介石日后晉為“軍界領袖”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摘自《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