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彤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裝飾均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相關。原始社會席地而坐,因此彩陶器物底部較小,便于放置在地面的坑洞里。裝飾紋樣多為對生存環(huán)境的認知,將其運用到日常使用的器物上。本次設計選取現(xiàn)代造型中最基本的器物形態(tài),與傳統(tǒng)彩陶相比,器型整體線條簡練,將器物底部突出表現(xiàn),與小底鼓腹的彩陶器型形成對比。通過對彩陶紋樣的分析研究,提取原有紋樣元素并將其分解放大,重新組合。采用顏色釉進行裝飾,主要體現(xiàn)彩陶紋樣的現(xiàn)代形式美感。結合彩陶紋樣,對器物表面進行空間劃分,確定裝飾區(qū)域及既定適合紋樣。在確定的空間形態(tài)內進行再設計,對紋樣進行變形處理,以更好地應用到具體的器物裝飾區(qū)域。
彩陶文化尤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最具代表性,根據(jù)其地域性和時代性,學術界普遍將半坡和廟底溝作為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類型。而馬家窯彩陶根據(jù)其時間先后和藝術風格特點的不同可以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主要類型。本次設計選取仰韶文化中魚紋、水波紋以及馬家窯文化中四大圈紋為主體紋樣元素進行再設計。
魚紋是仰韶文化中半坡類型彩陶十分流行的裝飾紋飾,不僅有許多寫實形式的魚紋,也以幾何形紋的象征形式出現(xiàn),還有很多簡化的形態(tài)。此次設計選取幾何形紋象征形式的魚紋,改變傳統(tǒng)形態(tài)中魚紋橫向相對裝飾的布局,而采用整體縱向相反的方式進行裝飾。將魚紋變形拉長,增強視覺沖擊力,更好地適應直筒器型形態(tài)的裝飾部位要求。魚紋以剪影的簡化圖案形式來表現(xiàn),古代器物裝飾多為吉祥圖案,圖案講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表面整體環(huán)繞裝飾為十條魚紋圖案,更能體現(xiàn)出“十全十美、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裝飾部位要求和裝飾布局。在釉色選擇上,半坡彩陶的魚紋多以觀念象征形式而出現(xiàn),代表“上帝”的使者。而且,在遠古時代的大諧聲時期“魚”字與“堯”為同音相諧互代字。因此選取代表帝王的黃色為主色調,相接處采取暖白色,和魚紋色調相統(tǒng)一,以黑色打底更好襯托出魚紋的裝飾圖案(見圖1)。
圖1 魚紋
水是人類社會中和生存有關的永恒主題,尤其在原始社會中,更是先民們的生命源泉和生存依賴。但是在無情的洪災面前,人們又懼怕其力量,因此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水自然十分敬仰,這集中反映在馬家窯型彩陶文化大量水波紋圖案的陶器上。選取原始水波紋元素紋樣,根據(jù)器型相應裝飾部位將其重新組合排列。器型設計的造型為弧線形,并在器物表面根據(jù)裝飾紋樣做出相應水紋凸起,更能直觀地感受出流水的波動起伏之感,有別于單一平面釉色裝飾。此次水波紋圖案設計(見圖2)的顏色釉主色調為綠色,綠色讓人感到健康、自然,更能響應當今綠色環(huán)保、青山綠水之意。
圖2 水波紋
隨著農耕文明的產生,半山類型時期的先民逐漸從對水的崇拜轉移到對土地的崇拜。人們把對農耕生活的贊美和祝福通過彩陶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以此求得神靈的喜悅和歡心,也詮釋了從水波紋向大漩渦紋到四大圈紋的演變過程。選取四大圈紋為主題元素,在紋樣本身美好寓意基礎上,對每一個圈紋圖案進行再設計,深入豐富紋樣的內涵。保留紋樣中每一圈紋的弧線連接以及三角紋圖案(見圖3),使整個紋樣更加完整,具有動態(tài)美感。簡化其裝飾線條,突出主體圖案元素。顏色釉設在為三角紋區(qū)域,用美工刀畫出馬家窯彩陶文化中象征“種子”的“X”線條紋樣。釉色選用深藍色,更加符合大地的沉穩(wěn)厚重之感。
圖3 四大圈紋
對于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泥料質地選擇的正確與否,對于最終作品的呈現(xiàn)效果至關重要。這需要創(chuàng)作者綜合考慮作品的表達理念、成型方式、燒制工藝,來選取最適當創(chuàng)作的泥料。本次設計創(chuàng)作在景德鎮(zhèn)完成,景德鎮(zhèn)是我國的瓷都,專業(yè)性強,資源豐富。景德鎮(zhèn)的瓷泥根據(jù)不同白度可以分為大件泥、中白泥、高白泥和特白泥。由于此次作品形式主要借助顏色釉來表現(xiàn),因此初步選擇景德鎮(zhèn)高白泥來制作。但越白導致可塑性越差,成型難度越高,成品率越低。所以不同泥制作瓷器的大小和工藝就不同??紤]到作品體積較大,且底部最寬,考慮到最終的燒成問題,在經(jīng)驗豐富的師傅建議下,選擇用大件泥(當?shù)胤Q紅泥)來制作。
本次創(chuàng)作設計和以往成型工藝有所不同,因此塑形過程可以大體分為成形、晾坯、刻劃裝飾、二次晾坯、修坯、烘干。
陶瓷成形方式有多種,包括泥條盤筑、泥板成型、模具成型和手工拉坯。本次方案選擇手拉坯方式做出造型,相較于其他成型方式,手工拉坯更能體現(xiàn)原始和現(xiàn)代的一種互聯(lián)關系以及器物的自然之感。
根據(jù)圖紙作出器型后,要進行晾坯。由于需要在器型表面刻劃裝飾圖案(見圖4)。因此,掌控好坯體表面干濕程度極為重要。室外暴曬容易導致水分蒸發(fā)過快和干燥不均等問題。因此選擇放在室內自然晾干,并時刻注意觀察干濕度。通過試驗得出在坯體四分干時,具有一定支撐力且不會出現(xiàn)較大程度變形。
圖4 刻劃裝飾圖案
待坯體達到一定硬度時,根據(jù)圖紙簡單劃分出裝飾區(qū)域,并用修坯工具將表面修飾平滑,以便于下一步的刻劃。其次是選擇恰當?shù)墓ぞ?本次方案所選擇的工具有竹刀、木刮板、美工刀、打孔器。選用竹刀刻畫出裝飾花紋,相較于陶刀,竹刀更為輕便、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劃壞器型表面,便于修改。在確定好的裝飾圖案上使用美工刀劃線,美工刀較為鋒利、小巧,便于畫出有弧度的線條。借助打孔器在線條相交處打洞,防止在后續(xù)成型過程中泥坯會順線條裂開,而且增加一層裝飾語言。最后,借助陶片工具從器型內部按照劃線的裝飾花紋慢慢向外頂出,使外部呈現(xiàn)花紋凸起,增強劃線條紋裝飾的視覺效果。
本次設計作品以彩陶紋樣元素為主題,因此選用無光釉料體現(xiàn)彩陶自然淳樸之感。以黑色為主色調,每個器型選取相適應的無光顏色釉來搭配,簡單之中又有變化。以符合當代審美取向,具有現(xiàn)代美感。陶瓷的上釉方式可分為刷釉、浸釉、噴釉、淋釉等多種,主要根據(jù)造型的大小和裝飾來選擇。由于器型表面不同圖案的花紋變化,因此上釉變得極為復雜。多次試驗之后,采用噴釉的方式上釉,釉料借助氣泵的沖擊力而霧化,器物在轉盤上勻速轉動,釉料便會均勻覆蓋在表面。小面積的裝飾圖案使用隔離劑來輔助噴釉,將它涂在器皿所不需要裝飾的顏色部位或者已經(jīng)噴好的釉面上,涂抹的地方便被遮住隔離開來,等噴完將其揭下。對于大面積的圖案裝飾,采用遮擋法上釉(見圖5)。先用一張透明塑料紙,貼于所需裝飾的圖案表面,印畫出輪廓,然后轉印到報紙上,用筆描畫花紋,最后用剪刀把圖案剪下。將剪好的圖案依次粘貼在器型上,全部粘貼好后便可以上釉,根據(jù)顏色數(shù)目重復進行上述工序。
圖5 花紋遮擋
噴釉結束后還需要修補整理,是由于釉層有一定厚度,隔離劑在揭開時,與釉料邊緣接觸的地方會粘掉一部分的釉料,因此最后還需要用毛筆對邊緣地方進行修整,以達到最佳釉面效果。
作品高溫燒制后,再對其進行釉上彩裝飾。選用陶瓷金水料勾勒線條,增加圖案花紋的表達層次,提升視覺沖擊力,使裝飾紋樣更具靈動性。而且適當加金的運用,更能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見圖6),有別于傳統(tǒng)的裝飾手法,具有現(xiàn)代美感。
圖6 作品展示
首先,在初步裝飾劃線的過程中,沒有掌控好泥巴的干濕程度及切割過深,導致整個器型支撐不住而坍塌(見圖7)。后期進行調整,在泥坯處于半干狀態(tài)之前,還有一定的變形程度。此時泥巴不至于太軟而坍塌,也不會因為太硬而無法裝飾。在后期晾干的過程中時刻注意觀察坯體的干濕程度,以免錯過最佳制作時間。
圖7 器型變形
其次,是上釉裝飾,由于裝飾部分較多且圖案不規(guī)則,使用色劑更方便于裝飾。但由于作品面積較大,色劑涂料涂刷不均,因此選擇釉料裝飾。嘗試的第一批試片顏色燒成效果均不理想原因是:
(1)由于泥料顏色較深,釉層太薄而導致發(fā)色不佳。
(2)沒有注意窯溫問題,燒成溫度過高,導致無光釉燒出光澤。
試片中還嘗試了用毛筆刷釉,燒成顏色并不均勻。因此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及時調整,均使用噴釉法上釉,適當增加釉層厚度。并且提前一天與燒窯師傅溝通,預留出最下層的窯位。找到問題之后,重新做了一批色釉試片,燒成效果明顯改善。之后作品的上釉方式和燒窯位置與試片同步,最終達到最佳釉色效果。
設計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本次創(chuàng)作設計選提取原始彩陶中的紋樣元素為創(chuàng)作題材,取元素符號,將其分組重構,變形處理。在保留原始美好寓意的基礎上,運用當代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其融入現(xiàn)代設計中,使現(xiàn)代設計更具文化內涵,個性更加突出,使其以更加鮮活的姿態(tài)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同時,也使得彩陶圖案元素從原始形態(tài)中跳脫出來,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在當今社會形態(tài)下,讓人們得到新的解讀。這對于發(fā)揚民族藝術,傳承民族精神,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通過此次創(chuàng)作設計,對于中國彩陶紋樣背后所蘊含的裝飾意義有了新的認知與感受。更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再傳統(tǒng)的東西也有當代的影子,再當代的東西也有傳統(tǒng)的根基。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研究與探索將會永無止境,也必定將是現(xiàn)代設計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今后也會沿著這個方向繼續(xù)探索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真正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