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英思
紅十三團的血脈來自百色起義建立的紅七軍。1929年12月11日,廣西右江地區(qū)各縣農(nóng)軍2800多人在百色舉行起義,宣布成立紅七軍,軍長張云逸。1930年2月,李明瑞、鄧小平領導龍州起義,建立紅八軍。龍州起義失敗后,紅八軍余部并入紅七軍。同年3月,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任紅七軍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1930年11月,紅七軍主力奉命北進,1931年7月抵達中央蘇區(qū)。1933年,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紅七軍番號取消,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由參加過百色起義的李天佑擔任紅五師師長。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紅五師改編為紅十三團,隸屬紅一軍團第一師。紅軍時期,紅十三團奮起桂西,保衛(wèi)井崗,血戰(zhàn)湘江,轉戰(zhàn)陜甘,英勇善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獲評為“英雄模范團”。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西,與紅二、四方面軍會合,之后展開東征、西征,在陜北扎穩(wěn)了腳跟。中國共產(chǎn)黨“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得到中國人民的一致?lián)碜o。1936年11月山城堡一仗的勝利,不僅進一步穩(wěn)定了陜北局勢,也使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更加堅定了與紅軍攜手抗日的決心。
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內(nèi)戰(zhàn)政策日漸引起全國人民的不滿,越來越不得人心,1936年12月12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國共產(chǎn)黨以民族利益大局為重,提出堅決停止內(nèi)戰(zhàn),攜手抗日,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確主張,積極奔走斡旋,使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同時也迫使蔣介石的政治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放棄內(nèi)戰(zhàn)政策,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的要求,從而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國共兩黨從10年內(nèi)戰(zhàn)轉向合作抗日,給每個紅軍干部戰(zhàn)士提出了重新學習的新課題,需要學會掌握新的斗爭方式和工作方法,1937年2月,為策應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紅一軍團由陜北進駐甘肅正寧地區(qū),進行全面整訓,打好開赴抗日前線的軍政基礎。紅一軍團的軍團部駐在正寧縣東部大集鎮(zhèn)宮河街北頭,政治部駐宮河鎮(zhèn)王錄村,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住在農(nóng)民王度家的一個窯洞內(nèi),時間將近5個月。
這時,部隊開始傳達學習中共中央2月10日對國民黨提出的五項要求和我黨的四項保證,進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教育。五項要求是:停止一切內(nèi)戰(zhàn),集中國力,一致對外;言論、集會、結社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迅速完成對日抗戰(zhàn)一切準備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四項保證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在特區(qū)政府區(qū)域內(nèi)實行普選的徹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zhí)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共同綱領?!边@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新形勢下所做出的政策上的重大轉變。
在學習中,干部戰(zhàn)士反映最強烈的是將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并直接受南京政府指導問題。指戰(zhàn)員們認為,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反動透頂,有什么資格指導紅軍?大家對此想不通。我黨的四項保證,政治性很強,部分指戰(zhàn)員也不甚理解,團營連干部一時也回答不了戰(zhàn)士們提出的問題。不久,紅一軍團部向部隊傳達毛澤東在蘇區(qū)黨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回答了部隊中戰(zhàn)士們反映出來的問題。通過一個階段的教育,廣大官兵的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
其時,紅一師第十三團駐羅川代家店,在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時,政治委員郭林祥和團長陳開祿一起,按照前敵總指揮部的要求,抓緊對部隊進行軍事訓練。各個連隊都廣泛開展了以射擊刺殺、投彈為主要內(nèi)容的練兵運動,并且掀起競賽高潮,部隊的軍事素質得到明顯提高。紅一軍團首長及師領導對軍政訓練抓得很緊,要求很嚴,經(jīng)常深入團隊檢查訓練情況。
5月1日,軍團部為檢閱各部隊的訓練成績,舉行為期7天的全軍團軍事體育運動大會。開幕那天,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孫毅、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等領導在主席臺上就座。大會首先舉行閱兵式,然后進行各種軍事項目和體育項目的比賽。鄧小平主持閱兵式。
這天,參加檢閱的部隊以團為單位組成縱隊,干部戰(zhàn)士都穿著嶄新的淺灰色軍裝,一色的紅領章,頭戴“四塊瓦”式的紅五星新軍帽,刺刀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經(jīng)過幾個月的休整,長征以來消瘦的指戰(zhàn)員個個身強體壯,隊伍顯得非常威武。閱兵式開始后,以團為單位組成的縱隊按編制序列,從主席臺面前走過,各團團長、政委走在各自縱隊的前面。當紅十三團的隊伍通過主席臺時,個個挺起胸脯,邁著整齊的步伐,向主席臺上的首長舉手敬意,齊聲高喊“首長身體健康!”主席臺上的首長面帶笑容,舉手答禮,向紅十三團的閱兵隊伍致敬。這時,鄧小平振臂高呼:“高虎垴戰(zhàn)斗的第十三團萬歲!”接著,全場官兵都跟著高喊這一口號?;氐讲筷?,郭林祥和陳開祿深入連隊,以此激勵全團干部戰(zhàn)士,從基層抓起,帶領全團掀起軍政整訓的熱潮。
紅七軍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出的英勇善戰(zhàn)讓多位紅軍將領深有感觸。據(jù)《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史》記載,1931年7月下旬,紅七軍到達中央根據(jù)地之初,就歸紅三軍團指揮。8月6日參加蓮塘戰(zhàn)斗,軍團主力分兩路由右翼包圍敵人,紅七軍則迂回蜈溪水口,切斷敵人的退路。7日拂曉,軍團各部向敵人發(fā)起猛烈進攻,經(jīng)過緊張的白刃戰(zhàn),敵人大部被殲,來助戰(zhàn)的敵機因雙方交織在一起,無法進行精準轟炸;上午9時,紅軍全殲敵第四十七師第二旅和由良村派出偵察的1個營,斃敵旅長譚子鈞。首次直接參加中央紅軍反“圍剿”作戰(zhàn)的紅七軍,因作戰(zhàn)勇敢,行動迅速,用刺刀殺出了威風,被彭德懷軍團長贊譽為“猛如虎、精似猴”的英雄部隊。
時任紅七軍五十六團八連青年干事的覃應機回憶:“在這次反‘圍剿’的作戰(zhàn)中,我紅七軍勇猛神速,連打勝仗,出了名。許多人因此在雨帽上寫下了‘百戰(zhàn)百勝’四個大字?!?/p>
1933年的黃陂、草崗臺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zhàn)斗,也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zhàn),蔣介石嫡系3個師被殲,近2萬人被俘,2名師長被活捉。由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和總政委滕代遠向中央報告的《紅三軍團黃陂附近戰(zhàn)斗詳報》中提到:軍團部率第七軍進至于都塘頭以北至吳城之線集結,與黃陂方面紅五軍團聯(lián)絡。因連日天雨路濘,沿途峻嶺狹路,人馬運動困難,且路長,加之2月26日晚宿營時,一部給養(yǎng)行李損失,因此部分隊伍空肚子行軍。27日14時,紅七軍開進塘頭,進至邱坪,占領白竹山陣地,與龍坪的紅一軍團聯(lián)絡,阻擊樂安來敵。28日,小雨濃霧,上午8時許,武湖方面敵約2個團與紅七軍激戰(zhàn),紅七軍五十六團占領蛟湖南端一帶,敵人集結全力向該團施行突擊,雙方肉搏數(shù)次,適紅七軍以所部3個團由武湖大道向東突擊敵人左側,激戰(zhàn)中與一軍團七師取得聯(lián)絡,協(xié)同將敵全部殲滅,前后僅用不到兩天時間,殲滅蔣介石精銳近2個師。
1933年6月上旬,紅一方面軍進行整編,把原小軍小師按“三三制”原則編為大師大團,紅三軍團取消軍的番號,原紅七軍和第二十一軍整編為第五師。黃子榮任師參謀長,所轄的十三團由紅七軍大部編成,李天佑為首任團長,十四團由二十一軍編成,黃冕昌任團長,十五團由七軍和二十一軍各一部編成,黃昉日任團長,這幾名負責干部均出自紅七軍。
主要由紅七軍將士組成的紅十三團,傳承了紅七軍勇敢無畏的戰(zhàn)斗作風,在芹山戰(zhàn)斗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時紅五師、紅六師、紅二十一師的4個團從西芹出發(fā),向馬鋪、青州之敵進攻。擔任前衛(wèi)的紅十三團行軍至芹山,與敵第六十一師三六六團遭遇,雙方從南北兩坡?lián)屨记凵街鞣?。紅十三團踩著滿山荊棘,穿過半人高的茅草,搶在敵人之前登上山頂,搶占了有利地形,隨即居高臨下,反復沖殺,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第一營營長趙壁腹部中彈,腸子都流了出來,他咬緊牙關,把腸子塞回去,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直至犧牲。
芹山戰(zhàn)斗,紅十三團共斃敵200多人,俘虜400多人,繳獲敵團旗一面,創(chuàng)造了紅軍運動戰(zhàn)中以一個團殲滅敵人一個團的光輝戰(zhàn)績,被授予“英雄模范團”的光榮稱號,而且用繳獲的捷克式武器裝備了部隊。
高虎垴戰(zhàn)役舊址——貫橋村(廣昌)
紅十三團愈戰(zhàn)愈勇,1934年8月初,第五次“圍剿”中央根據(jù)地的敵北路軍第三、十縱隊向南推進,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的3個師布防于高虎垴一帶,與來犯強敵展開第一次陣地防御戰(zhàn),主陣地由紅五師十三團守備。
李天佑這時已提拔為紅五師師長,指揮所部3個團正面阻敵。紅十三團政治委員蘇振華后來回憶說,十三團黨員多,老戰(zhàn)士多,戰(zhàn)斗力很強,擔任堅守半橋鎮(zhèn)東的高虎垴和王土寨兩座山頭,這是敵人從廣昌去石城的必經(jīng)之路,彭德懷軍團長親自前來檢查。戰(zhàn)士們按照他的指示,加固工事,將粗大的松樹鋸倒,在工事上蓋了兩三層,又埋了半米多厚的泥土。工事外的前沿,埋下了許多地雷,還到山上砍了不少竹子,削成一根根竹釘,放在鍋里炒干了,釘在木板上,然后鋪在外壕的前面,上面再撒上亂草和泥土。在每個掩蔽部里,還都放了一口盛滿清水的缸,一桶炒熟的大米,以備戰(zhàn)時戰(zhàn)士們充饑所用。
5日拂曉始,先是10多架敵機在陣地上空投彈,掀起沖天的煙塵,接著對面山上的敵人開始重炮攻擊,高虎垴和友鄰部隊的陣地頓時陷落在一片煙火之中,整個大地在一片爆炸聲中顫抖、崩塌、下沉,戰(zhàn)斗一直打了兩個多小時。敵軍分左、右兩翼進攻高虎垴核心陣地,密密麻麻,直朝山上沖來。
待敵人進入射擊距離內(nèi),紅軍輕重機槍突然呼嘯起來,迫擊炮如鼓點般爆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花。敵人在外壕前死的死,傷的傷,一片鬼哭狼嚎,活著的嚇得滾跌下山去。
激戰(zhàn)中,紅十三團三營營長韋紀犧牲,陣地又缺乏彈藥。這時,團部同高虎垴聯(lián)絡的電話線被炮火打斷,紅軍首長十分焦急。忽然,從高虎垴山上滾下一個人來,他一會兒飛跑,一會兒臥倒,穿行在炮火中間,是三營的通訊班長小劉。他跑到指揮所里掏出一張紙條遞給團長,說道:“為送這封信,我們班里犧牲了3個同志?!眻F長打開這張被捏皺了的紙條,上面寫道:團首長,我們?nèi)隣I有信心堅守陣地。只要補充些彈藥,哪怕剩下一個人,也不讓敵人跨過高虎垴一步!團部同志無不動容。
6日,敵人兩個縱隊向高虎垴陣地發(fā)起猛攻,紅軍與敵激戰(zhàn),擊潰其8次沖鋒。7日,紅軍雖調整部署,集中兵力守衛(wèi)主陣地,但工事被毀,子彈打光,遂主動退出戰(zhàn)斗。
師特派員陳復生感嘆說:“我們五師十三團戰(zhàn)斗作風歷來以英勇頑強、堅決勇敢、靈活機動著稱,能打大仗、惡仗,善打正面戰(zhàn)和短距離沖殺的白刃戰(zhàn),所以很多戰(zhàn)役中最艱苦的戰(zhàn)斗都是安排十三團來打?!备呋③駪?zhàn)斗持續(xù)幾天幾夜,“英勇的十三團頑強地頂了下來,使得不可一世的敵人始終沒有攻下高虎垴?!?/p>
高虎垴戰(zhàn)斗是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最激烈的一仗,敵人投入6個師的兵力,費時3天,只攻下不足3000米水平距離的山地。紅軍殲滅敵軍3000多人,紅十三團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員。來自廣西武鳴的參謀長盧紹武右足踝關節(jié)被敵子彈打傷,正好卡在大血管處,無法將子彈頭取出,傷愈后調任紅三軍團教導營營長。
從高虎垴陣地后撤的紅五師和兄弟部隊,在大嶺夾(萬年亭在此山坳)一帶構筑工事阻擊敵軍。8月14日,敵六十七師向萬年亭周圍高地進攻。當敵人進入陣地腹部時,紅十三團猛烈側射,敵軍兩個團在火網(wǎng)中東竄西突,幾次沖鋒均被擊退。最后,敵人兩個營兵力沖到紅十四團陣前,接近主堡時,紅十三、十五團以交叉火力封鎖射擊,紅十四團施行反突擊,全殲敵一個營兵力。至上午11時,殘敵在飛機掩護下撤走,紅軍以極小代價,殲敵1000多人。紅軍總政治部的《紅星報》刊文《模范的高虎垴戰(zhàn)斗之后又有模范的萬年亭戰(zhàn)斗》,稱贊“我百戰(zhàn)百勝的‘們師’(五師代號)在戰(zhàn)斗中越戰(zhàn)越勇,顯示了他們是無敵的紅軍,是紅軍的模范!”經(jīng)此一役,敵人后來近半個月不敢前進。激戰(zhàn)中,李天佑師長第5次負傷,左臂中彈。
廣西紅軍在中央紅軍長征中,繼續(xù)寫下堪稱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最經(jīng)典的當是湘江戰(zhàn)役。李天佑率領紅五師作為彭德懷紅三軍團的主力,一直在左翼掩護中央縱隊長征,在連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后,于1934年11月25日從湖南進入廣西境內(nèi)。
早在11月初,當中央紅軍進入湘南汝城時,蔣介石就判斷中央紅軍的行進方向將是沿著紅六軍團路線西進,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于是急調湘、粵、桂及嫡系共26個師30萬的兵力,在湘江以東地區(qū)構筑第四道封鎖線,企圖憑借湘江天險和兵力裝備上的優(yōu)勢,將紅軍消滅在廣西全縣以南和湘江以東一帶。
當時剛滿20歲的李天佑,是中央紅軍中最年輕的師級指揮員。11月27日,紅五師驅逐了湘江東岸之敵后,接到命令:赴新圩阻擊桂軍,不惜一切代價,堅持3至4天,確保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過江!新圩阻擊戰(zhàn)打響,敵人派出桂軍兩個精銳師又一個團,共7個整團。敵機在我陣地上不斷盤旋俯沖、掃射、投彈。敵人一次次沖鋒,又一次次被打退。一方是以原廣西紅七軍為骨干,一方是桂系第七軍,雙方廝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桂軍正面進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從側翼迂回,紅軍腹背受敵,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線。29日,桂軍第二十四師及第七軍獨立團投入戰(zhàn)斗,戰(zhàn)斗更加慘烈。紅五師指戰(zhàn)員以頑強的意志,堅守人在陣地在的決心,不放棄每一個山頭,一直打到黃昏,敵人都無法逾越師指揮所前面的陣地。但紅五師傷亡巨大,左翼的第十五團團長、政委先后負重傷,接任的團長帶傷指揮直至陣亡,3位營長已有2人犧牲在陣地上,全團傷亡500多人。
30日,紅五師繼續(xù)阻擊桂軍進攻,雖然傷亡慘重,但戰(zhàn)士們在“保衛(wèi)黨中央”這個鐵的意志下團結得更緊密,指揮員傷亡有人自動代理,帶傷仍堅持戰(zhàn)斗的人員越來越多,全師以拼死的戰(zhàn)斗姿態(tài),堅持著第三天更為險惡的局面。敵人被阻滯在這幾平方千米的山頭面前,不能前進。
直至當日午后4時,中革軍委機關縱隊全部渡過湘江后,紅五師才奉命撤出戰(zhàn)斗,把阻擊任務移交給紅六師。李天佑率兩個團余部,與紅十三團會合后,從界首渡過湘江。
作為湘江戰(zhàn)役中三大阻擊戰(zhàn)的第一仗,紅五師投入新圩阻擊戰(zhàn)的兩個團3000多人,連同傷員只剩下1000多人,師參謀長胡震、來自廣西巴馬的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以及副團長、團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英勇犧牲,紅十五團團長、政委及紅十四團政委均負重傷,兩個團的營連干部大都壯烈犧牲。但湘江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在湘江以東“圍殲”紅軍的圖謀,保全了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
紅三軍團新圩阻擊戰(zhàn)示意圖
李天佑
廣西紅軍的貢獻,還突出體現(xiàn)在取得長征中的首個大捷——遵義戰(zhàn)役中。
遵義會議后,為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開往滇黔邊一帶。1935年2月10日,中央紅軍在云南扎西縮編,紅三軍團取消師部組織,將紅五師編為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
這時川滇敵人追來,對紅軍形成夾擊之勢,而黔北敵軍兵力空虛,戰(zhàn)斗力較弱。中共中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決定立即回兵黔北,出其不意殺個回馬槍。2月24日22時,中共中央軍委下達堅決消滅婁山關之敵、乘勝奪取遵義城的命令。
婁山關雄踞大婁山脈最高峰,是遵義的北大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占領了婁山關,遵義就是囊中之物。紅十三團受領了正面向婁山關實施攻擊的任務。為了秘密接近敵人,來自紅七軍的前衛(wèi)偵察連連長韋杰、政治指導員覃應機和手槍排戰(zhàn)士,全部換上國民黨軍服,穿密林,奔山路,向婁關山疾進。25日凌晨,抓獲8名敵軍,獲知敵主力昨夜從遵義趕到板橋宿營,一個團已在婁山關布防,另一個團正向桐梓前進。得此情報,紅十三團急速向婁山關挺進,下午5時,在婁山關北麓的紅花園與趕赴桐梓的黔軍第六團遭遇,將敵擊潰。敵人且戰(zhàn)且退,退到婁山關,妄圖憑借險要關隘頑固抵抗。在婁山關腳下,紅十三團重新作了部署,來自紅七軍的特派員歐致富率三營向關口奔襲前進,一、二營戰(zhàn)士在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在手榴彈爆炸的硝煙中,首先沖上婁山關制高點——點金山,繼而拿下附近幾個山頭。傍晚,紅十三團占領婁山關。敵人拼命反擊,雙方對峙在關口一帶。
26日拂曉,敵人妄圖借助彌漫的濃霧奪回天險,派一個團迂回婁山關左側,以最精銳的第四團從正面展開集團式?jīng)_鋒。軍團命令紅十二團接替紅十三團守衛(wèi)婁山關,與干部團一同正面阻擊;紅一團和紅十一團,從桐梓迂回到板橋;紅十團和紅十三團部分,從婁山關北面右側迂回包抄黑神廟。三路大軍將敵人團團圍住,一舉殲滅黔軍3個團。婁山關戰(zhàn)斗的勝利,拉開了遵義戰(zhàn)役的序幕。
當晚20時,已是夜色沉沉。紅一、三軍團于當夜及27日,乘破竹之勢,向遵義方向乘勝追擊,擊破黔軍兩個師的阻擊,于28日再占遵義。這時,趕來增援的國民黨中央軍吳奇?zhèn)サ谝豢v隊兩個師,分別進至遵義城南。毛澤東等當機決定,集中兵力將孤軍冒進之敵一舉殲滅。紅軍以一部兵力在老鴉山、紅花崗一線,阻擊敵第五十九師的進攻,主力直插敵第一縱隊指揮部。敵指揮部遭紅軍突然打擊,丟下部隊,慌忙奪路而逃,紅軍乘勝攻擊敵第九十三師,迅速殲滅其大部。
婁山關、遵義戰(zhàn)役歷時5天,紅軍所戰(zhàn)皆捷,擊潰黔軍8個團,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俘敵2400多人,取得紅一方面軍長征以來最大勝利。
毛澤東為此即興賦詞《憶秦娥·婁山關》。
彭雪楓也寫下《婁山關前后》一文,記載了紅十三團參加戰(zhàn)斗的珍貴歷史鏡頭,其中寫到:“如今婁山關擺在面前的嚴重任務,使大家,全體指揮員、戰(zhàn)斗員,不約而同的回憶著當年的歷史,而且慷慨激昂,在行進中,唱著當年的‘高虎垴戰(zhàn)斗勝利歌’‘發(fā)揚高虎垴頑強抗戰(zhàn)的精神’‘發(fā)揚東方戰(zhàn)線上猛打猛沖猛追的精神’,一邊高喊,一邊談笑,把人們的思想,都牽到江西革命根據(jù)地去了!”當時擔任紅十三團黨總支書記的胡耀邦,為鼓舞士氣,還帶頭唱起了這首歌。
廣西紅軍對長征的貢獻,還體現(xiàn)在多次斬關奪隘、充當先鋒。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時,左縱隊紅三軍團的前鋒就是紅五師第十三團。1935年1月1日凌晨4時,紅十三團乘木筏和帆布船在孫家渡開始強渡,遭到對岸守軍黔軍教導師一個營及師機炮營的猛烈射擊,強渡部隊被擊沉木筏一只,被迫退回南岸。午后,紅十三團再次發(fā)起強渡,亦被守軍猛烈火力擊退。2日,紅十三團擬用上游木筏沖靠下游固定木筏的方式強行搭設浮橋,但因水流過急,未獲成功。
1月3日,紅十三團再次組織強渡。吸取了前兩天受挫的教訓,這次強渡前,戰(zhàn)士們根據(jù)目測好的河面寬度,在上游數(shù)百米處隱蔽預制了一座由木排與竹筏連接而成的浮橋,浮橋的一端固定在南岸,另一端則做成活結,由固定在南岸的繩索控制放擺,順水慢慢將浮橋斜送至北岸,只要浮橋一端搭靠北岸,部隊即可迅速過橋,登岸沖擊。
凌晨時分,紅十三團在機槍和迫擊炮火掩護下發(fā)起再一次強渡,我方炮火密集準確,將敵機炮營長擊斃,突擊隊少數(shù)人登岸,經(jīng)一番激戰(zhàn),因眾寡懸殊不能立足,被迫乘筏返回南岸。這時,上游預制浮橋已準備完畢,午后,紅十三團再次發(fā)起強渡,以一部乘零星竹筏從正面強渡,上游預制浮橋則開始放擺,數(shù)百紅軍戰(zhàn)士踏上浮橋一路歡呼,奮勇沖擊。黔軍教導師派出第一旅,掩護守軍從孫家渡及茶山關撤退,已渡過清水江的紅三軍團主力順利進抵桃子臺和茶山關渡口。因紅十三團在孫家渡強渡成功,黔教導師撤退,茶山關等渡口不攻自破。
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蔣介石“圍殲”紅軍于烏江南岸的企圖化為泡影。
之后不久的二渡赤水河二郎灘戰(zhàn)斗中,右縱隊紅三軍團先頭部隊仍是紅十三團。紅十三團于2月18日傍晚進抵太平渡上游的二郎灘,控制了渡口。二郎灘水深灘險,兩岸均是聳入云天的大山,沿河懸崖峭壁,地形十分險要。是時,黔軍猶國才部的第五團由河東岸貴州境內(nèi)向二郎灘推進,并占領了麻坪大山把獅坳,其中一部下山向赤水河邊前行,企圖居高臨下,阻擊紅軍于二郎灘兩岸,其第三團也由回龍場趕來堵?lián)?。敵情甚緊,浮橋一時不能架好,紅十三團便利用找到的3只小船(每船能渡30人)來回艱難地將一個營渡過東岸,先期控制了灘頭陣地。進至山腰之敵,得悉紅軍已渡過赤水河,被迫停止前進,臨時于山腰設陣布防。紅十三團先頭營渡河后,即派出一支部隊登山向前方游擊,其余分三部迎敵仰攻。紅軍戰(zhàn)士猛沖猛打,接著又渡過一營來增援,黔敵不支,前沿陣地全線崩潰后撤,紅軍發(fā)起追擊,將敵全部趕回麻坪大山。入夜后,敵我雙方各占幾個山頭對峙。當夜,黔軍第三團趕至麻坪大山增援,紅軍也爭取時間,連夜于二郎灘渡口架設浮橋,過渡后續(xù)部隊。19日拂曉,紅十三團向麻坪大山敵主陣地發(fā)起猛攻,并分兵迂回敵后,擬前后夾擊。敵副師長恐后路被紅軍截斷,首先逃離陣地,敵軍隨即大亂,丟盔棄甲,狼狽潰逃,紅軍急起猛追。因道路狹小,擁擠阻塞,爭相逃命的敵兵慌不擇路,紛紛跳巖。20日,紅三軍團順利渡過了赤水河,中央紅軍其他部隊也于21日前渡過赤水河。二郎灘背水一戰(zhàn),為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創(chuàng)造了條件,拉開了紅軍回師黔北的戰(zhàn)斗序幕,為全軍向桐梓、婁山關前進掃除了一道障礙。
1935年9月9日,張國燾背著中央,電令隨中共中央行進的右路軍總指揮陳昌浩率隊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彭德懷連夜來到紅十三團,親自向團長彭雪楓和政委張愛萍傳達中共中央的意圖,并命令該團立即在河岸布防,掩護中央機關安全北上。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11月,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仍保留了第十三團的番號,直屬軍團部。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拉開序幕后,紅十三團縮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二營,參加平型關戰(zhàn)斗。紅十三團番號就此畫上圓滿句號。
紅軍首長沒有忘記紅七軍,毛澤東對紅七軍評價也很高,紅七軍老戰(zhàn)士歐致富回憶說:“在參加中央蘇區(qū)第三、四次反‘圍剿’中打了很多勝仗,那時毛主席每接見紅七軍的同志都贊揚說:‘呵,廣西佬,能打仗!’”長征開始,中央軍委每個軍團都留一個團作軍委預備隊,紅十三團就是紅三軍團的預備隊。據(jù)鄧小平女兒毛毛回憶,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還多次對她父親說:“紅七軍能打??!”當時,郭林祥在解放軍總后勤部任政委,有一次,他去向鄧小平匯報工作,鄧小平還關切的詢問第十三團的相關情況。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的二郎灘渡口
1937年春,鄧小平(二排右一)和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部分領導人在正寧宮河鎮(zhèn)留影
源自廣西紅七軍的英雄紅十三團,在紅軍時期南征北戰(zhàn),特別是在芹山、高虎垴、湘江戰(zhàn)役中英勇善戰(zhàn),立下不朽功勛,他們的功績永遠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