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志方,楊濤,鄒晶
1.西電集團醫(yī)院口腔科,陜西 西安 710077;2.安康市中醫(yī)院口腔科,陜西 安康 725000
錯頜畸形又稱為牙面異常,屬于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錯頜畸形的發(fā)生可引起患者牙齒、頜骨、顱面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常見于兒童、青少年人群。與20世紀50~60年代報告病率相比,我國青少年錯頜畸形率增長約20%,錯頜畸形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治療,避免出現咀嚼功能異常[1-2]。在臨床中,口腔矯正治療也稱為口腔正畸,即采用各種矯正裝置對患者頜面神經肌肉、牙齒與面骨進行調整。口外弓加強支抗治療過程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正畸支抗技術因需支抗牙保持穩(wěn)定,要配合收回前牙進行面型改善,對壓低磨牙缺乏處理。隨著口腔正畸近年來的不斷發(fā)展,微螺釘種植體支抗因為價格低廉、操作方便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口腔正畸中,可有效彌補口外弓加強支抗的不足,較多學者認為微螺釘種植體支抗具有更廣泛的適應證及治療價值[3-4]。本研究主要探究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治療對錯頜畸形口腔正畸患者牙根吸收狀況、咀嚼功能、美觀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4 月至2019年1 月于西電集團醫(yī)院口腔科診治的72 例安氏一類錯頜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所制定的錯頜畸形診斷標準[5];(2)臨床、影像學資料完整無丟失者;(3)初次接受治療者。排除標準:(1)合并重度牙周炎者;(2)未完成全期治療者。72 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其中34 例采用口外弓強支抗方式治療納入對照組,38 例采用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治療者納入觀察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治療療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均進行CT、X線、血常規(guī)等檢查,進行拔牙、齲洞修復、牙周清潔等前期口腔準備。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采用口外弓強支抗。具體方法:使用3M 直絲弓金屬托槽矯治器,至患者上下牙齒整齊排列,于前牙采用不銹鋼絲(規(guī)格:0.025 寸×0.019 寸),采用滑動法,目的為整體內收前牙,關閉拔牙間隙。從排齊整平開始持續(xù)到關閉上頜間隙期間,采用口外弓聯合牽引,每日牽引時間:10~12 h。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采用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治療。具體方法:關閉拔牙間隙前8周,對患者行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植入治療。手術方法:首先采用2%的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做縱向手術切口,位置選擇為上頜第一磨牙牙根于第二雙尖牙間齦緣下方4 mm 處,切口長度控制約3 mm,將兩枚微螺釘種植體分別植入左、右兩側。手術后完畢后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在微螺釘種植體植入即刻、術后2周、術后4周時,采用滑動法收整前牙,復查時間:1個月/次。兩者患者均定期回院復查,密切關注患者不適、并發(fā)癥、咀嚼功能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牙根吸收狀況:治療前后采用C臂CT(C-ar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統(tǒng)一拍攝(拍攝參數一致)兩組患者的牙根(中切牙、側切牙、尖牙)吸收狀況。所有指標每周測量1 次,每次連續(xù)測量3 遍,以平均值為每次最終值。(2)咀嚼功能評估[6]:指導患者咀嚼去皮后花生米約5 g,咀嚼時間約30 s,隨后進行多次漱口,目的為完全收集咀嚼物,收集至容量瓶中定容1 000 mL,連續(xù)攪拌1 min,靜止2 min 后獲取懸濁液,最后取5 mL 懸濁液放置于可見分光光度計中檢測,以測得波長表示咀嚼功能,波長越長表示咀嚼功能越好。(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者患者是否有牙齒松動、牙齦炎等情況。(4)美觀程度:治療后自制口腔美觀程度調查表,總分數越高表示美觀程度越佳。于正畸治療前后使用相機拍攝、記錄患者正面、斜45°、側面面容,用電腦軟件制作正畸前后口腔對比圖,觀察內容包括面容、口內正面形態(tài)、顏色、排列及比例關系5 個項目,每個項目滿意度調查共20 分,0 分表示正畸前后口腔美觀變化不滿意,20 分表示十分滿意,調查醫(yī)師、患者兩者對口腔美觀的評分情況,各100分,兩者合計平均分數越高表示美觀程度越佳。
1.4 療效評定標準[7]①無效:治療后患者正側貌面容沒有得到改善,牙齒排列較為整齊;②有效:治療后,患者正側貌面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牙齒整齊排列;③顯效:治療后,患者正側貌面容改善明顯,牙齒整齊排列,前牙覆蓋、尖窩、磨牙關系均正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根體積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上、下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上、下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有所下降,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上、下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變化比較(±s,mm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變化比較(±s,mm3)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時間上頜 下頜尖牙216.36±23.46 201.48±19.45 2.847 0.005 218.26±24.05 203.14±20.41a 2.954 0.004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中切牙234.15±30.15 211.25±20.63 3.655 0.001 236.41±31.27 213.65±20.45a 3.755 0.001側切牙226.15±23.58 201.45±16.38 5.016 0.001 224.52±24.52 203.42±16.95a 4.363 0.001尖牙246.48±26.41 219.65±21.36 4.605 0.001 243.96±25.58 221.31±23.46a 4.022 0.001中切牙206.15±16.14 186.36±13.36 5.507 0.001 209.45±16.48 187.54±14.05a 6.236 0.001側切牙201.15±17.71 184.72±18.82 3.707 0.001 207.25±18.42 187.82±17.68a 4.691 0.00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35,P=0.012<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觀程度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口腔美觀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咀嚼功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觀程度評分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觀程度評分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4 38咀嚼功能(nm)0.63±0.07 0.93±0.16 10.096 0.001美觀程度評分(分)93.25±10.02 94.36±9.48 0.482 0.630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0.5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80,P=0.043<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較(例)
2.5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安式一類錯頜畸形,因上頜6、7 伸長,影響下頜牙列,修復需要壓低后牙,初診照片見圖1;在上頜6、7 之間植入種植支抗釘(圖2);于上頜6、7 間腭側同時植入種植釘,尺寸1.6 mm×8 mm;手術后2 個月時全景片觀察牙根,安氏一類錯頜伴前牙深覆合,在上6頰側植入支抗釘,6 個月排齊整平后,術后外觀術后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根吸收情況尚可(圖3)。
圖1 患者初診圖
圖2 患者治療圖
圖3 患者治療結束后的效果
錯頜畸形是指是在兒童生長發(fā)育階段因應先天遺傳因素或后天因素(疾病、不良口腔習慣、外界傷害等)原因,引起的牙齒排列不整齊、咬合關系異常、頜骨大小形態(tài)不規(guī)整等癥狀。錯頜畸形的形成是單一(多)因素或多重作用導致的結果,一方面影響患兒咀嚼、吐詞清晰度,在長期錯頜畸形的影響下,將影響患兒顱頜面發(fā)育,例如前牙反者可限制前頜骨發(fā)育,發(fā)育非同步狀態(tài)會導致顏面中1/3的凹陷以及下頜前突畸形,降低容貌外觀的協(xié)調程度,可引發(fā)患兒萌生自卑、自閉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正常日常生活及學習[8-9]。隨著口腔正畸治療手段的不斷成熟與完善,錯頜畸形矯治并非一件難事,制定有效、合理的治療計劃,可在治療結束改善患者口美觀、咀嚼功能等,矯治后效果可長期保持。
對于錯頜畸形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為口外弓法、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治療??谕夤瓘娭Э狗绞奖举|為一類強支抗,通過頸帶結合頭帽的方式,可將支抗位置轉移至頸枕頭部與顱骨或其他位置,口外弓法主要不足在于佩戴時他人可見口外弓與附屬物,略影響正常人際交往。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治療作為一類突破性的支抗治療手段,分為微螺釘種植體于微肽板種植體,前者目前在臨床使用較廣,因可避免支抗裝置與口外弓可見情況,操作較為簡單、佩戴更為舒適是其主要優(yōu)勢[10-11]。
梁振耕等[12]研究發(fā)現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是可行有效的,主要改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頭影測量數據指標、咀嚼效率及咬合力。本組研究對比了兩者治療效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咀嚼功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牙根吸收狀況中,兩組治療后上、下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體積有所下降,正畸治療后,牙根吸收現象較為常見,但對于青少年人群,大部分吸收情況尚可接受。儲雪雁等[13]認為,牙齒美觀及功能影響較大的重度根吸收多發(fā)生在上前牙,需要在此方面加強防范,結合本次研究結果,提醒臨床實踐中存在一定比例矯治患者存在骨性錯畸形,骨性近遠中關系異常的患者矯治后的頭影測量各項指標不可能均達到正常人群的標準,其中必然僅有一部分指標對治療后患者的面部美觀起決定作用,但本組研究中兩組患者口腔美觀程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方案均可使患者獲得較優(yōu)口腔美觀效果,其中螺釘種植體支抗在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咀嚼功能中優(yōu)勢更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際上對于本組研究中出現的牙齒松動情況,最容易導致種植體松動的原因與種植體周圍炎有關,國內外較多文獻認為炎癥因子聚集將對牙周組織產生不良刺激,不利于骨的生長及改建,無法負載整個治療周期所需[13-15],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需要叮囑患兒注意口腔衛(wèi)生,積極佩戴矯正器,另一方面在于醫(yī)師操作,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在正畸力的范圍之內就可以接受即刻加力,在植入支抗釘中,對張口度存在要求,過小則直接影響植入角度,無法使微螺釘與鄰牙牙根平行,術前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種植體直徑助攻鉆、助攻鉆操作保持穩(wěn)定可有效解決上述情況。
綜上所述,螺釘種植體支抗與口外弓強支抗方式均可使患者達到較佳口腔美觀效果,螺釘種植體支抗在獲取更優(yōu)臨床效果及咀嚼功能中優(yōu)勢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