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暉,柏宏斌,趙家有
(中昊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1)
氣瓶是指主體結構為瓶狀,用來充裝氣體(可以是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溶解吸附氣體等)的可移動的一類壓力容器。氣瓶作為一種承壓設備具有爆炸的危險性,又由于其盛裝的介質一般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強腐蝕等性質,使用環(huán)境又因其移動、重復充裝、操作使用人員不固定和使用環(huán)境變化的特點,比其他壓力容器更為復雜、惡劣。氣瓶一旦發(fā)生爆炸或泄漏,往往會發(fā)生火災或中毒事件,甚至導致災難性事故,帶來嚴重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氣瓶的定期檢驗是辨別問題氣瓶、保證生產生活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由于前述原因,在氣瓶檢驗過程中將會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因此有必要進行一系列的風險評定。這就需要識別氣瓶檢驗工作風險因素,確定瓶檢風險范疇,對氣瓶檢驗工作的風險因素加以分析。
根據(jù)特種裝備事故報告及調查處理的有關規(guī)定,特種裝備事故的整理分析不包含特定設備的相關人員和負責檢查人員因為生產安全不合規(guī)或者安全舉措不規(guī)范而造成的跌落、中毒和窒息事故。而在氣瓶檢驗的全過程中,一些未造成氣瓶發(fā)生爆炸和泄漏的安全生產事故并未引起普遍關心。從現(xiàn)場情況和與有關人員的溝通交流來看,查驗中的確發(fā)生了工傷事故。有機械設備傷、物體打擊、燙傷、中毒、窒息等一些非常容易導致輕微傷的安全隱患被忽略,意外傷害經常發(fā)生。由此可見氣瓶檢驗工作的內部風險比外界了解的要大很多。
治理風險的要點包括風險判定、風險評測和風險控制,簡稱治理風險三要點。
風險判定就是指大家系統(tǒng)、全方位地了解多種多樣的風險源頭及風險失敗案例發(fā)生前分析此次隱藏性事故的經過。風險判定屬于一種極其繁瑣的日常工作要求。評測人員一定要全面整理信息,針對原因進行邏輯分析、對比和認證,推論風險發(fā)生的一切概率,剖析安全事故的反向由來,剖析風險因素的正方向發(fā)展趨勢。為了更好地運用風險管理來避免和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鑒別風險因素是產品研發(fā)中尤為重要的第一步。唯有在全方位掌握風險的基礎上才可以作出有效的分辨,找到風險操縱的方式。特種設備安全領域常見的風險判定方式有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規(guī)范反饋法和系統(tǒng)分析法。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根據(jù)很多的安全事故進行的科學研究,其核心內容是根據(jù)對事故的流程和因素開展逆向的分析,從而找到風險性的根本原因。這類辦法必須有很多的實例,需要消耗很多的時長。假如僅用這個方式評定,也需要確保案例數(shù)據(jù)的真實度和全面性。針對案例的真實度和全面性,現(xiàn)階段難以完成對氣瓶的檢驗,因此這個方式只可以當做一種輔助的研究思路。
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根據(jù)風險分析工作人員的多年工作經驗,準確、客觀的判定氣瓶檢驗的風險。一般來說,風險識別人員應當咨詢有工作經驗的管理者、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和使用、操作人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交流會的方式,選用德爾菲技術和討論法,搜集并聽取權威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提議。雖然定性分析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還是具有較強的超前性和靈巧的實用性,特別適用于氣瓶檢驗的風險分析。
3.規(guī)范反饋法。規(guī)范反饋法的使用目標一般是有嚴格要求規(guī)范的企業(yè)。根據(jù)對領域內有關政策法規(guī)和標準的深入分析,鑒別人員可以辨識出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風險源。而氣瓶檢驗屬于這類范疇,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實行。除此之外,有關管理體系的文件包括品質文檔、體系文件、安全操作規(guī)程、操作規(guī)程等。根據(jù)對標準和內部結構文檔的剖析,聯(lián)系實際的調研情況,通常可以看到存在著一些違反規(guī)定的風險因素。因而,規(guī)范反饋法適用于氣瓶檢驗工作。
對應類型的氣瓶定期檢驗工作應滿足GB 12135—1999《氣瓶定期檢驗站技術條件》,并依據(jù)《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核準規(guī)則》(TSG 27001)的要求,經省級(含省級)品質質量監(jiān)督行政機關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jiān)察的批準,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氣瓶檢驗核準共有5類,分別為PD1(無縫氣瓶)、PD2(焊接氣瓶)、PD3(液化石油氣鋼瓶)、PD4(溶解乙炔氣瓶)和PDS(纏繞、低溫、車載等特種氣瓶),其中,無縫拼接氣瓶、電焊焊接氣瓶和特殊氣瓶應準確、詳細的標出準許類型。定期開展氣瓶檢驗工作并取得定期檢驗資格證書。氣瓶檢驗工作的內容包括:
1.按時檢驗氣瓶,出示檢驗報告,對其真實度和準確性承擔責任。
2.對于脫卸式氣瓶、閥門和其它配件應進行升級和拆換等處理。更換后的氣瓶和閥門應由符合有關規(guī)定的廠家生產制造。
3.氣瓶表層應噴涂顏色并做好標記,并按相關要求進行檢驗標識的操作。
第一,對“集合”概念的認識存在偏差.“集合”是不定義的概念,只要學生感知,明白是什么就可以.不必深究它的內涵,這也是教科書本節(jié)內容標題為“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而非“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的用意.教科書在習題中給出的“閱讀題”有這樣的敘述:一位漁民非常喜歡數(shù)學,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義.于是,他請教數(shù)學家:“尊敬的先生,請你告訴我,集合是什么?”集合是不定義概念,數(shù)學家很難回答那位漁民.有一天,他來到漁民的船上,看到漁民撒下魚網(wǎng),輕輕一拉,許多魚蝦在網(wǎng)中跳動.數(shù)學家非常激動,高興地告訴漁民:“這就是集合!”[1]
4.受氣瓶產權年限企業(yè)的授權委托,對損毀的氣瓶按照相關規(guī)定予以破壞性處理(擠扁或解散)。
5.對使用期超出設計方案的壓縮天然氣氣瓶,按規(guī)定要求,開展增加使用期限的安全風險評估,并對其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于各類氣瓶檢驗新項目的不同,檢驗時的步驟也并不完全一致,其基本步驟是:檢驗前的提前準備工作、檢驗新項目的執(zhí)行和后續(xù)處理工作。檢驗前氣瓶的接收、殘留液氣的解決、閥門拆裝和金屬表面處理等工作也是檢驗工作中關鍵的一部分;而后處理主要包含包裝印刷和施膠檢驗標識、出具檢驗匯報、不合格氣瓶的損毀等工作。
由于檢驗項目實施過程中工藝流程的不同,項目操作過程中風險因素的等級也有所差異,不同種類的氣瓶具有不同檢驗項目,而核準不同種類氣瓶的檢驗工作所面臨的風險等級也不同。為了方便后序不同的機構來實施有針對性的評估,必須要按施檢流程來識別施檢過程中的風險因素。
文中選用前文明確的風險識別方法,由多位經驗豐富的行業(yè)專家來開展填補、調整、獲取、梳理等風險識別工作,獲得的檢驗準備階段、檢驗項目實施階段、后序處理階段的風險因素如下所示:
1.檢驗準備階段的風險因素
檢驗準備階段的具體工作任務是接收查驗氣瓶、解決殘液氣、拆裝瓶閥、清理表層。該階段涉及到殘液氣解決的問題,安全事故發(fā)生率高,需要重點進行分析,以此識別出氣瓶檢驗準備階段的風險因素。
2.后序工作及搬運過程中的風險因素
在我國現(xiàn)階段關于氧氣瓶檢測的風險因素的法律規(guī)定還尚不完善,在檢測中還存有現(xiàn)行政策領域的風險因素,但這部分風險并不在氣瓶檢測的可控性風險范圍之內,文中不做深入分析。
在作業(yè)施工現(xiàn)場布置、事故預防等其他方面存在著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也會提高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并產生一定的后果,總結如下:
1.未按照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項目的檢驗,存在未檢或少檢現(xiàn)象,如水壓試驗、壁厚測定、容積測定等項目。
2.未安裝可燃氣體報警器和有毒氣體報警器,安全意識差,不夠重視。
3.在氣密性檢測前沒有配備操作人員檢測可燃性氣體濃度,導致發(fā)生爆炸等安全事故。
4.場所布局不科學規(guī)范,規(guī)劃的防銹處理場所和可燃氣體場所布局不合理,當可燃氣體泄漏時有可能被防銹處理的火苗點燃引發(fā)安全事故。
5.未制定儀器設備維護管理及操作的規(guī)章制度。
6.搶險救援工作不及時,未及時進行消防人員、消防設備、應急通道、應急預案等演練工作。
7.未做好崗前培訓工作,如崗前安全操作規(guī)程的培訓等。
8.質量管理體系或其它層面未能達到最新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要求。
9.從事域外氣瓶定檢沒有制定和實施產品的質量標準。
10.檢驗場所內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通風、照明燈具等條件不符合有關規(guī)定要求。
根據(jù)檢驗全過程中風險因素的研究,因人為因素和化學物質因素造成如辨別出錯、查驗疏忽、忽略或違背實際操作管理制度、未采取防護措施、操作姿勢和崗位不安全性等情況。儀器設備存在的弊端、設備常見的故障、儀器設備或檢測儀器不符合標準、欠缺相應的防護設備等引起的一系列損害。
一般來說,檢測全過程中的風險主要是人們在產品質量檢驗中的不安全行為、為逃避責任的個人行為及物的不安全性和不合規(guī)性而導致的結果。
1.簡略剖析了氣瓶檢驗事故的種類,將氣瓶檢驗的風險類別定義為檢驗安全隱患和檢驗質量風險。
2.從氣瓶定期檢驗工藝出發(fā),應用風險識別的方法,細致的分析了氣瓶檢驗工作在實施檢驗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其他組織因素、法規(guī)因素,構建了以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管理不到位、法規(guī)不完善等為主的氣瓶檢驗工作的事故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