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希望我只記得那些好的,忘記那些不好的。
——2022 年1 月21 日,迄今為止唯一兩度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張潔因病逝世,享年85 歲。在最后的時刻,她感到的是快樂和愛。
2
快樂一定是人的底層需求,毫無疑問,是人對抗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安慰劑,任何時代都一樣。
——電視節(jié)目制片人馬東說,他找到了自己作為一個內(nèi)容生產(chǎn)者的根本任務(wù)——制造快樂。
3
我并不認為影視明星就不讀書,也不認為明星薦書是種噱頭。不能說作家沾了明星的光,或者明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其實大家從事的職業(yè)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各自的方向不太一樣。
——作家梁鴻對明星薦書的理解。
4
在這個節(jié)目中,沒有被取悅者,你的內(nèi)心不需要說“我要跟觀眾互動”。最好的互動,在這個作品里,就是你把你的精神氣質(zhì)傳遞給他(觀眾),他會像看一幅畫一樣看你。
——虎年央視總臺春晚,將《千里江山圖》概念化的《只此青綠》讓觀眾一眼入畫,這場寫意的山水秀成為春晚最出圈的節(jié)目。關(guān)于節(jié)目設(shè)計的考慮,編導韓真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5
時代不一樣,有些導演可以不管不顧,拍自己的風格,那是他的成功;對我來說,我的成功就是讓流量上去,流量上去就會有商家來,我才能繼續(xù)拍自己想拍的內(nèi)容。電影輝煌的時代大家都有耐心,賈樟柯可以一兩年拍一部,我不行,短視頻沒人會有耐心等一個小人物兩三年。
——粉絲數(shù)200 萬,有“B 站第一導演”之稱的小策在采訪中表示,生存于短視頻時代的他“不敢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