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的邊防武裝體制經(jīng)歷了五次大的調整和改革。
第一次,1949年1月至1951年12月,是解放軍與公安分段防管時期。1951年6月15日,北京第一次邊防工作會議決定,與帝國主義及其附庸國家接壤的邊疆和遠海地區(qū),邊防武裝警衛(wèi)任務主要由國防軍擔任,與社會主義國家接壤的中蘇、中朝、中越邊防任務由武裝警察防管控制。
第二次,1951年12月至1958年7月,是公安防管時期。經(jīng)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準,全國內衛(wèi)、邊防和地方公安部隊于1951年12月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5年7月,國防部將公安部隊機關改為公安局,擔負國境警衛(wèi)、邊防檢查、海上巡邏、邊防偵察等任務。1957年9月1日,中央軍委撤銷公安軍番號,總參警備部負責對邊防部隊的業(yè)務指導。這一防管體制一直堅持到1958年7月。
第三次,1958年7月至1966年5月,是公安與解放軍分段防管的時期。1958年7月,中央決定除中印、中緬邊境外,其余邊境的任務由公安部分管,中印、中緬邊境仍由軍隊管轄。1963年12月,中央決定把中蘇、中蒙邊境地區(qū)邊防任務移交人民解放軍防管,次年將福建公安部隊移交福建省軍區(qū)領導,中朝、中印邊境邊防任務仍由公安部負責。西藏、海南、新疆由人民解放軍防管。
第四次,1966年5月至1973年4月,是解放軍防管邊防的時期。1966年5月,中央決定撤銷公安部隊,邊防任務完全交解放軍擔任。1969年將邊防站體制改為戰(zhàn)斗體制。
第五次,1973年4月至改革開放前,是公安跟解放軍分工分管的時期。1973年4月5日,全國陸地邊防工作會議決定,邊境警戒巡邏執(zhí)勤任務由解放軍負責,邊防口岸、雷達站、檢疫檢驗由地方和公安負責。
新中國建立的人民邊防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自主的人民邊防體制。
(深山摘自《軍事歷史》2019年第5期,鄭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