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堃
藏區(qū)橫斷山脈位于青藏高原,自西向東遍布嶺谷、雪山、草原,有著一折多山、一水蜿蜒的豐富地形。壁立千仞的山嶺與險峻奇絕的峽谷間,海拔落差可達2500米。山的一面是廣袤無垠的牧場,另一面就是深不可測的急流險灘。
而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桐城市素有“七省通衢”之稱,不僅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江淮文化的發(fā)祥地和集中地,桐城擁有大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源,以“六尺巷”為代表的眾多民間故事與傳說,人們耳熟能詳。
江覺遲就出生在桐城這個擁有深厚文化人杰地靈的地方,從小被桐城派文化熏陶的她,氣質(zhì)溫婉,才華橫溢。她自己也沒有想到,一次旅行,竟讓她與數(shù)千公里之外的藏區(qū)產(chǎn)生了刻骨銘心的連接。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17年間,江覺遲櫛風(fēng)沐雨,跨越山海,盡可能地尋找到那片草原上每一個失學(xué)的孩子,把他們帶回課堂。臉頰日漸黝黑粗糙,眼角慢慢爬上皺紋,多年的奔波勞累使得江覺遲患上多種疾病,可每當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傳來,猶如沁人心脾的甘泉,足以消弭所有的傷痛與辛勞……
“去西藏吧,說走就走?!?/p>
2005年7月,江覺遲和幾位安慶驢友相約,自駕去西藏旅行。半個月后,一行5人到達拉薩,隨后前往納木錯。隨著行程推進,他們的高原反應(yīng)日益加重,唯一沒有躺倒的江覺遲勉強支撐著身體,照顧其他4人。同行的人打了退堂鼓,自駕旅行團就地解散。江覺遲卻沒有收拾行囊,她想再往前走一走,去看看真正的藏區(qū)生活是什么樣。
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江覺遲的人生軌跡。
稍事休息,江覺遲獨自一人背著大背包,踏上了陌生的旅途。她沒有明確的目的地,有路就往前走,有車愿意停下就搭一程。藏區(qū)有著連綿的高原和草甸,由于海拔落差大,一山有四季,往往僅是四五個小時的行程,就經(jīng)歷了寒冬酷暑的轉(zhuǎn)換。
江覺遲走走停停,一路領(lǐng)略了藏區(qū)凜冽的氣候、絕美的風(fēng)景。不走常規(guī)路線令她遭遇了塌方,前后的路都斷了,江覺遲被困在途中。暴雨如注,她又語言不通,連說帶比畫地詢問當?shù)厝酥車袥]有住的地方,好心人指引她:“這里沒有旅館,但河邊有個愛心落腳點?!?/p>
原來,當?shù)厝藦纳缴舷聛?,走到河邊時差不多天就黑了,于是有人用石頭和木頭搭建了一個小屋,屋里有鍋和柴火,還有粑粑和酥油。落腳的人可以免費享用屋里的一切,但下次回來時要添置一些食物和用品,以保證屋里始終有吃的,永遠可以歇腳。夜晚來臨,窗外寒風(fēng)冷雨,江覺遲住在溫暖的小屋里,心中充盈著從未體會過的感動。
白天,江覺遲和當?shù)厝艘黄痱T馬上山,見到了最真實的藏區(qū)生活。這里因為自然條件惡劣,生活很艱苦,有的一家人拉起一個擋雨的棚子就是家了。江覺遲來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草原,那里從來沒有外地人來過,他們無法用語言交流,但似乎并沒有什么溝通障礙,當?shù)厝藷崆楹每?,孩子們不上學(xué),都在牧馬放牛。看到江覺遲,他們好奇地圍過來,摸摸她身上的衣服,對著她露出燦爛的笑容。
給江覺遲引路的人懂一點兒漢語,告訴她:“這里就是這種情況,小孩子多半沒離開過草原,更別說讀書了。”江覺遲在河邊的小屋里住了1個星期,每天都去草原和那兒的人們爬峭壁,攀巖洞,很快熟識起來。當?shù)厝诉€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藏族名字——扎西梅朵,意為:草原上吉祥的花朵。
1周后,路通了,江覺遲的心中卻已是滄海桑田,藏區(qū)人毫不設(shè)防的純真和質(zhì)樸,觸動著江覺遲的心靈。她決定留下來,教草原的孩子們學(xué)漢字,帶領(lǐng)他們認識草原之外的世界。
江覺遲留在了這片名為“麥麥草原”的地方。這次留下,她就再也離不開了。
“不管多難,要把失學(xué)的草原孩子一個一個找回來?!?/p>
江覺遲在海拔3800米的草原上找到一處廢棄的土坯碉樓,收拾整理之后,這里便成了孩子們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場所。
生活上的艱苦不算什么,最困難的是,江覺遲要翻山越嶺,將失學(xué)的孩子們找回來。山區(qū)道路危機四伏,經(jīng)常被泥石流沖斷,江覺遲幾次險些滑下懸崖。山澗水流又寬又急,人必須緊緊抓住馬轡,才能艱難地蹚過去。高原草場的氣候非常不穩(wěn)定,剛剛還是艷陽高照,轉(zhuǎn)瞬間便電閃雷鳴,大雨裹挾冰雹,砸在人身上“嘣嘣”作響,氣溫也隨之急轉(zhuǎn)直下。江覺遲時常被極端天氣折磨得身心俱疲,但她不愿放棄,每次找到一個失學(xué)的孩子帶回課堂,她的心中就再次充滿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有一次,江覺遲去偏遠牧區(qū)找孩子,感冒加上途中淋了大雨,嚴重的高原反應(yīng)將她擊倒了。領(lǐng)路的青年趕緊往她嘴里塞一把人丹,卻無濟于事,她氣若游絲,陷入半昏迷狀態(tài)。眼見江覺遲的生命氣息一點點抽離,青年覺得她快不行了,慌忙問:“你要不要留幾句話?”江覺遲的意識開始模糊,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了家人的電話號碼……
經(jīng)歷了這次“遺言”危機,江覺遲已不懼生死,尋找失學(xué)的孩子回課堂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了。經(jīng)過不懈努力,她陸續(xù)找回27個孩子。這些孩子年齡不等,都沒有文化,江覺遲把他們編進復(fù)合班,不僅包吃包住,還一手包辦了語文、數(shù)學(xué)等課程的教學(xué)工作。
草原上的孩子活潑調(diào)皮,江覺遲卻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教導(dǎo)他們。有個孩子特別喜歡表現(xiàn)自己,經(jīng)常故意讀錯生字,或者提出明知故問的問題,以引發(fā)老師關(guān)注。次數(shù)多了,在他故意出錯時,江覺遲就朝他的額頭輕輕敲一下。孩子卻特別享受這種“懲罰”,以后每次出錯之前,總會早早地把頭伸過來,“乖巧”領(lǐng)罰。江覺遲總是會心一笑,對此心照不宣。
小尺呷是孩子中最難管教的,無論怎樣說教都不聽,上課經(jīng)常離開座位搗亂,江覺遲為此頭痛不已。一次,江覺遲去參加草原一年一度的鍋莊盛會——“耍壩子”,現(xiàn)場音樂震撼,熱情的鍋莊舞蹈令人熱血沸騰。想到小尺呷天性好動,江覺遲的心中頓時有了主意。周末的晚上,江覺遲邀請扎巴老師來把課間操的音樂換成熱烈的鍋莊曲調(diào)。江覺遲在臺上領(lǐng)舞,孩子們在臺下歡快地跳起來。但只有一個孩子——因不守紀律被罰站的小尺呷不能跳舞。小尺呷佯裝不在意,同老師僵持,兩腿卻忍不住輕輕抖動。幾支舞曲過后,江覺遲湊近小尺呷問:“你想跳舞嗎?”小尺呷終于忍不住了,低頭說道:“老師,我錯了!”此后小尺呷再在課堂上搗亂,江覺遲就附身在他耳邊低聲問:“你不想跳舞了嗎?”這個辦法果然有效,慢慢地,小尺呷變得懂事多了。
江覺遲和孩子們朝夕相處,感情日益深厚,雖然日夜操勞,但看著他們的點滴進步,心中充滿無盡的快樂和成就感。然而與此同時,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貧血嚴重,咳嗽得厲害。
有一天,江覺遲上課時發(fā)現(xiàn)有3個孩子不見了,到處找都找不到,心急如焚。到了晚上9點,3個孩子灰頭土臉地回來了,每人手里拎著一包東西。原來,孩子們聽大人說,有種藤條的根莖可以治老師的貧血,就進山尋找,但他們并不認識,帶回來的都是挖錯的根莖……江覺遲百感交集,一下子哭出聲來,淚流滿面地說:“你們跑那么遠進山,要是遇上老熊怎么辦?要是迷路了怎么辦?好,就算這些東西能把我的病治好,那要是你們都沒了,我吃好了還能做什么?”江覺遲一邊責(zé)備,一邊卻忍不住伸出手,把孩子們抱進懷里。
江覺遲一心撲在草原孩子們的身上,藏區(qū)人看在眼里,心懷感激。后來,只要看到江覺遲遠遠地騎馬趕來,當?shù)貗D女們就會站在高壩上唱起歌,歡迎“扎西梅朵”的到來。江覺遲身穿紅色沖鋒衣在悠揚的歌聲中策馬奔馳,成為草原上一道明媚的風(fēng)景。
“老師,能與您相遇,這個福氣是誰給的呢?”
孩子們經(jīng)常這樣問江覺遲,她總是微笑著說:“是緣分給的?!焙⒆觽冇謫枺骸熬壏钟质钦l給的?”江覺遲說:“是所有心地善良的人給的?!焙⒆觽兇蚱粕板亞柕降祝骸靶牡厣屏嫉娜擞质钦l呢?您能說一位嗎?”
每當這時,江覺遲就會給孩子們講述“裁襟勵子”的故事。這是一個“愛與誠信”的故事。主人公名叫蘇蕙華,來自“桐城派”故里安徽桐城。一天,長子從私塾回來,對母親蘇蕙華說:“先生家的孩子出生一百天,師母要拼做一件五彩圍兜,尚缺一塊紅綢布,我已答應(yīng)回家找一塊帶去。”蘇蕙華聽后,翻箱倒柜尋找紅綢布,但遍尋無著。最后,她的目光落在自己心愛的紅綢嫁衣上,當即拿出剪刀,剪下一塊衣襟遞給兒子。
紅綢布交到師母手里后,師母看出這是剛從衣服上剪下來的,怕是孩子年幼不懂事,瞞著家人做出來的,便去追問,最終得知實情。先生一家為此登門向蘇蕙華致謝。蘇蕙華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師(尊師重教),二要說話算數(shù)(言而有信),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謝你們呢!”《裁襟勵子》的故事也被收錄進《桐城縣志》中。
這位蘇蕙華女士就是江覺遲的祖母?!安媒髣钭印钡墓适?,自幼深深印在了江覺遲的心里。留在藏區(qū)后,每當她因操勞和疾病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裁襟勵子”的故事便激勵鼓舞著她,做人一定要言而有信,自己選擇的路,咬牙也要堅持下去。
江覺遲在青藏高原教孩子們學(xué)習(xí)文化,也獲得了父親的支持和鼓勵。父親因病去世后,他的叮囑依然時常浮現(xiàn)在江覺遲耳邊:“孩子,想想你的祖母,她的裁襟勵子,她的言而有信——我們這個家庭,就是以誠信傳家的。所以不要輕易說放棄,草原上的工作,要做,就應(yīng)該好好地做下去?!薄安媒髣钭印比脒x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江覺遲還受到桐城市政府的邀請,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裁襟勵子”文化園,將“裁襟勵子”精神發(fā)揚傳承下去。
江覺遲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寫出的《酥油》《雪蓮花》等作品陸續(xù)出版,將讀者的目光引向了那片茫茫的高山草原,和草原上樸實生動的人們,她和他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人。
參與政府的文化扶貧工作后,江覺遲深入更偏遠的山區(qū)收集文化,遇到了一處又一處的“麥麥草原”。于是,她一次次留下,開啟新的幫扶歷程,走進每一條山溝,尋找每一個孩子……
江覺遲的“裁襟勵子”草原流動小課堂,從夏季開到冬季,從牧區(qū)開到農(nóng)區(qū),義務(wù)為草原孩子輔導(dǎo)寒暑假作業(yè),而授課的小老師都是江覺遲教出來的已經(jīng)在讀高中和大學(xué)的孩子們!2022年來臨,江覺遲因身體原因要回家鄉(xiāng)休整,但她早已離不開藏區(qū)的孩子們,這片草原已然成為她的第二個故鄉(xiāng)?!安媒髣钭印辈菰鲃有≌n堂將繼續(xù)開辦下去,這,是愛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