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我的父母那一代,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市面上物質供應不充足。尤其到年關,家庭主婦心儀的年貨更加趨緊,有時甚至斷貨。上好的魚肉以及副食品不僅要排隊,還得憑平常積攢的票證才能購買到。
對母親來說,想把年貨買齊是一項繁浩的系統(tǒng)工程。不過,母親留有后手,有應急之策。她早先在搞運動蹲點時,與近郊幾家農戶主婦相處融洽,結成干姊妹。逢年底,母親預訂好鮮肉,池塘活魚和土雞蛋,托農戶家?guī)兔Υ螋亵?,灌香腸,蒸肉糕,做豆絲,炸丸子,還搭配一些冬季大棚蔬菜。母親有時叫我們拉著小車去拖,有時則由幾位大叔騎載重自行車分批送來。后來,上面對農戶家自產自銷物質的管理有所松動。為給本鄉(xiāng)農戶增收,村干部對此往往裝作不知情。這種潛行的城鄉(xiāng)商品交流是條覓貨的捷徑,讓母親打年貨變得更從容。正所謂,家有存“糧”,過年不慌。
后來,我考學出去,在省城安家。每年打年貨(買年貨)成為妻子心目里的重中之重。集貿市場,菜場和大型商超等地,成為她掃貨的主戰(zhàn)場。只要聽說哪家超市賣年貨打折或抽獎,或一年一度的食博會開場,妻子便趁工作之余或雙休,約上廠里的好姐妹,拖著小車,備足空袋子,擠公交,轉乘地鐵,興致高昂跑過去。她買回的海產品、熏肉、外地水果、烤鴨、現(xiàn)炸肉丸、大粒瓜子等,豐富了餐桌,也開啟了家人的味蕾之旅。而父母適時寄來的家鄉(xiāng)特色食物,更使年味錦上添花。
妻子平常挺節(jié)省,但每到春節(jié),只要我把厚實的年終獎呈上,她立即變得康概起來,對促銷商訊格外敏銳。有時她只身前往,有時控制不住購買欲,買得太多,搬不回,還要我過去助力。
女兒這一代,即使臨近歲末,外出突擊打年貨的意識也很淡漠。他們正趕上網購興旺的好時候,消費理念與我們大不相同。平常她是一機在手,買遍全國。由于我們已經退休在家,可以代為“簽收”,有時每天不知要跑多少趟去取快遞。
年關將至,女兒網購的頻率更密集。每次抽空回來,她把自己小家需要的年貨帶走,還神秘兮兮地說,這些包裹中有一些是特意給你們買的年貨哦!這些包裹里不光是吃的喝的,還有保暖衣物,養(yǎng)生產品和過節(jié)飾品,以示小兩口的孝心。除了網購,女兒還叮囑我們,逛年貨市場時別忘了買老家的特產,像肉糕,藕丸子,麻辣味香腸,老米酒等,都得給他們留一份,以分享老家年味里的快樂。
三代人打年貨的情結,映襯出國家近些年經濟實力的超常增強,商業(yè)運作模式更迭和大洗牌。往事用作懷念,我們也要刷新消費觀,看重當下網購的便利,與時代的發(fā)展接上軌。線上線下同發(fā)力,相互提攜,揚長避短,過一個幸福感滿滿的春節(jié),實現(xiàn)心中壯美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