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衡宇,劉 薇(.武漢工程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中南民族大學 美術學院)
土家族民居(吊腳樓)屬于南方全木穿斗結構,歷史悠久,構造體系成熟且獨具特色,榫卯技術成熟且兼容并蓄,體現出我國南方民族木作營建的智慧與魅力。隨著學術界對土家族吊腳樓建筑研究的深入,探究其結構特征、技術手法、營造流程及其全面的營造思想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技藝的整體價值。
當前現代結構與材料的普及,傳統(tǒng)木結構日漸式微,繼承傳統(tǒng)營造工藝迫在眉睫,如何將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顯然,在知識的傳承學習中不能局限于模仿和照搬,需要引入新的思路,對于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活化”再利用的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建構的視野看待傳統(tǒng)技藝體系,傳統(tǒng)技藝是一個“編碼”的系統(tǒng)過程,需要將關注點轉向對博大精深的木結構技藝的系統(tǒng)挖掘、整理和解碼,要從形式解讀走向造物(器)的詮釋,這需要更加廣泛的知識視角,文化是傳統(tǒng)技藝的母體。
重構的途徑還在于當代語境下對傳統(tǒng)技藝進行積極的轉化,將其轉化擴展到新的社會生活語境中,形成一種新的“日?!彼季S,貫穿于設計教學的諸多領域。例如不僅體現在建筑、室內、家具等傳統(tǒng)領域,還可廣泛應用于現代旅游文創(chuàng)、玩具、日用品、公共藝術、視覺包裝設計中,在新生活中重塑民族工藝,重構營造觀[1]。
本文以傳統(tǒng)木構教學成果為例,從傳承與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展開思考,結合教研作品的實踐嘗試,以新視角重新闡釋土家族吊腳樓木構獨特的藝術魅力,推廣土家族傳統(tǒng)知識和營造經驗,探索民族技藝再生之路。
首先,提取體現地域文化的構件形態(tài),推演出一個基本模件,然后,按照特定法則衍生變體,最后結合具體的功能延展成為整體,即以“構件→原型→轉換”的設計路徑呈現[2]。吊腳樓的建成,離不開瓜、柱、挑等核心結構件,這些構件具有特色,具有符號語言的作用,也是創(chuàng)新的資源。本次教學通過學習構件元素的基本形態(tài),從材料和形態(tài)開始基礎練習。通過實踐總結,其中常用母題還是以鄂西吊腳樓中的“板凳挑”①“板凳挑”是一種挑檐結構,其解決了屋檐出挑深遠的受力問題。處于檐下視覺焦點處的板凳挑,在承擔結構作用的同時,通過造型柱、板疊加,形似板凳,增加部分裝飾性。“傘把柱”②張良皋先生所著的《武陵土家》中寫道:在正屋與橫屋兩根脊線的交點立起一根“傘把柱”或叫“將軍柱”“沖天炮”,承托正橫兩屋的梁枋,十分復雜,但又一絲不亂?!肮现钡葮嫾橹?,這些構件形式特點凸出,民族風情和地域色彩濃郁,作為創(chuàng)作母體更容易具有民族獨特的認同感。
瓜柱造型多樣,大多為原木圓雕,在教學基礎練習中可要求換材質制作的訓練,需要積極構想出形態(tài)構成的新思路。 “換材構成練習成果1”采用麻繩編織而成,材料具有廉價性與環(huán)保性,使用方式簡潔輕巧(見圖1)。具體用5 mm粗編織棉繩制作,柱頭里中塞入珠子,將之環(huán)繞,柱身另外盤繞編織而成,形態(tài)類似一個感嘆號。通過比較研究不難發(fā)現,從材料語言學出發(fā), “繩—結”對應的“柱—瓜”在設計語言上是一脈相承相通的。懸空的吊柱難免給人唐突、不穩(wěn)定的感覺,而吊瓜,是通過雕刻的形式喻示垂吊的柱子端部的結束,并獲得了處于視覺焦點的美感。麻繩材料的實驗說明,該材質可以作為建造替代的材料,具備建造語言替換的潛力,在生態(tài)保護的語境中可繼續(xù)發(fā)展研究。
圖1 瓜柱換材構成練習
在基礎訓練中, “排扇”結構作為南方少數民族吊腳樓的構造特征,是理解吊腳樓形式語言的基礎,后續(xù)的創(chuàng)新設計也都是基于此。通過對其進行分解等基礎練習(見圖2),貫穿現代設計的解構與重構的概念,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結構特征和營造程序,并有針對性的強化核心概念。
圖2 排扇結構分解圖
利用現代材料結合土家族傳統(tǒng)紋樣,吉祥圖案可以設計一些小型文創(chuàng)產品。如茶葉盒、帶“龍頭”裝飾的文具系列等 (見圖3)。作品 “筆架”通過對傳統(tǒng)“排扇”架構形態(tài)的提煉與再設計而成(見圖4),筆架的形態(tài)進行了簡化,將部分小榫卯突起物設計成“掛”鉤,從而演化出功能性齊全的“筆架”,下部木制底盤挖做硯盤,可盛墨水。鎮(zhèn)紙也是穿枋形態(tài)的木片,文房四寶一應俱全。利用木料本身的紋理特征強化突出自然形態(tài),并結合傳統(tǒng)漆藝豐富木紋質感,強化使用者的手觸感,令人愛不釋手。
圖3 量角器
圖4 筆 架
一對老燈籠來源于“非遺”傳承人熊國江師傅家中的祖藏,據說有200年以上歷史。老燈籠的設計創(chuàng)意來源于吊腳樓排扇中柱、瓜、挑等構件的結合,顯示了匠人的奇思妙想、心靈手巧。其由3片相同的穿斗構件交叉,通過中間轉軸相連而成,因此能夠折疊合為一體,方便日常收納與攜帶外出使用。燈籠上部構件端部保留傳統(tǒng)的挑枋形式,中部依據傳統(tǒng)“貓背梁”形式進行弧線處理,在視覺上更有傳統(tǒng)意蘊和活力。
有趣味的是,3個燈具桿件(分別比擬為挑、吊瓜柱、立柱)均選擇龍頭進行雕刻裝飾,上中下造型既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按照地方民俗意義,它們指向不同的方向,尤其是“上”“下”的裝飾結構意向具有 “天”“地”相通相接的意義,似乎匯聚四面八方的天地靈氣、運氣與財氣。
老燈籠結構精美、設計經典,教學要求對其進行復制(見圖5),仿制過程可收獲很多經驗。受其啟發(fā),根據柱瓜母題創(chuàng)作新作品“現代臺燈”則是成果之一(見圖6),設計母題選擇排扇中最高的“傘把柱”和排扇構造作為基本造型結構,通過垂瓜、挑枋進行細部裝飾。
圖5 傳統(tǒng)燈籠
圖6 現代臺燈
“傘把柱”是承接正屋與廂房屋脊的柱子,并有多個方向的穿枋穿過,精密設計的結構體現了土家匠人成熟且獨特的營造技藝。臺燈設計借用排扇左右對稱的構造,使兩個排扇十字交叉,即形成 “傘把柱”為主、“反爪挑”①“挑”一般朝向室外,與檐柱結合,而“反爪挑”則安裝在傘把柱上,挑向室內,承托室內檁木。為輔的新構造形態(tài),令人耳目一新。制作上,現代機械與傳統(tǒng)手工藝結合,提升效率,挑起部分與收分處理仍需要傳統(tǒng)手工完成,保留手工美感。窗花、柱子拼裝可拆卸,用亞克力做遮光板。為使攜帶方便,整個作品榫卯拼接模塊化設計,傳承和弘揚了榫卯智慧。
外部裝飾上,選擇掌墨師專屬標記排扇各柱的木匠字①木匠字為木匠專用字體,一般書寫于木構件之上,用于構件分類識記。出于匠派保密目的,一般書寫潦草,形式美觀,旁人難以看懂。,8個透光面上分別撰寫:“西中前檐柱”“西中前金柱”“西中前檐柱”“西中后檐柱”等等。燈光亮起時裝飾特色凸顯。
在色彩上,方案一是傾向于表露傳統(tǒng)木材原色,凸顯民居質樸感。方案二的顏色使用當地土紅漆,由上到下漸變,土紅色為當地木構最常用色彩之一,傳達吉祥寓意; “吊瓜”借鑒南瓜的金黃色,4個“反爪挑”使用翠綠由內到外逐漸變淡(見圖6)。翠綠色代表自然環(huán)境的色彩,傳達出尊重自然的思想。在產品定位上可作為大小不一、規(guī)格不同的臺燈與燈籠,也可作為擺件、收納裝置。
另一作品源自于柱瓜主題的家居產品是一個 “現代晾衣架” (見圖7)。吊瓜來自于民間神龕的局部裝飾,據此創(chuàng)作了一個新式衣架(一柱二挑式)。具有創(chuàng)新意味的是,一側運用瓜柱式,另一側運用了板凳挑,使得這件小家具有了吊瓜造型的辯證法,和合不同,相映成趣。
圖7 掛衣架
武陵山土家族吊腳樓屬于半干欄式建筑,穿斗結構,形態(tài)豐富多樣,古樸優(yōu)美,其中不乏獨具特點的“大刀挑”②檐下挑枋,形態(tài)利用彎曲樹材似大刀,故名大刀挑?!鞍宓侍簟薄伴久咏鹚ā钡葮嬙煸恚Y了土家匠人的智慧。反映了鄉(xiāng)土文化中愛護自然資源、因材施用的特點,如何保護和傳承其技藝文化,是當下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
“榫卯結構加金栓”是時常掛在土家匠人師傅口邊的一句口訣?!敖鹚ā庇行《匾?、珍貴之意,實際上是一個起拉結作用的木鍥子構件(見圖8),一頭大一頭小,使得榫卯結構的榫頭與榫眼結合后,有一個第三方向的固定結構,讓排扇結構更加牢固。 “金栓”是典型的穿枋結構的做法,其位置布置十分有章法,它既是柱、枋構件結合處,也往往是枋件的終點。
圖8 金 栓
“金栓凳”以 “金栓”為主題元素制作,整條凳子由凳面、凳腳幾部分組成,凳腳有榫頭插入凳面,穿上6個金栓即可固定,隨時可拆卸,作品的形式美利用了具有節(jié)點特性的構造語言。材料使用廢棄榆木,施以木蠟油,使老木重生,探討回收設計、重塑舊物并賦予新生的理念(見圖9)。
圖9 金栓凳
“土家衣帽架”將排扇的結構提煉并進行形態(tài)優(yōu)化,讓挑枋與穿枋緊密咬合,同時調整騎柱下的吊瓜比例,在保留經典構造及符號特征的同時,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及實用功能的家具產品(見圖10)。
圖10 土家衣帽架
榫卯結構是中國特色, “土家衣帽架”通過對結構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在作品中將肩膀榫、雙夾榫、圓木銷等吊腳樓中典型的幾種榫卯形式運用其中,凸顯了民族特色。衣架雖然高大實用,但榫卯靈活,尤其是挑枋的構造可以完全拆卸,整體可全部拆卸,化整為零,可以供現代旅行打包帶走,體現出設計的智慧。這件看似傳統(tǒng)的木制家具,完全可以融入當下現代的生活方式。
命名為“涅槃”,有傳統(tǒng)構件轉化、重生之意。通過對鄂西吊腳樓進行田野調查,其中也有一些特色構件。例如來鳳縣沙壩村一吊腳樓傘把柱上的“挑枋”比其他挑枋尺寸大得多,“挑枋”四面的造型錯落有致,頗具特色。
“傘把柱涅槃”以此為整體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木構部分通過反復推敲,把構造原理呈現的效果逐步列出,制作泥稿模型,觀察各部件構成比例與方式,“挑”作變型處理。“磉磴”(即柱礎)有判斷天氣的作用,濕氣大預示有大雨,據此現象設計出龍頭鳳紋磉磴,上仰的龍嘴略帶弧度有利于聚集水滴,更好判斷天氣,尤其不同于傳統(tǒng)磉磴的是,其內部加裝輪軸,可輕微轉動,既擴大其景觀價值,又有減震作用。云櫈利用貓頭鷹的外形設計(土家族喜愛貓頭鷹,一來可以捕滅老鼠保護農作物,二是有鷹擊長空之意味)。
在“變形挑”中,扭轉的“挑”關注造型的新異變化,遠觀又有明顯起伏關系,總體上還是可以被理解為延續(xù)鄂西木作生態(tài)造物的思想:因材利用,順勢設計。山地木料生態(tài)長勢的特征,充分體現在傳統(tǒng)曲線“挑”巧妙利用樹根部彎材的智慧上??梢酝茢嗟氖?,斜向與扭轉也必然是山地樹木一種極其倔強頑強的生長狀態(tài)。
另外,吊腳樓建造尺寸講究“壓白”,尤其屋高不離“8”(諧音“發(fā)”),反映了土家族人的文化信仰。因此作品整體高度設計為2.18 m,磉磴高0.28 m。利用挑枋“大進小出”的原理,增加了穩(wěn)定感和減震作用,在傳統(tǒng)工藝基礎上,利用重構、打散等方式,沒有使用任何鐵釘固定,全都可自由拆卸(見圖11)。
圖11 傘把柱制作過程
在鄂西鄉(xiāng)村有許多的廢棄木構,風吹雨淋,日漸腐爛。例如咸豐縣麻柳溪村就有一處,由于年代悠久,材料是老舊杉木,缺少維修,部分木構架腐爛程度嚴重,對其完整復原沒有必要,丟棄又可惜。教學任務的主題是對其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意設計的再利用。
首要的問題是進行拆除。雖是榫卯結構,但修建時候當地木匠師傅并沒考慮過這個牌坊會再次移動,所以在牌坊上用許多釘子進行加固,拆卸時多處破損,完整的榀架僅剩1/3。
對榀架構件進行歸類,較完好的瓜、柱、挑并不太多,經過對其反復比對,針對現有的材料以及破損的程度,決定以舊物改造的方式來完成它的重生;最終確立了兩個改造方案,小組稱其為“朽木新生”:一個做草坊,一個改造成茶臺,兩個作品高低呼應,相映成趣(見圖12)。
圖12 草枋與茶臺
新草坊的兩根中柱是從老牌坊上拆下來,屋檐形式采用歇山頂(見圖13),將現有的瓜和挑,進行穿插與重構,完成了草坊的主體構架(見圖14),這樣,原有的主要符號構件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對較完整的零碎構件進行再一次加工,比如瓜與挑等小構件,不改變原型,只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雕琢,讓其更精致。本著修復與再利用的目標,將開裂的杉木進行部分維修還原,難度很大。最終發(fā)現大漆作為修復材料的妙處,用生漆與木屑灰攪拌,涂抹在破損的木頭上,干枯后再上大漆調色,可以達到加固、修補、增色的效果。這種方式也是鄂西當地傳統(tǒng)的大漆工藝,也是對傳統(tǒng)工藝新的嘗試,但工作量很大。
圖13 草枋改造過程
圖14 茶臺改造過程
對舊木材打磨與上漆,將木胎進行打磨拋光,這個步驟必不可少,上了漆才有光澤。大漆原色偏暗紅,為簡化工藝步驟,草枋的主色調為暖色。為了突出瓜柱的造型,采取色彩漸變的視覺效果,相應完成難度與工序也增加了。漸變效果需嚴格遵循干透時機,趕在漆沒有完全干透的情況下一氣呵成刷完所有顏色。
為保證作品是全榫卯結構,在草枋搭建過程中未用一根鐵釘,同時也利于拆卸,考慮到今后作為室內使用。屋面沒有沿用傳統(tǒng)的小青瓦,而是采用了茅草與竹編。形式上更貼合鄉(xiāng)土主題,質感上也與上漆的木材相得益彰??紤]到老牌坊出生于麻柳溪村,結合該村特色:一是以茶業(yè)為主要經濟收入,當地盛產 “富硒茶”;二是隨處可見竹林。因此,茶臺設計選擇了茶綠色作為主色系。導水槽的設計構思巧妙,茶臺的重現也蘊含著吊腳樓的縮影。具體構造上,桌板由兩塊雜木板拼合而成,中間用毛竹破開嵌入,順勢做成一個導流槽,茶水可以順著木板的坡度導向水槽,最終通過水槽兩側出口匯入桌下。在所形成的水口中,配置節(jié)點的裝飾設計,對水口進行隱性處理,從最初的顯水口變?yōu)殡[水口。
在鄂西鄉(xiāng)村有很多與老牌坊相似情況,這既是老牌坊變遷的過程,也是老手藝人與老木屋遭遇的處境。通過對老牌坊進行重構的教學嘗試,類型從建筑轉換為家具,當地的傳統(tǒng)工藝再次熠熠生輝,既解決了廢棄木料的修復問題,也為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場域。
對于“原型”與“運用”(即創(chuàng)新再設計)之間的脈絡和淵源關系,首先需要準確把握構件的原型,在理解原型生成原理的基礎上,可進行適度創(chuàng)新變化。如在傳統(tǒng)營造中,“板凳挑”就是對“大刀挑”等一步水(100 cm)“挑”的創(chuàng)新應用(見圖15):將檐柱變?yōu)楣现?,“板凳挑”就變成了兩步水出挑?00 cm)。如表1所示,不同的工藝作品類型體現在不同的尺度中,小尺度如小飾品、小玩件,中尺度的如家具等,較大尺度的有雕塑、公共藝術品。但是不同尺度的造物均可以相互通用形式語言,肉眼可辨出幾何對位和形式呼應。
圖15 “挑”的圖解分析
表1 原型與創(chuàng)新分析
例如家具類的創(chuàng)新作品“茶臺”來源于建筑局部 “絲檐” (挑廊)的原型,建構邏輯語言是一致的,如欄桿瓜柱、樓枕(樓板梁)等所構成的結構語言。但這些建筑中真實的結構語言已然轉變成了茶臺中一種旨在觀賞的構造情趣,將建筑中的趣意悄然轉化、重新呈現。
再如傳統(tǒng)燈籠造型中對于“挑”和“瓜”的創(chuàng)新應用,其夾角之處與吊腳樓轉角部“翅角挑”有異曲同工之妙。吊腳樓欄桿處人的尺度似乎縮變?yōu)闊艋\中的蠟燭尺度。落地的龍頭形瓜柱,雖然落地,依然有翱翔天空之感。
民族木構的脈絡和淵源是清晰的,如建筑中 “挑” “瓜柱” “傘把柱”的符號語言,顯然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可持續(xù)性符號資源,體現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域性木構點線結合、凌空飄逸的審美特點。這一審美特質也依然可以引起行為和知覺的互動,使人產生一種對民族原型式(如西方經典柱式) “order”的記憶和認同。
傳統(tǒng)工藝是鄉(xiāng)愁的載體,對民族傳統(tǒng)木構技藝加以繼承研究與創(chuàng)新實驗,對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作用。在傳統(tǒng)地域性生活中,匠人精心創(chuàng)制的營造技藝符碼內涵豐富,發(fā)揮了語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學對這些民族符號的訓練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建筑文化的知識[3]。本次民族木構的教學資源豐富但還有待繼續(xù)挖掘,其中包含多種設計,例如,匠人口訣、儀式、象征符號、圖騰圖像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創(chuàng)新的文化資源[4]。一方面,我們要把握民族營建文化的特質,辨識 “原真性”,避免符號的現代性泛濫和以訛傳訛式誤導,需要更多的田野調查研究與教學相結合。教學成果還應面向廣大鄉(xiāng)村的文化遺產保護、傳統(tǒng)工藝傳承等重要的現實意義[5],促進少數民族傳統(tǒng)村落生活樣態(tài)的整體性保護;另一方面,教學和研究要堅持 “活態(tài)”“活學” “活化”的核心概念,拓寬應用思路,跨學科、跨行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并關注傳統(tǒng)技藝,從而發(fā)動更加廣泛的社會實踐參與,唯此才是傳統(tǒng)工藝真正走向復興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