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力, 王 振, 劉 飛, 張麗娜, 楊少奇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IM)與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被認為是腸型胃癌的癌前病變[1]。研究表明IM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2-4],但其發(fā)生機制仍不明確。因此,積極探尋IM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早期診斷IM。尾型同源盒轉錄因子2(caudal-related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最早在果蠅中發(fā)現(xiàn)[5],在胃黏膜中檢出CDX2提示正常胃黏膜組織向腸化方向發(fā)展[6]。因此,CDX2在胃黏膜中的異位表達可能與IM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聯(lián)。黏蛋白2(mucin 2,MUC2)主要在結腸黏膜杯狀細胞中表達,而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達,其表達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7-10]。但目前CDX2及MUC2在IM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尚不明確,Hp感染是否會增加CDX2、MUC2的表達也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比較不同性質胃黏膜組織中CDX2、MUC2的表達情況,進一步明確其臨床意義,探討CDX2、MUC2表達與IM發(fā)生和Hp感染的關聯(lián)性。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因消化道癥狀就診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消化內科門診并行內鏡活檢的152例患者,根據(jù)病理檢查結果將其分為非萎縮性胃炎組(32例)、萎縮性胃炎組(31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組(24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5例)、胃癌組(17例)和IM組(43例)。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行胃鏡檢查及活檢,病理檢查診斷明確;(2)未行胃癌手術、放化療等治療;(3)近1個月內未服用抑酸類藥物,既往未接受Hp根除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tǒng)良、惡性腫瘤;(2)合并有其他組織器官急、慢性炎癥。
1.3標本收集方法 (1)組織標本:調取研究對象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病理科石蠟包埋封存的胃鏡病理活檢標本。(2)血液標本:收集研究對象清晨空腹外周血,以2 000 r/min條件離心15 min,收集血清,-70 ℃保存待測。
1.4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CDX2、MUC2的表達 將組織蠟塊進行連續(xù)切片,將切片烘烤并溶蠟,再脫蠟、脫水,然后將切片放入緩沖液中加熱至微沸,放置室溫冷卻,洗滌,加入一抗液孵育后,再加入二抗液使其浸潤全部組織,并孵育。最后將每張切片滴加DBA顯色液染色,脫水,常規(guī)封片。由病理科兩位醫(yī)師在高倍顯微鏡下對染色切片進行觀察,并對結果進行評估。CDX2陽性表達:主要表達于細胞核,呈棕黃或深褐色顆粒。MUC2陽性表達:主要表達于細胞漿,呈棕黃或棕褐色顆粒。CDX2、MUC2陽性判定標準:隨機選擇5個高倍視野,共記錄500個目標細胞,最終判定結果以陽性細胞百分比與染色細胞強度的乘積為準。染色強度得分:0分為無色,1分為淡黃色,2分為棕黃色,3分為棕褐色。陽性細胞所占的百分比得分:陽性細胞<5%為0分,5%~25%為1分,26%~50%為2分,>50%為3分。以染色細胞強度得分與陽性細胞百分比得分的乘積≥3判定為陽性(+)[1]。
1.5血清Hp-IgG檢測 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中Hp-IgG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實驗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采用Bio-RAD680酶標儀對結果進行檢測。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分析兩指標結果的一致性水平。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性質胃黏膜組織CDX2、MUC2陽性率比較結果 6組的CDX2、MUC2陽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IM組的CDX2、MUC2陽性率最高,且高于其他5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質胃黏膜組織CDX2、MUC2陽性率比較結果[n(%)]
2.2IM組和胃炎組CDX2與Hp-IgG表達情況的一致性分析結果 IM組Hp-IgG陽性率高于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5.12% vs 42.50%;χ2=4.270,P=0.039)。Kappa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在IM組中CDX2與Hp-IgG的表達情況具有一致性(P<0.05),但胃炎組CDX2與Hp-IgG的表達情況一致性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IM組和胃炎組CDX2與Hp-IgG表達情況的一致性分析結果(n)
2.3IM組和胃炎組MUC2與Hp-IgG表達情況的一致性分析結果 Kappa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在IM組和胃炎組中MUC2與Hp-IgG的表達情況一致性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IM組和胃炎組MUC2與Hp-IgG表達情況的一致性分析結果(n)
3.1IM作為癌前病變,是胃癌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對IM的早期防治在胃癌的綜合治療中有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CDX2、MUC2的表達與IM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并可能參與了胃黏膜癌變的過程[11]。James等[12]的研究表明CDX2蛋白由311個單氨基酸組成,通過螺旋-螺旋方式結合在DNA對應區(qū)域,以轉錄因子的形式調節(jié)DNA的表達,對結腸和小腸的上皮發(fā)育和分化起著重要的作用。Mutoh等[13]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胃黏膜CDX2陽性表達的轉基因小鼠子代在出生后第37天,除腸嗜鉻素樣細胞外,所有胃黏膜細胞完全被腸化生取代。也有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組織中無CDX2表達,而在發(fā)生腸化和胃癌時CDX2出現(xiàn)陽性表達,且發(fā)生腸化時CDX2的表達水平較發(fā)生胃癌時更高[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CDX2在萎縮性胃炎組織中開始出現(xiàn)表達,而在IM組織中其陽性表達率達到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不同性質的胃黏膜組織;在發(fā)生胃癌時CDX2陽性表達率下降,但仍高于萎縮性胃炎組,這與相關研究[15]結果相似。姚凡保等[16]的研究結果提示CDX2的表達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常組織-癌前病變-癌變”的過程。因此,筆者推測CDX2是IM發(fā)生的始動因子,其在胃黏膜中的異常表達使正常胃黏膜結構破壞,繼之出現(xiàn)炎癥反應,導致IM的發(fā)生,促進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
3.2在正常胃黏膜結構被破壞并出現(xiàn)腸化或胃癌組織時,MUC2在胃黏膜組織中呈陽性表達。有研究發(fā)現(xiàn)MUC2在淺表性胃炎中不表達,而在IM和胃癌中呈陽性表達,并且胃黏膜發(fā)生腸化時,MUC2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的胃黏膜組織[17]。陳淑敏等[10]研究也表明,MUC2高表達于萎縮性胃炎伴IM組織中。本研究結果顯示,MUC2在非萎縮性胃炎中不表達,在萎縮性胃炎中開始出現(xiàn)表達,當發(fā)展至IM時MUC2表達陽性率達到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性質的胃黏膜組織,發(fā)生胃癌時其陽性表達率有所降低,這與崔小強等[17]的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與MUC2維持腸上皮細胞的更新與分化的作用有關,其為IM發(fā)生的重要調節(jié)因子,因此MUC2具有應用于診斷IM的前景。與IM組相比,胃癌組中MUC2陽性表達率降低,其機制可能與胃癌發(fā)生后腸化特有的杯狀細胞減少、癌細胞的增多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MUC2在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織的陽性表達率也較高,這與苗龍[18]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腸化與上皮內瘤變共存的可能,也證實了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3.3Hp感染是IM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0]。Shin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Hp根除后可引起CDX2 mRNA表達下調,而CDX2蛋白的提升會促進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Babu等[20]發(fā)現(xiàn)Hp感染的IM黏膜中MUC2表達上調了75%。本研究結果顯示,IM組織中Hp-IgG陽性率顯著高于胃炎時,驗證了Hp感染可增加IM發(fā)生的風險。Kappa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IM組中CDX2與Hp-IgG的表達情況具有一致性(P<0.05),提示Hp感染可能通過誘導CDX2的表達從而引起IM。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IM組和胃炎組中MUC2與Hp-IgG的表達情況一致性不顯著(P>0.05),提示Hp感染并不是通過影響MUC2表達而誘使IM發(fā)生。這與Babu等[20]的研究結果不同,考慮與樣本入選條件差異和樣本量較少等因素有關,需繼續(xù)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CDX2、MUC2在非萎縮性胃炎組織中不表達,而在IM組織中高表達,疾病進展至胃癌時其陽性表達率又有所降低,其均具有作為診斷IM發(fā)生的應用前景。IM組織中CDX2與Hp-IgG的表達情況具有一致性,考慮Hp感染后可通過調節(jié)CDX2在胃黏膜的表達而引起IM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