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琪
萬千世界,蕓蕓眾生,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人亦然。在這紛繁的世界里,我們始終應揚善棄惡,讓善花開滿心田,這個社會便會更加美麗而溫暖。
古往今來,皆有對人性的思考。如“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人生來本性善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孔融讓梨”的兄友弟恭、淳樸真摯的善良;有“子路負米、黃香枕扇”的“烏鴉反哺”之善;也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慈愛之善;亦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人性之善。“善”這一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早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成為我們不可磨滅的烙印,如同熊熊燃燒的精神火焰,在我們的心中熠熠生輝。
今天的社會,處處閃爍著善和愛的光芒。疫情之下的中國,有在黑夜里逆行的志愿者,他們臨時集結奔赴莆田,連夜工作,全城抗疫,只為早日戰(zhàn)勝疫情。偉大出自平凡,每一個人為抗疫付出的力量,都是珍貴的,都閃爍著善良的光芒。河南遭遇洪災,如潮水般來自五湖四海的援助匯聚成愛與希望,幫助河南挺過了困難,迎來了安寧。
我們看到了來自各處的細水長流的善良,但也要知道在某個角落里也藏著惡。網(wǎng)上有對奧運選手沒拿獎牌的大肆攻擊,這樣的行為不僅傷害運動員,更污染了社會風氣。我們不應讓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不管是否獲得獎牌,我們都應給予他們鮮花和掌聲,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使其更有信心繼續(xù)為國爭光。這樣才能將善傳播到每一個角落,讓惡無處藏身。
善,是一種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賴以長存的精神,就無法在歷史的洪流中站立不倒,勇往直前。善,同樣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美德。君可見,年過80帶著心臟起搏器投身高原科研的吳天一;君可見,投身貧困山區(qū)40載,幫助近2000名大山女孩走進大學的張桂梅……他們只是社會的一分子,但他們的大善卻不會被磨滅。
平凡如我們,若不能像他們一樣行大善,則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將善的涓涓細流匯入時代的洪流中,讓善良之花在我們心中綻放,開滿心田。
【作者系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2023屆高二1班學生,指導老師:張貴琴】
點評
該文標題生動,結構得體,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古今典例信手拈來,語言暢快。作者聯(lián)系古今,立足當下,對比事例中體現(xiàn)出“人性善”的論點,積累豐厚。
37485019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