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楠 李斌
(寧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系,寧夏 銀川 750021)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制度自信”展開了全方位的理論探索,取得了系列化階段性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自信并非“自然天成”,必然需要通過有效的“制度自信教育”活動才能達成。相對于“制度自信”的系統(tǒng)闡釋和普遍共識,對制度自信教育研究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和破題階段,分散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尚未達到學理化、系統(tǒng)化水平,相關研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梳理當前學界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有助于把握當前制度自信教育的發(fā)展動態(tài);有助于推進制度自信教育實踐的守正創(chuàng)新;有助于建構制度自信教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進而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內涵。國內有關制度自信教育的內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現(xiàn)有研究成果較少。張秋輝與宋學勤從不同的價值立場和研究視角對制度自信教育的內涵進行了闡釋。張秋輝認為“三個自信”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黨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開展和實施的旨在樹立社會成員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心的社會主義教育。[1]24宋學勤認為制度自信教育以育人為目標,通過有效的教育機制和創(chuàng)新機制,增強國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將制度自信融入國民性格,打造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民族氣質。[2]上述研究視角雖有所不同,但都認為制度自信教育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均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教育對象,是以培養(yǎng)堅定制度自信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特征。當前學界更多地將制度自信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如導向性、群眾性、滲透性、綜合性等。[3]83此外還有學者從制度自信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構成要素來探討,如張秋輝認為“三個自信”教育的特征包括教育目標的層次性、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實踐性。[1]29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原則。制度自信教育原則是正確處理教育過程中各類矛盾所遵循的準則,是制度自信教育有序進行的基本規(guī)范。學術界對制度自信教育原則的研究結論目前可分為“二原則”說和“五原則”說。持“二原則”說的李琨提出制度自信教育應始終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4]持“五原則”說的張秋輝認為“三個自信”教育的實施原則包括方向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整體協(xié)同性原則。[1]83制度自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也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原則,包括以人為本、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行統(tǒng)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一元主導與包容多樣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3]208
隨著教育研究從事實教育轉向價值教育,學界日益關注制度自信教育的價值論研究,探究制度自信教育對教育對象以及國家發(fā)展的意義關系和價值意蘊,主要有以下四種結論:
個人成長價值。郝曉鳳認為,加強“四個自信”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樹立自信、自強、自立意識,實現(xiàn)義務教育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發(fā)展,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5]肖貴清認為,提升制度自信能夠激發(fā)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精神和擔當意識,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干擾。[6]
社會發(fā)展價值。高鑫認為,加強制度自信教育是堅持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是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切入點。[7]董振華認為,堅定制度自信能夠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開辟新天地、創(chuàng)造新奇跡。[8]
國家合法性建構價值。國家合法性建構價值是指制度自信教育能夠滿足國家、階級、政黨的需求,對政權支持和擁護具有積極的價值。王懷強認為,制度自信能夠激發(fā)國民對本國制度的合法性、科學性、有效性的堅定信念與信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9]王宏舟認為,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創(chuàng)生“政黨認同—制度認同—事業(yè)認同”三重意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10]28
話語傳播價值。制度自信教育的價值并不僅局限于解決本國的現(xiàn)實問題。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yōu)勢,對于解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同樣具有重要價值。鄭士鵬認為,增強制度自信有助于使時代新人深刻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及其與中國發(fā)展的適應性,帶著堅定的制度自信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11]任平認為:“新時代,中國充滿制度自信地走向世界,讓現(xiàn)代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貢獻給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國家,為人類應對資本現(xiàn)代性的西方道路的困境、擺脫霸權提供中國解答。”[12]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目前學界對于制度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分析多集中于教育主體、客體、制度、內容等方面。如,白月嬌認為制度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包含高校教育機制存在不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存在不足、高校教育對象自身問題。[13]郎捷認為,“信息繭房”帶來的信息窄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權威性、信息迎合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信息封閉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鴻溝。[14]謝珍萍認為,制度自信培育內容的建設性和批判性有所不足;培育過程中理論和實踐有所脫節(jié);培育方式跟不上新時代大學生迅速成長的節(jié)奏。[15]現(xiàn)有理論分析較為分散尚未得到有機整合,并且基于實踐數(shù)據(jù)分析相關問題的研究較少。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張秋輝從目標、內容、主體、客體、方法五個方面分析了制度自信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具體包括教育目標的設定存在認知障礙與分解困境;教育內容的安排理性思考不足缺乏說服力;教育實施主體的自覺性和理論素養(yǎng)不足;教育接受主體存在認知定勢抗阻和接受需求不足;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針對性不強。[1]77
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目標,目前學界主要從根本目標與基本目標兩方面進行探究。如李文輝認為,青少年“四個自信”政治認同教育的基本目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形成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認同;二是養(yǎng)成和維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認同;三是成為“四個自信”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四是逐步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6]宇文利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fā)展,直接目標是引導人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yōu)越性。[17]18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不同場合闡述過制度自信教育的目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盵18]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樣意味著制度自信教育也要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還提出“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青少年心靈”[19],這就明確地指出了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制度自信。
目前,學者們研究制度自信教育目標主要從基本目標與根本目標視角出發(fā),鮮見制度自信教育目標體系的研究。從系統(tǒng)論角度出發(fā),制度自信教育目標應是一個復雜有機系統(tǒng)。具體來說,按性質劃分,有根本目標與具體目標;按教育對象劃分,有社會目標、群體目標、個體目標;按內容劃分,有根本制度自信目標、基本制度自信目標、重要制度自信目標;按時間劃分,有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
探索制度自信教育實效性是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但由于研究者所從事教育工作的領域、崗位、性質、視角不同,所提出的提升路徑也各有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
兩維路徑:常丹立足“概論”課教學,一是探索在“概論”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自信”的實踐教學路徑,讓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參加“三下鄉(xiāng)”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提升“四個自信”。二是探索在“概論”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自信”的教學信息網(wǎng)絡路徑,通過微信、微博等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平臺的網(wǎng)絡媒體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自信”。[20]宇文利認為制度自信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普遍化的社會宣傳教育與專門化的學校教育。[17]21
三維路徑:康凱認為高校應該通過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加強教育者隊伍建設、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三個途徑,探索“三個自信”教育最有效的方法。[21]任鵬提出,以“三進”為方式,強化制度自信教育融入的系統(tǒng)性;以重點熱點為載體,提升制度自信教育融入的針對性;以宏觀微觀結合為手段,增強制度自信教育融入的親和力。[22]黎海波提出“三學”“三進”“五課”三條路徑增強制度自信。將制度自信教育貫穿課堂教學、網(wǎng)絡教學、實踐教學;讓制度自信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將制度自信教育貫穿“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五門課中。[23]
四維路徑:辛向陽提出,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要針對青年的認知特點,做到正視問題、解疑釋惑;結合青年的時代境遇,做到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根據(jù)青年的心理素質,做到破立并舉、比較鑒別;基于青年的生活環(huán)境,做到多方聯(lián)動、多維呈現(xiàn)。[24]羅佳鋒根據(jù)民族地區(qū)高校特色,提出需要通過以國史國情體認為核心的主陣地掌控、以歷史記憶建構為源點的政治認同養(yǎng)成、以日常生活普及為場域的隱形空間構建、以公共精神培育為目標的社會體系延展途徑增強民族高校大學生制度自信。[25]葉俊則從課程思政視角出發(fā),提出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互動式教學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yǎng)具備德育能力與英語能力的教師,以提升大學英語課的思政功能,促進制度自信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26]
五維路徑:馬蜂從心理引導角度提出加強“三個自信”教育的路徑,以興趣提升為動力,引導學生提高對“三個自信”的關注程度;以思維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提高對“三個自信”的認知程度;以情感培養(yǎng)為基礎,引導學生提高對“三個自信”的認同程度;以信念確立為重點,引導學生提高對“三個自信”的確信程度;以意志強化為目標,引導學生提高踐行“三個自信”的堅定程度。[27]胡鈺則以問題為導向,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影響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因素,提出用發(fā)展的事實清除歷史虛無主義滋生的現(xiàn)實土壤;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針對性;提升大學生辨別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加強理論研究,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重視網(wǎng)絡陣地建設,管控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28]通過這五條路徑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助力制度自信教育。王宏舟認為,要立足中國實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能”、為什么“優(yōu)”、為什么“行”、為什么“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自信教育話語體系。[10]26
綜上,當前學界從多視角切入探究提升制度自信教育實效的路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新制度自信教育理論體系、豐富制度自信教育載體形式、轉變制度自信教育方式方法、構建制度自信教育話語體系、優(yōu)化制度自信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路徑提升制度自信教育實效性。
學界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tǒng)的闡析,相關研究主要是依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內涵——“制度優(yōu)勢”詮釋——“制度自信”教育基本邏輯展開的。對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內涵解釋、研究分析框架、實踐對策等方面。但由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時間較短,諸多內容有待深化和挖掘,仍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整體上來看,目前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存在以下成長空間。
一是制度自信教育理論研究的系統(tǒng)性、學理性有待進一步升華。已有研究關注“制度自信”內涵分析較多,關注“制度自信教育”相對較少;關注制度自信的學理支撐、生發(fā)邏輯研究較多,關注制度自信教育理論體系建構闡釋相對較少??陀^上,存在著制度自信教育理論體系建構相對滯后,理論的系統(tǒng)性、學理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的問題。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完善的理論體系是推動制度自信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制度自信教育研究應從多角度、深層次探析制度自信教育的科學內涵、理論淵源、原則規(guī)律、發(fā)展脈絡、內在邏輯、特點優(yōu)勢、功能價值等基本理論問題,為制度自信教育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制度自信教育研究的針對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學界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以宏觀把握為主,但不同的主體、客體、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著制度自信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差異化研究才能滿足不同主體需要。首先,教育主客體應更具針對性。制度自信教育不但要以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同時應將家庭、社會、黨委、政府、教育和婦聯(lián)部門等其他主體納入研究。教育客體則需關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活環(huán)境、職業(yè)等差異性特征。其次,教育內容應更具針對性。目前制度自信教育主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為研究對象,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還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制度體系的層次性要求我們在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
三是制度自信教育研究的規(guī)律性把握有待進一步提升。盡管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學界已充分認識到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實施積極主動的探索實踐,但不容忽視的是理論探索的系統(tǒng)性、實踐探索的合規(guī)律性尚有不足。特別是從制度自信教育理論和實踐方法論支持方面仍有較大探討和完善的空間??陀^上,導致了制度自信教育實踐的隨意性、隨機性問題。如何把零散經驗總結上升為規(guī)律性把握,形成完整系統(tǒ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研究成果,以便更好指導實踐顯得尤為迫切。推動制度自信教育發(fā)展需要準確把握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也就是制度自信教育要闡釋“為什么能”以及“何以能”的內在機理問題,進而準確把握制度自信教育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規(guī)律,使制度自信教育上升至規(guī)律性認識和把握層面。
四是制度自信教育的現(xiàn)實樣態(tài)調研和探索不足。目前學界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以理論闡釋為主,對制度自信教育的現(xiàn)實樣態(tài)調研與探索不足。推動制度自信教育活動的發(fā)展需要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加強實踐方面調研。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為指導,對制度自信教育進行更廣泛、更全面、更有深度、更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社會實踐性研究,進而推動制度自信教育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深化。
五是制度自信教育的效果評價尚未催生相對成熟的機制和評價體系?,F(xiàn)有評價體系基本處于初級、零散階段,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系統(tǒng)性,評價體系對長效機制建設的導向性還不強。推動制度自信教育發(fā)展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需要立足于四個基本效度,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化、評價過程綜合化、評價結果科學化,以此建構的評價體系才更加富有針對性、信度和效度。
總之,學界關于制度自信教育的研究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資料,為今后實現(xiàn)制度自信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現(xiàn)有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亟待對其進行補充、豐富、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