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燕
包皮過長、包莖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科泌尿外科疾病,當小兒出現包皮過長或包莖,若不及時對其采取治療措施,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將會出現陰莖頭、包皮發(fā)炎,陰莖被包皮長期包裹也會出現發(fā)育異常,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1-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進,目前包皮切割吻合器手術因具有快捷方便的優(yōu)勢而成為了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自我護理意識淡薄、耐受性差,極易在術前產生恐懼心理,術后又由于疼痛而出現抓碰的情況,導致術后感染、切口裂開、套環(huán)滑脫出血等現象發(fā)生,不利于預后[3]。臨床圍手術期護理作為手術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好壞對手術治療效果及患兒心態(tài)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護理質量是提高手術效率的關鍵之一。但常規(guī)的圍手術期護理僅為患兒提供基礎性干預,忽略了其心理上的需求,導致護理效果不理想。就此,文章對醫(yī)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部分患兒采取圍手術期人文關懷干預,并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醫(yī)院行包皮切割吻合器手術治療的131例患兒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對象,采取數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其中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66例患兒為對照組,另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聯合人文護理干預的65例患兒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6~14歲,平均年齡為(9.65±1.58)歲,其中有39例為包莖、27例為包皮過長。觀察組年齡6~13歲,平均年齡為(9.23±1.20)歲,其中有40例為包莖、25例為包皮過長。經比較后發(fā)現兩組患兒在年齡、疾病類型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的目的、意義、具體操作等均有所了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已予以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術前經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傳染性疾病等檢查后發(fā)現無異常者;心肺功能正常者;符合包皮切割吻合器手術指征者;系帶外觀條件好且結構正常者。
排除標準:陰莖縫雜亂、難以辨認者;系帶斷裂或攣縮者;術后系帶部位裂開需進行二次縫合手術延遲傷口愈合者;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3.1 對照組 對該組患者行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護理。術前需向患兒家屬詢問患兒的家族史、過敏史和遺傳病史,并確定是否存在感冒、發(fā)燒等癥狀;對患兒行常規(guī)檢查,確保其各項生命體征正常,以促進手術的順利開展和安全性;對患兒的包皮情況進行觀察,檢查是否存在熱痛、紅腫等情況,若存在感染,則需先對癥治療后再行手術治療;對于有少量陰毛的患兒,需將其陰毛刮凈,提醒其術前排空大小便;向家長交代,患兒術前8 h須禁食、術前4 h禁水。(2)術后護理。術后6 h即可進食,將飲食、作息等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項一一告知患兒家屬,并提醒其患兒術后可能產生的并發(fā)癥,指導家屬學習相應的輔助排尿方式,讓家屬監(jiān)督患兒不要隨意對陰莖進行抓撓;若出現感染則在患處涂抹紅霉素軟膏,若套環(huán)滑脫出現輕度水腫癥狀,告知患兒及家屬不必緊張,這是正常現象,幾天后就會自行消失;出院時需提醒家屬患兒的拆線時間,并提醒其在創(chuàng)面周圍發(fā)生明顯水腫、出血現象時需及時回院復診。
1.3.2 觀察組 對該組患者行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聯合人文護理,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措施與對照組相同,人文護理的具體措施如下:(1)人文環(huán)境。在患兒入院時,將年齡相仿或興趣愛好相仿的患兒安排在同一間病房,如性格內向、喜歡安靜的患兒同在一間病房,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則在同一間病房,通過同伴互動減輕患兒對醫(yī)院病房的陌生感;在病房內擺放玩具、圖書和播放患兒喜歡的動畫片、音樂等,讓患兒對醫(yī)院的接受程度能夠有所提高;床單、被套、窗簾等均可換成暖色系的,或換成患兒喜歡的卡通圖案,提高患兒在初入院時對醫(y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人文關懷。術前對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應激程度進行評估,用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其焦慮、恐懼來源,然后給予其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將同病房中手術治療后正在恢復期的患兒與即將手術的患兒互相介紹認識,讓手術完成后的患兒分享自己的治療體會,以緩解即將手術患兒的恐懼感。除了患兒外,護理人員還應注重與患兒家屬進行人文關懷,許多家屬對自己孩子都是比較關心的,加上手術都會有一定的風險,所以也會擔心手術的安全性與預后,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對孩子也會產生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還應給予家屬適當的心理安慰,讓其能夠在患兒面前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給患兒產生積極影響。術中,盡可能地滿足患兒的需求,如讓他帶喜歡的玩具進入手術室,讓其在手術過程中能夠放松身心。手術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通過牽患兒的手、撫摸其頭部等動作給予患兒支持,并用“你真勇敢”等話語鼓勵患兒。術后,詢問患兒是否有不適感,給予患兒身體、心理上的關懷,幫助其調整舒適體位,并利用其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其對術后疼痛的注意力。(3)人文教育。在病房墻壁或走道宣傳欄上張貼疾病的相關知識,可采用漫畫、卡通人物的形式呈現。術前,護理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漫畫上的疾病的相關信息向患兒進行講解,還可以采用動畫視頻的方式將手術的操作方法向患兒及家屬進行說明,以減輕患兒對未知的恐懼。為促進患兒術后快速排尿,術前可指導患兒進行跪式排尿訓練,即護理人員一手將患兒頭部拖住,一手放在其背部,雙手同時托扶患兒坐起,然后協(xié)助患兒用雙肘支撐于床,呈跪姿進行排尿,反復多練習幾次,以使其養(yǎng)成習慣。術后,為提高患兒的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人員可通過模擬演練的方式向患兒演示自我護理的方式,以提高其對術后健康護理的認知和操作技巧,避免由于護理不當而發(fā)生感染、出血、切口裂開等并發(fā)癥。術后患兒因恐懼、緊張而影響了自主排尿,護理人員可對其下腹部進行按摩或熱敷。排尿結束后,鼓勵患兒多飲水,以防止尿液濃縮,避免排尿不適感,但睡前盡量少飲水,以減少夜間排尿次數,提醒家屬在患兒排尿結束后立即對其尿道口及周圍皮膚進行清潔。(4)并發(fā)癥預防。術前,需對患兒的手術部位及周圍皮膚進行徹底清潔、備皮,以防止手術區(qū)域受到污染。術后3 d內觀察患兒的手術部位是否存在血腫、滲血、陰莖缺血等情況,為避免感染,可適當地給予其會陰帽、生殖器保護褲等。若年齡較大的患兒術后存在陰莖勃起的癥狀,則指導患兒用手捏住陰莖,使其慢慢消退。為預防術后粘連,可指導家屬將一次性紙杯的底部剪去,將其用紙膠布固定于周圍皮膚,同時在陰囊與陰莖之間墊一塊消毒紗布,以防止系帶處水腫。
(1)恐懼程度:對兩組患兒的恐懼情況進行評估,根據程度分為0、1、2、3級,其中,若患兒情緒正常,對于手術全程治療及術后護理工作均能表現出積極、主動配合的態(tài)度,則為0級;若患兒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和護理過程中有輕微不適感,但是并未拒絕和回避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則為1級;若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和護理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害怕心理,對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配合度較低,則為2級;若患兒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害怕心理,且強烈回避、拒絕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需要多名醫(yī)護人員共同協(xié)助方可完成手術與護理,則為3級[4]。
(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在手術后24 h、48 h分別對患兒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護理人員在一張紙上畫一條長度為10 cm的直線,然后分別標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難忍,分值越高則疼痛情況越嚴重,請患兒標識出自己的疼痛程度[5]。
(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常見并發(fā)癥有術后感染、切口裂開、套環(huán)滑脫出血。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數據進行相應分析,計量資料利用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為兩組患兒的恐懼程度對比,經比較發(fā)現,觀察組的0級患兒占比高于對照組,2級和3級占比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恐懼程度對比 [例(%)]
表2為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對比,經比較發(fā)現,觀察組的術后24 h、48 h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對比(分,±s)
組別 術后24 h 術后48 h對照組(n=66) 6.08±0.85 4.93±0.97觀察組(n=65) 5.21±0.56 2.64±0.37 t值 2.13 4.88 P值 <0.05 <0.05
表3為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經比較發(fā)現,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包皮內有豐富的皮脂腺,包莖或包皮過長都會阻礙皮脂腺的分泌,令其無法得到及時排除,當其與殘留的尿液混合后形成包皮垢,細菌滋生的速度就會加快,令陰莖頭、包皮出現炎性癥狀,一旦尿道口受到感染,日后愈合也會出現排尿困難的情況。而陰莖頭被包皮緊緊裹住會束縛陰莖的生長發(fā)育,患兒長大后,其陰莖頭冠部周徑會比正常男性的小。包皮切割吻合器手術是治療包皮過長、包莖的有效方法,但是患兒年齡較小,對疼痛的忍受力較低,加上心智尚未發(fā)育成熟,在手術前常存在恐懼、回避等情況,導致手術無法順利進行,而術后又會出現哭鬧、抓撓傷口等現象,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不利于預后,因此對患兒進行護理干預十分必要[6-7]。
圍手術期護理是圍繞手術發(fā)展進程而對患兒實施的術前、術中、術后干預,其是常規(guī)性的手術護理措施,僅注重對患兒軀體方面的干預,如身體檢查、體位擺放、手術部位的情況及相關注意事項等,缺乏對患者心理層面的關懷,未認識到患兒的心理情緒對手術的順利開展和醫(yī)護工作的實施也具有直接影響的作用,所以患兒的恐懼、疼痛程度較重,并發(fā)癥也無法得到良好控制,導致護理效果不理想[8]。而人文護理是一項以患兒為中心的干預措施,在尊重患兒的前提下,由具備良好人文素質的護理人員對患兒開展護理工作,盡可能地滿足其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從而提高護理服務[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行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添加了人文干預,結果該組的恐懼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較對照組輕,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在圍手術期實施人文護理,包括人文環(huán)境、人文關懷、人文教育和并發(fā)癥預防等措施。人文環(huán)境根據患兒的喜好對病房進行安排與布置,能夠降低其對醫(yī)院的陌生感,使其平靜地接受手術,減少患兒入院治療的抵觸情緒,為后續(xù)手術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人文關懷則注重患兒心理層面的需求,在術前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后進行針對性指導,術中、術后還利用玩具或行動、言語等給予其安慰,轉移其注意力,緩解了患兒圍手術期的恐懼情緒[10-11]。在此過程中還注重給予家屬關懷,讓家屬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也能對患兒形成正面影響。人文教育則考慮到患兒年齡較小以及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未發(fā)育成熟的情況,用漫畫、動畫視頻、卡通圖像等方式對其進行知識宣教,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和自我護理能力,減少患兒的心理應激反應,生理應激也會相應減少,疼痛程度自然有所減輕[12-13]。而并發(fā)癥預防則是針對患兒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fā)癥采取觀察手術部位的情況、輔助器具等方式進行提前干預,防止了感染、水腫、出血、切口裂開等并發(fā)癥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14-17]。
綜上,對行包皮切割吻合器手術治療的患兒實施圍手術期人文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不僅可以緩解不良情緒,還能減輕疼痛程度,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一項安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