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壽明 尹 涵
(1.湖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5;2. 襄陽市植物保護站 湖北襄陽 441022)
瓜絹野螟Diaphaniaindica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瓜絹螟、瓜螟,是黃瓜、葫蘆、西瓜等瓜類作物上的常見害蟲,現(xiàn)已在世界多個國家發(fā)生為害,在我國近年來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瓜絹野螟初孵幼蟲先取食植株生長點和幼嫩葉片下表皮及葉肉,留下上表皮;3齡后,幼蟲吐絲將葉片或嫩梢卷起并藏匿其中取食,嚴重時可將植株葉片全部吃光僅剩葉脈;高齡幼蟲可危害瓜果,啃食表皮而后鉆入瓜內(nèi),取食皮下瓜肉,嚴重影響瓜果品質(zhì)(司升云等,2014)。
國內(nèi)外關于瓜絹野螟的防控仍以藥劑防治為主。生產(chǎn)中常用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類、氨基甲酸脂類藥劑噴霧防治瓜絹野螟(Kim et al.,2007),藥效試驗發(fā)現(xiàn)茚蟲威、敵殺死、速滅殺丁、乙基多殺菌素、啶蟲脒、氟蟲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四氯蟲酰胺、銳勁特等對瓜絹野螟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陳青,1999;孫俊銘等,2002;范曉溪等,2017;陳育民等,2020;任曉麗和吳小兵,2020)。然而,長期依賴于化學防治造成了田間瓜絹野螟對藥劑的敏感性下降,例如廣東地區(qū)瓜絹野螟種群對擬除蟲菊酯類藥劑(王小藝和黃炳球,1999)、海南地區(qū)瓜絹野螟種群對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等藥劑的敏感性已降低(符悅冠等,2002)。隨著瓜絹野螟對部分農(nóng)藥敏感性下降,瓜絹野螟的防治難度逐漸增加,為害逐年加重。因此,生產(chǎn)上亟需篩選對瓜絹野螟有較高毒力的藥劑,以應對瓜絹野螟對殺蟲劑敏感性下降的現(xiàn)實問題。
用于毒力測定的瓜絹野螟卵和幼蟲均來自室內(nèi)飼養(yǎng)。2018年8月從田間采集瓜絹野螟高齡幼蟲,室內(nèi)利用營養(yǎng)土培育的黃瓜苗飼養(yǎng)繁殖,室內(nèi)飼養(yǎng)過程中不接觸過任何農(nóng)藥。養(yǎng)蟲室條件為:溫度27±1℃,光照15L:9D,相對濕度70%。瓜絹野螟幼蟲化蛹后,將蛹收集置于養(yǎng)蟲籠(45cm×35cm×27cm)中,羽化后以10%蜂蜜水喂養(yǎng)成蟲,并在養(yǎng)蟲籠中放置黃瓜盆栽供成蟲交配后產(chǎn)卵。每隔2d更換盆栽,換出的帶卵盆栽置于養(yǎng)蟲籠中,孵化后繼續(xù)以黃瓜苗飼養(yǎng)。
檢索前人研究文獻、查閱登記用于防治瓜類蔬菜害蟲的相關藥劑,選擇以下10種藥劑開展室內(nèi)毒力測定。藥劑種類及來源如下:95%溴氰蟲酰胺原粉、98%氯蟲苯甲酰胺原粉、9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以下簡稱甲維鹽)原粉、95%茚蟲威原粉、97%阿維菌素原粉、98%蟲螨腈原粉,均由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藥學教研室提供。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廣東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6%苦參堿水劑,內(nèi)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5%藜蘆堿可溶液劑,山東聊城賽德農(nóng)藥有限公司;1%印楝素微乳劑,濮陽市科濮生化有限公司。
卵的毒力測定采用浸漬法(NY/T 1154.5-2006)。用丙酮將原藥配制成母液,以1‰Triton X-100水溶液將供試7種藥劑母液按等比級數(shù)稀釋法,配制出5~6個系列濃度(200、40、8、1.6、0.32、0.064mg/L),將同一天產(chǎn)的帶葉瓜絹野螟2日齡卵在各系列濃度藥液中浸漬10 s,并以1‰Triton X-100水溶液處理作對照,處理后的帶葉卵粒轉移至培養(yǎng)皿中置于養(yǎng)蟲室條件。室溫27±1℃下瓜絹野螟卵期3-5d,故處理1d后逐日檢查記錄初孵幼蟲數(shù)量,連查3d,每日8:00和20:00點各一次,計算瓜絹野螟卵的孵化率。每處理重復4次,每重復20粒卵左右。
幼蟲的毒力測定采用浸葉法(NY/T 1154.14-2008)。用丙酮將原藥配制成母液,然后用1‰Triton X-100水溶液按照等比級數(shù)稀釋法將母液配制出5~6個系列濃度,對新鮮黃瓜葉片進行浸葉10 s處理,然后將葉片在室溫條件下晾干,分別接入瓜絹野螟2齡或5齡幼蟲(以1‰Triton X-100水溶液為對照),統(tǒng)計24 h后瓜絹野螟幼蟲的死亡情況。每處理重復4次,每重復10頭幼蟲。
采用DPS 7.05對室內(nèi)毒力測定結果進行毒力回歸曲線分析。
測定7種化學殺蟲劑對瓜絹野螟的殺卵活性,結果見表1。乙基多殺菌素、蟲螨腈和甲維鹽對瓜絹野螟具有較高的殺卵活性,但甲維鹽的殺卵作用相對較差。隨著藥劑濃度增加,乙基多殺菌素、蟲螨腈的殺卵效果逐漸增強,當藥劑濃度為200mg/L時,卵孵化率為0和11.9%;其次為甲維鹽,當濃度為200mg/L時,卵孵化率為46.2%。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后瓜絹野螟卵的孵化率(%)
10種殺蟲劑對瓜絹野螟2齡幼蟲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乙基多殺菌素、甲維鹽、印楝素、蟲螨腈、溴氰蟲酰胺對2齡幼蟲均具有較高的毒力。對瓜絹野螟2齡幼蟲毒力最高的化學藥劑為乙基多殺菌素,LC50為0.7439mg /L,相對毒力指數(shù)為5.5,其次為甲維鹽,LC50為1.1086mg /L,相對毒力指數(shù)為3.7。在植物源殺蟲劑中,印楝素對2齡幼蟲的毒力最大。
表2 不同藥劑對瓜絹野螟2齡幼蟲的毒力回歸分析
10種殺蟲劑對瓜絹野螟5齡幼蟲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乙基多殺菌素和甲維鹽對5齡幼蟲具有明顯的毒殺效果,相對毒力指數(shù)分別為3.37和2.65。而植物源藥劑則效果不明顯。
表3 不同藥劑對瓜絹野螟5齡幼蟲的毒力回歸分析
藥劑防治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防治措施,且大多數(shù)農(nóng)藥能實現(xiàn)一藥多防。粉虱、薊馬、斑潛蠅、蚜蟲、甜菜夜蛾等害蟲作為瓜類蔬菜中的重要害蟲,登記的可用于防治的藥劑種類繁多,而目前國內(nèi)登記用于瓜絹野螟防治的僅溴氰蟲酰胺一種,其防治仍以兼治為主。大量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在瓜類蔬菜其它害蟲中,甜菜夜蛾、美洲斑潛蠅等害蟲的發(fā)生時間均與瓜絹野螟的發(fā)生時間存在嚴重的重疊現(xiàn)象(常亞文等,2016;黃永學等,2017)。因此,實際生產(chǎn)中選擇此類藥劑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其他害蟲的為害,還可兼顧瓜絹野螟的防治。
研究結果表明,乙基多殺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瓜絹野螟卵、2齡和5齡幼蟲均具有較高的毒力,是防控瓜絹野螟的理想藥劑。相關研究表明,乙基多殺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美洲斑潛蠅、西花薊馬、甜菜夜蛾防治效果也十分明顯。因此,在長江流域瓜類蔬菜生產(chǎn)中,當田間瓜絹野螟與其它害蟲重疊發(fā)生時,根據(jù)其他害蟲種類輪換使用乙基多殺菌素、甲維鹽、蟲螨腈等藥劑防控瓜絹野螟幼蟲。然而,有報道認為,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1500倍液、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0倍液對白瓜有輕微藥害,對產(chǎn)量無明顯影響(陳育民等,2020),建議這些藥劑在白瓜上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