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直
LCK 春季賽總決賽結束之后,在和Doublelift 等人的連線里,T1 的CEO Joe Marsh 爆料了很多關于Faker的事。
除了那份激起熱烈討論的、來自LPL 賽區(qū)2000 萬美金一年的邀請之外,他還提到了一些Faker 投資的事情。
這位CEO 提到,F(xiàn)aker 之所以對海外賽區(qū)開出的巨額支票無感,在于Faker 在韓國有雄厚投資,他購買了一棟大樓叫“FAKER TOWER”,每年租金可以帶來可觀的收入。在這個基礎上,家庭的問題讓Faker 選擇繼續(xù)留在韓國。
選手在役期間的理財這件事似乎很少被提及。哪怕這和選手退役后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后者又是各個聯(lián)賽一直想徹底解決的問題。
LCK 賽區(qū)的頂薪、T1 的股份、長達十年的職業(yè)生涯,F(xiàn)aker 獲得財務上的成功并不讓人意外。但即便如此,F(xiàn)aker 還是選擇進行一系列投資為今后的生活做儲備。
當電競選手的收入水漲船高的今天,理財遲早是一個要被討論的命題。
提到理財,可能很多人會率先想到“分工”,即尋找專業(yè)的投資人士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理財?shù)囊庾R。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6 年由NBA 和NBPA 共同開創(chuàng)的新秀過渡計劃(RTP)。
在這項為期四天、強制參加的培訓里,理財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那些進入職業(yè)體育領域的運動員們,可能短時間內會迅速地積累起大量的財富,但很多人似乎缺乏與財富相處的能力。在NBA 的課程里,這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肩負與財富匹配的責任,管理好個人資產(chǎn),學會投資理財。
在這節(jié)課上,初入聯(lián)盟的新秀們將會了解到那些因為大手大腳消費導致破產(chǎn)的案例。換句話說,運動員生涯可能是短暫的,球員可能沒有能力思考兩年后會發(fā)生什么,但聯(lián)盟要告訴你如何站在更長的維度上思考自己的人生。
即便如此,2009 年《體育畫報》調查顯示,六成NBA 球員會在退役或球隊停止支付年薪5 年內,出現(xiàn)經(jīng)濟困難,甚至面臨破產(chǎn)。
在公共信息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球星投資成功的案例。除了那些在電競領域進行投資的球星外,杜蘭特投資Coinbase,伊戈達拉投資Zoom、ThePlayers Tribune(球員論壇網(wǎng))、StubHub(比較主流的二手票務網(wǎng)站),還有奧尼爾在房地產(chǎn)上的投資,甚至克里斯·保羅還因喜歡教其他球員理財而出名。
而在電競選手里,除了Faker 外,可能就是原OWL紐約九霄天擎隊的選手Libero 了。據(jù)原隊友Pine 透露,Libero 通過虛擬貨幣賺到了幾億韓元,現(xiàn)在在從事基金經(jīng)理工作。
在具體投資上,除了追隨趨勢之外,大部分球員會遵從自己的本能。比如奧尼爾就遵從本能投資了幾個連鎖餐飲品牌,而伊戈達拉在The Players Tribune(球員論壇網(wǎng))、StubHub(比較主流的二手票務網(wǎng)站)等自己比較了解領域的投資,Libero 在虛擬貨幣上的投資可能也同樣。
不僅如此,因為行業(yè)的特殊性,理財正在和體育本身碰撞出許多有趣的火花。比如曾經(jīng)被稱為“水貨狀元”的奧登,退役后就成為了理財顧問。這并不奇怪,金融本就是一個極其依賴關系打交道的行業(yè)。作為奧登的球員無疑更容易獲得球員們的信任。
對電競選手也一樣。不是每位選手退役后都能繼續(xù)維持之前水平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成為教練,或者成為一名成功的主播。與其依賴于聯(lián)盟等外界的幫忙,不如提前做好規(guī)劃。
在當下的電競領域里,似乎所有人都對和“錢”有關的話題太過敏感。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NBA 球星保羅幾年前曾提到:“我在這個聯(lián)盟已經(jīng)打了14 年,深知球員們對于金錢的觀念。我們在更衣室里會談一切事,除了錢。沒人會去談錢,因為這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但財務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不好好理財,破產(chǎn)并不是如此遙不可及。以人生的長度來評判,籃球只是一段短暫的事業(yè),所以球員們需要把握好在這段時間得到的一切,然后盡可能地將它們最大化?!?/p>
同樣的話放在電競選手身上,毫無疑問,依然成立。這也意味著或早或晚,理財都將成為選手職業(yè)生涯里的必修課。
同時,理財也指向了一個超出其自身含義的命題。
在新秀過渡計劃RTP 里,理財課程并非獨立出現(xiàn)。而是在前置的教育里,借由理財,讓球員認識到職業(yè)的動力和殘酷性,讓普遍短視的球員們學會長期思考自己人生的思維模式。
不管是課程內容,還是培訓方式,這可能是這些成熟的體育聯(lián)盟和電競聯(lián)盟之間最大的不同。
這也透露出了一個也許完全不同于電競產(chǎn)業(yè)的思路:選手退役之后的再就業(yè)幾乎很難完美地解決。而且就像是國內曾經(jīng)流行的“鐵飯碗”的說法一樣,作為一個商業(yè)機構,退役之后的安頓本就不是商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責任。
但理財教育還是反映出了聯(lián)盟對于選手退役后的關心。更重要的是,與其花大力氣解決退役之后的問題,不如直接將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最近,不少電競聯(lián)盟的管理者們或從業(yè)者們都頻繁提及一個問題,即當我們把電競視為體育時,在“育人”的部分,電子競技一直是缺位的。
不管是Faker 投資房地產(chǎn),還是NBA 的RTP 計劃。如果我們真的將聯(lián)盟當做是一項商業(yè),那么退役后安置反而不是聯(lián)盟應該思考的問題,重要的是在役時期,對選手思考方式的補全。
與其寄希望于教會選手切實的理財手段,不如在前置的教育里,借由理財,讓其認識到職業(yè)的動力和殘酷性,讓普遍短視的選手學會長期思考自己人生的思維模式,也許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