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曉,張興旺
(1.漳州市北斗中學,福建 漳州 363000;2.閩南師范大學 計算機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開創(chuàng)了儒家教育先河,并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德育思想。戰(zhàn)國時期,以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集大成者,在繼承孔子德育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其思想體系,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蘊含的育人因素與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諸多的契合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進行合理繼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有助于推動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完善育人體系,實現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
德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受到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其本質屬性是社會的,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所關注和不斷探討的問題重心就是“人是什么”,即“人性論”。在此基礎上延伸而來的就是對“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問題的討論??梢哉f,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嬗變正是基于對上述問題的不同認識。
1.孔子的德育思想:基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人性認識
孔子的德育思想與其生存的歷史環(huán)境和他對人性的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霸政之風盛行之際,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人性論斷,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本性是接近的,之所以后期產生差異,是因為后天習得的不同??鬃诱J為后天的教育和學習是導致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體現了孔子對后天教育的重視程度??鬃雨P于人性的認識,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根基,正是基于“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斷,才使得每個人都能通過教育和學習養(yǎng)成良好品性這一論斷成立,也才使得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得以成立??鬃印坝薪虩o類”教育理念的提出,將平民也納入可教育的范圍內,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孔子在踐行“有教無類”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從個人的品性修養(yǎng)和社會功用兩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目標。從個人品性修養(yǎng)方面來講,就是要培養(yǎng)內“仁”外“禮”的君子?!叭省敝饕侵溉说乃枷?,是指制約一個人行為的各種精神因素的總和,既包括人的理性認識,也包括人的一部分感性認識;而“禮”則是在思想支配下所產生的言論、活動等外在行為表現。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堅信教育可以培養(yǎng)人才,主張通過“禮”來約束“仁”,而不是通過“仁”來約束“禮”[1]??鬃幼⒅貜乃枷肫返潞托袨榉矫鎸θ诉M行嚴格要求,如孔子要求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在此基礎上,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他認為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活動,可以讓人們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體現。從社會功用來講,孔子認為要培養(yǎng)“志于道”“憂道”的“仕者”??鬃幼陨韺θ胧擞兄鴱娏业脑竿?,在進行教育活動的時候也不斷地向弟子們灌輸“學而優(yōu)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的理念,認為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為治國安邦服務,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不但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中關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教育的本質屬性——社會性的認識。
2.孟子的德育思想:基于“性善論”的人性認識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諸侯國之間戰(zhàn)亂頻仍,“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現象十分常見,“禮樂”制度徹底崩塌。孟子在繼承孔子儒學思想的同時,也繼承了孔子的德育思想。由于孟子寄希望于“仁政”來讓社會擺脫戰(zhàn)爭,因此從道德教育的社會政治屬性來講,孟子的德育思想必然與其政治觀點有著密切聯系。
“性善論”是孟子德育思想的基礎,孟子認為“禮、義、廉、恥”是四大“善端”,這四大“善端”是人與生俱來的,社會戰(zhàn)亂和“不治”都是由于“善端”的消退或者泯滅。孟子“性善論”的基礎,為其“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論斷提供了理論支撐。“性善論”為“行仁政”提供了基礎,為人們向善提供了理由,而在孟子看來,通過教育可以“養(yǎng)”和“擴充”這些“善端”。孟子的德育思想極為重視后天教育的作用,他認為,“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在孟子看來,教育所具備的“養(yǎng)”和“擴充”本性的功能,對人性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蛟S是與孟子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孟子的德育思想雖然以“性善論”為根基,然而孟子也一直強調外部環(huán)境對人性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這也是孟子相對于孔子的德育思想更為深入的一個方面。如孟子認為:“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孟子較為重視外部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認為完善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存心養(yǎng)氣,也就是通過保存良心,復歸自身的善端。其次,要時常進行反省內視,不怨天尤人。最后,孟子認為,完善的人格必須有堅強的意志,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練就“大丈夫”的人格。從個人層面來看,孟子的德育思想要求人們要“守禮儀”“明人倫”;從社會功用來看,要“法先王,行仁政”。其德育思想將教育提升為人類社會的必需品,同時也為人們的品德培養(yǎng)提供了內在依據,是對孔子德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3.荀子的德育思想:基于“性惡論”的人性認識
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之性惡明矣”。雖然荀子作出了人性本惡論斷,但其更加重視“人”的作用,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些觀點更是與孔、孟的唯心主義有著天壤之別。然而正是由于荀子有著樸素唯物主義,因此他更加重視人的作用,體現于其德育思想上就是對環(huán)境和教育作用的重視。荀子認為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極為重要,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荀子認為,應該通過學習和教育“化性起偽”,強調人們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雖然同孟子“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一致,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然而荀子卻明確指出,人生出來的時候是沒有貴賤、智愚區(qū)別的,使人們發(fā)生重大差異的力量是教育[3]。因此,在統(tǒng)治階層中,他強調“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對于庶民,則要實行“禮儀之化”。荀子認為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標準為“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在德育方法上,荀子注重強調鍛煉堅強意志,進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總之,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蘊含以下特征:一是重視德育對個體的教化作用,把道德品質放在首位,主張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希望通過“修身”“盡己”“盡心”“思誠”等方式引導個體對自身思想和行為進行規(guī)范,以便形成所期望的人格。二是重視德育對社會的功用,用道德信念代替宗教信仰,主張德育要面向現實,要有社會效益。
1.理想人格與立德樹人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基于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德育理念,其在德性修養(yǎng)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其德育思想所期望的理想人格。比如:孔子提出的“盡己”“推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要求;孟子提出的“存心”養(yǎng)“浩然之氣”,以成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荀子提出的“圣人”形象。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所蘊含的理想人格既有個人高尚品德修養(yǎng),也有相應的社會功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法?!盵4]因此,立德樹人就是要“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4]。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它所要求的立德不但要立個人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私德”,更要立社會公德,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社會的德、國家的德。二者之間存在共通之處,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對立德樹人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2.兼濟天下與遠大理想信念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非常注重德育的社會功用。比如: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學而優(yōu)則仕”“君子憂道不憂貧”的主張;孟子提出“明人倫”“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荀子提出“塞備天地之間,施加萬物之上”的觀點。這些都是教育人們要積極入仕施展抱負,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也是對德育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取得社會效益的積極肯定。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導青少年“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5]。青少年理想信念遠大與否、堅定與否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問題。因此,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社會功用層面的思想,對引導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有重要意義。
3.禮、法結合與法治紀律觀念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除了注重從道德層面培育人的精神之外,也非常注重利用規(guī)則、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鬃又鲝垺褒R之以禮”,注重對學生灌輸禮的作用,對學生“約之以禮”,并要求學生“克己復禮”。孟子繼承了孔子德育思想中對“禮”作用的認知,指出要用“禮”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使其有“辭讓之心”。荀子認為德育既要注重自身的意志鍛煉,同時也要有外部因素的約束,因此贊同“禮”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禮修而行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德育要“禮”“法”結合,即“學也者,禮法也”,主張將德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有紀律是青少年必備素質。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盵6]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當代青少年的法治紀律觀念,可以引導他們遵紀守法,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既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1.“知者不惑”:不斷提高青少年道德認知水平
道德認知是人們對社會中是非黑白、善惡美丑的認識、評價和判斷[7]。先秦儒家學者對道德認知非常重視,提出了諸多道德認識問題。比如:孔子認為“知”是對道德觀念、行為的認識,有了認知、認可,才會有堅定的道德信念,即所謂“知德”“知禮”“知者不惑”;孟子提出“盡心”“知性”;荀子提出“知明”“識道”方能“行無過”。道德認知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因此,青少年思想品德水平能否達到社會的要求,與其對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評判是否得當等相關道德認知水平有密切關系。受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全球化的影響,當前青少年在道德認知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tǒng)道德觀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認同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加深。
2.“動心忍性”:不斷引導青少年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人們通過自身的頑強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履行道德義務的精神體現。頑強的道德意志是堅定遠大理想信念的基石,沒有頑強的意志面臨困境時就會臨陣退縮、半途而廢,甚至屈服于邪惡勢力,忘記初衷,放棄使命。先秦儒家正是看到了道德意志的巨大作用以及道德意志養(yǎng)成中所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因此特別重視引導人們在逆境中“動心忍性”,磨練成頑強的道德意志。比如:孔子認為“志于道”是人們事業(yè)和道德的根基,只有“志于道”,才能進一步“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孟子則認為在逆境中更要“持其志”,才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終才能形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荀子基于“性惡論”的人性觀,提出要“化性起偽”,認為只有“志意修”,才能“德行后,知慮明”。荀子認為人們要自覺克服人性的弱點,同時抵制外部環(huán)境的侵擾,磨煉意志,堅定德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關于道德意志養(yǎng)成的方法值得借鑒,這些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堅定意志的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3.“禮樂同構”:不斷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禮樂同構”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一大創(chuàng)新??鬃右浴对姟贰稌贰抖Y》《易》《樂》《春秋》“六經”育人,他認為《詩》可以讓人明確志向、培養(yǎng)意志,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禮》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樂》可以調節(jié)人們的心情,通過道德情感感化人。同時,孔子在教授弟子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教授弟子實踐技能,用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多方面提升弟子們的綜合素質。孟子、荀子繼承了孔子的德育思想,注重內外兼修,外用“禮”來約束行為,內用“樂”來進行教化,形成“禮樂同構”的德育模式。新時代要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先秦儒家“禮樂同構”的德育思想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助于啟發(fā)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符合時代要求的育人途徑,通過內外兼修,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
4.“知行合一”:不斷引領青少年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知行合一”實質上蘊含著從不知到知,從不能到能,從不做到做的過程。先秦儒家注重“知”與“行”的關系,主張“知行合一”。也就是要將對道德、對理想的正確認知付諸實際行動??鬃訕O為重視實踐,反對只說不做的行為,認為“君子恥其言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孟子、荀子繼承了孔子“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指出“知”和“行”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荀子認為“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包含了對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認同、道德意志培養(yǎng)、道德信念堅守、道德行為養(yǎng)成等階段的認知,這與新時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緊密相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實質上就是其自身內在的知、情、意、信、行等要素之間辯證統(tǒng)一均衡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如何引導青少年從“知”到“行”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將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因素積極有效地融入新時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深化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培養(yǎng)青少年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感情、磨練頑強的社會公德意志、堅定社會主義遠大理想信念、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深遠意義。
誠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必然有其歷史局限性和保守性,這就要求我們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分析、理性思考,積極探索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與新時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不斷實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